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星空 (郭小川创作的新诗)(望星空郭小川创作背景)

2023-02-23 15:10:1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2

望星空郭小川创作的新诗

《望星空》是现代诗人郭小川创作的一首新诗。 全诗共分四节。 第一节,郭小川以一个明天即将接受一个重要任务的战斗者的身份,向星空瞭望,尽情渲染了星空的美丽与浩瀚;第二节,诗人顺着上节的思路进一步展开想象与联想,写出了个人与伟大的星空相比的渺小,并因此而感到惆;第三节是个大转折,写人民大会堂和长安街的灯火亮了,一下子显示出高空的暗淡、星空不再辉煌,诗人因看到人间胜天堂而为自己的惆怅自责;第四节,诗人重新仰望星空,因感受到祖国、集体力量的伟大而豪情万丈,并表达了“我们”定会改天换地的伟大理想。

这首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就是兴起于此而意归于彼,从这种一抑一扬、欲抑先扬的过程中,读者和诗人共同经历了一个深刻的思考过程,感受到了思想的波浪起伏,从一个直觉的、缥缈的境界,升华到一个充满理想的憧憬和光明的追求的境界。

作品名称

望星空

作者

郭小川

创作年代

现代

作品出处

《人民文学》1959年11月号

作品体裁

新诗

类型

现代诗

性质

名词

作品原文

望星空

今夜呀,

我站在北京的街头上。

向星空了望。

明天哟,

一个紧要任务,

又要放在我的双肩上。

我能退缩吗?

只有迈开阔步,

踏万里重洋;

我能叫嚷困难吗?

只有挺直腰身,

承担千斤重量。

心房呵。

不许你这般激荡!……

此刻呵,

最该是我沉着镇定的时光。

而星空,

却是异样的安详。

夜深了,

风息了,

雷雨逃往他乡。

云飞了,

雾散了,

月亮躲在远方。

天海平平,

不起浪,

四围静静,

无声响。

但星空是壮丽的,

雄厚而明朗。

穹窿呵,

深又广,

在那神秘的世界里,

好象竖立着层层神秘的殿堂。

大气呵,

浓又香,

在那奇妙的海洋中,

仿佛流荡着奇妙的酒浆。

星星呵,

亮又亮,

在浩大无比的太空里,

点起万古不灭的盏盏灯光。

银河呀。

长又长,

在没有涯际的宇宙中,

架起没有尽头的桥梁。

呵,星空,

只有你,

称得起万寿无疆!

你看过多少次:

冰河解冻,

火山喷浆!

你赏过多少回:

白杨吐绿,

柳絮飞霜!

在那遥远的高处,

在那不可思议的地方,

你观尽人间美景,

饱看世界沧桑。

时间对于你,

跟空间一样——

无穷无尽,

浩浩荡荡。

呵,

望星空,

我不免感到惆怅。

说什么:

身宽气盛,

年富力强!

怎比得:

你那根深蒂固,

源远流长!

说什么:

情豪志大,

心高胆壮!

怎比得:

你那阔大胸襟,

无限容量!

我爱人间,

我在人间生长,

但比起你来,

人间还远不辉煌。

走千山,

涉万水,

登不上你的殿堂。

过大海,

越重洋,

饮不到你的酒浆。

千堆火,

万盏灯,

不如一颗小小星光亮。

千条路,

万座桥,

不如银河一节长。

我游历过半个地球,

从东方到西方。

地球的阔大幅员,

引起我的惊奇和赞赏。

可谁能知道:

宇宙里有多少星星,

是地球的姊妹星!

谁曾晓得:

天空中有多少陆地,

能够充作人类的家乡!

远方的星星呵,

你看得见地球吗?

——一片迷茫!

远方的陆地呵,

你感觉到我们的存在吗?

——怎能想象!

生命是珍贵的,

为了赞颂战斗的人生,

我写下成册的诗章;

可是在人生的路途上,

又有多少机缘,

向星空了望!

在人生的行程中,

又有多少个夜晚,

见星空如此安详!

在伟大的宇宙的空间,

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

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

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

呵,星空,

我不免感到惆怅

于是我带着惆怅的心情,

走向北京的心脏……

忽然之间,

壮丽的星空,

一下子变了模样。

天黑了,

星小了,

高空显得暗淡无光,

云没有来,

风没有刮,

却象有一股阴霾罩天上。

天窄了,

星低了,

星空不再辉煌。

夜没有尽,

月没有升,

太阳也不曾起床。

呵,这突然的变化,

使我感到迷惘,'

我不能不带着格外的惊奇,

向四围寻望:

就在我的近边,

在天安门广场,

升起了一座美妙的人民会堂;

就在那会堂的里面,

在宴会厅的杯盏中,

斟满了芬芳的友谊的酒浆;

就在我的两侧,

在长安街上,

挂出了长串的灯光;

就在那灯光之下,

在北京的中心,

架起了一座银河般的桥梁。

这是天上人间吗?

