苗岭的早晨 (音乐曲目)(苗岭的早晨音乐教学反思)

2023-02-23 15:40:4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苗岭的早晨音乐曲目

《苗岭的早晨》是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俞逊发新发明的口笛”创作的曲目,曾被中国艺术团在世界演出,享誉海外。

1975年由作曲家陈钢创编成为小提琴曲,乐曲短小精悍,曲调热烈明快,描绘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

既保留了原口笛音乐的特色,又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特性,并吸收了二胡的滑音、笛子的花舌等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展示了热情奔放的苗家舞蹈,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

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音域宽广、情感丰富、对比明显,在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文名

苗岭的早晨

创作时间

1974年(原作)、1975(改编)

作者

白诚仁(原作)、陈钢(改编)

演奏乐器

笛子(原作)、小提琴(改编)

苗岭的早晨

创作背景

苗族因为历史上战乱、迁徙等方面的原因,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铸造了当地苗民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

同时也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飞歌”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歌谣之一。 飞歌旋律悠扬,高亢嘹亮,音调极富特色,其中“535”和“b3”音都是极具苗族飞歌的特性音调,深刻表现苗族人民的性格特点。

苗族的飞歌明朗高亢,旋法大起大落,多连续的上下跳进,给人以有棱角之感,节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几个密集的音符后突然放开,任意延长,展现出站在山高谷深的苗岭上纵情呼喊的律动特征。 较长时值的“角”音常有两

种走向:一种时上行滑到征音;一种是下行滑至宫音,经过羽音进入征音。 在向下滑音过程中,降低一律的角音较为明显,色彩突出。

作曲家白诚仁为学生俞逊发创作口笛曲目,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音调,采用了苗族生活素材来进行创作的,取凯里一带流传的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为创作蓝本,在这首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的编创,曲调保存了飞歌原有的风格特点,运用转调、节奏变化以及模拟鸟鸣等手法,使乐曲有了较大的发展。 描绘了一幅很美的苗岭早晨风景画,并且是具有发展脉络的一首“A-B-A”对比明显的曲式结构的声乐作品。

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白诚仁的口笛独奏曲改编成了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也是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具有苗族飞歌优美、质朴、高亢、委婉的特点;这种运用西方交响乐队中最具旋律美感的小提琴独奏来诠释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乐曲赏析

笛子曲

笛子曲引子悠长抒情,红日初升,绵延山地里清脆绵长的鸟鸣声表现晨曦渐开,鸟鸣嘤嘤。

深树中鸟儿睁开惺忪睡眼慵懒而活泼的歌唱。 日高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呈现出苗岭自然风光的无限秀丽,大家出工了,苗岭渐渐沸腾起来。

转入主题部分后,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快速的节奏表现百鸟争鸣,欢呼雀跃,自由自在。

二胡扬刚之声流露出苗族人民勤劳忙,轻巧轻灵的吐奏,配合着口笛独特的音色,体现出山岭中成峦叠翠中鸟儿清脆鸣声,苗族人民热情、积极的劳动场景,山岭中成峦叠翠中鸟鸣明丽清脆,结合苗族飞歌的旋律,一时分不清鸟鸣和苗族人民的歌唱,此时鸟、自然、人和谐相融,苗岭人民幸福的生活令人热切向往。

急速的高潮戛然而止,曲子转慢抒情,苗岭和谐之景、深远之境、幸福之情洋溢而出,再现主题,悠长的歌声绵绵不尽,三日绕梁,回味无穷,令人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流连忘返。

小提琴/钢琴 - 苗岭的早晨

小提琴曲

乐曲分三个部分,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接着,乐曲转为快速。

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啭啁啾,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尽情欢唱。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体,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加以发展、互成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的乐段组成。

首先是在钢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个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钢琴刮奏之后,第三个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

第三部分旋律由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犹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嘎然而止。

接着,音乐又转入自由的散板,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 由于这个再现有很大压缩,因而起尾声作用,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社会评价

苗族飞歌是居住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是苗族民歌中的一块奇异的宝石,是苗族民歌歌唱艺术中的瑰宝。

白诚仁先生改编的口笛曲以清新、优美的旋律缓缓奏出,描绘一幅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加之欢快、热烈的节奏,刻画苗族人民开朗、愉悦的心情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乐曲的引子部分以苗族音乐中极富民族特点的“飞歌”旋律为基础,描绘了苗家山寨幽静、恬淡的自然风景,笛子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仿佛让听众置身于清新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大森林之中。

陈钢以后,又有些作曲家将这首作品改编成竹笛、古筝、电子琴等器乐独奏曲进行演奏,使其具有更广的传播性。

先生改编、移植的小提琴独奏曲,使小提琴演奏在技能技巧上有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乐曲有了较大的扩展,以ABA三段体的形式作为乐曲发展的框架,运用各种作曲手段,使其成为一首完整的小提琴独奏曲,小提琴柔美的音色及欢快、跳跃的演奏技法,完好地表达了苗寨旖旎的山水风光以及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

《苗岭的早晨》是一曲苗族人民的颂歌,其原型及其流变,深刻反映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这是时代需要所赋予的立体性传播方式,使其更富于时代感和现实感,较之其“口口相传”的原生传播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更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使其飞出苗岭、飞向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苗族人民及其性格特点,使苗族人民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苗族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苗岭的早晨更加绚丽而多彩。

作者简介

白诚仁

白诚仁

白诚仁(1932~2011),作曲家,四川成都人。

1955年毕业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声乐系。

1961年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班学习。

1963年后,历任湖南省歌舞团演员、作曲、团长,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湖南分会副主席。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品有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渔米乡》、《苗岭连北京》,歌剧音乐《灯花》等。

歌曲《围坐火塘唱苗歌》1984年获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二等奖。 湖南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授予他“湖南省杰出成就音乐家”荣誉称号。

陈钢

陈钢

陈钢(1935~),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早年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 求学期间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他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香港、日本、台湾等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 另着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参考资料

1.苗岭的早晨(箫)笛箫谱·中国乐谱网

下一篇:控制工程基础 (200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上一篇: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