不,人间天上!

这是天堂中的大地吗?

不,大地上的天堂。

真实的世界呵,

一点也不虚妄;

你朴质地描述吧,

不需要作半点夸张!

是谁说的呀——

星空比人间还要辉煌?

是什么人呀——

在星空下感到忧伤?

今夜哟,

最该是我沉着镇定的时光!

是的,

我错了,

我曾是如此地神情激荡!

此刻我才明白:

刚才是我望星空,

而不是星空向我了望。

我们生活着,

而没有生命的宇宙,

既不生活也不死亡。

我们思索着,

而不会思索的穹窿,

总是露出呆相。

星空哟,

面对着你,

我有资格挺起胸膛。

当我怀着自豪的感情,

再向星空了望。

我的身子,

充溢着非凡的力量。

因为我知道:

在一切最好的传统之上,

我们的队伍已经组成,

犹如浩荡的万里长江。

而我自己呢,

早就全副武装,

在我们的行列里。

充当了一名小小的兵将。

可是呵,

我和我的同志一样,

决不会在红灯绿酒之前,

神魂飘荡。

我们要在地球与星空之间,

修建一条走廊,

把大地上的楼台殿阁,

移往辽阔的天堂。

我们要在无限的高空,

架起一座桥梁,

把人间的山珍海味,

送往迢遥的上苍。

真的,

我和我的同志一样,

决不只是"自扫门前雪",

而是定管"他人瓦上霜"。

我们要把长安街上的灯光,

延伸到远方;

让万里无云的夜空,

出现千千万万个太阳。

我们要把广漠的穹窿,

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

让满天星斗,

全成为人类的家乡。

而星空呵,

不要笑我荒唐!

我是诚实的,

从不痴心妄想。

人生虽是暂短的,

但只有人类的双手,

能够为宇宙穿上盛装;

世界呀,

由于人的生存,

而有了无穷的希望。

你呵,

还有什么艰难,

使你力不可当?

请再仔细抬头了望吧!

出发于盟邦的新的火箭,

正遨游于辽远的星空之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9年11月号。 作者在稿末作了详细的注明:1959年4月初稿,1959年8月二次修改,1959年10月改成。 这就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改了三遍,历时半载。

1959年,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建成。 郭小川漫步北京街头,仰望满天星斗,回观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从天上人间神秘的交相辉映中,感慨万端,诗意顿增,因而写下了这首长诗。 当时,“大跃进”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已经显现出来,郭小川也正处于一个诗歌的探索时期,力图写出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找到那种超越生活的“晶体”一样的东西。

作品赏析

《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 它写于1959年那个特殊的年代。 诗一发表,就曾遭到一连串无理的指责和别有用心的批判。 后在“文革”期间成为林彪、四人帮麾下干将之一的关锋,更是气势汹汹,大打出手,指斥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虚无主义掩盖下的个人主义灵魂”,必须“剥去它的衣裳,暴露它的丑态,以便尽早把它埋葬”,从此这首诗便被打入冷宫。 但当历史翻过了那暗淡的一页后,这首诗却仍闪烁着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的光辉。

郭小川是一位勤于探索的诗人。 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常常不满足于感情的平铺直抒,表现手法的单调,力求在诗歌创作中有新的探索和追求。 《望星空》则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一个成功尝试。 这是该诗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是正确把握这首诗思想内涵的关键所在。

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壮阔的背景,并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和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抒写出诗人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诗一共分四章,前两章,设想一个“我”站在北京街头,向星空了望,既把星空写得异样的安详,又把星空写得无比的壮丽。 诗人想象着那星空里竖着层层神秘的殿堂,大气中流荡着奇妙的酒浆;想象着星星是万古不灭的灯光,银河是没有尽头的桥梁,并极力赞美星空:“啊!星空,/只有你,/才称得起万寿无疆。 ”

诗中的“我”,甚至面对壮阔的星空“不免感到惆怅”,唱出了深沉的歌声:“我爱人间,/我在人间生长/但比起你来,/人间还远不辉煌。 ”诗人怀着一腔真诚,抒写了自己对浩瀚的宇宙的独特感受,也毫不回避地流露了一些低沉的“惆怅”。 这种“惆怅”,应该说是那个特殊年代特殊情境在诗人心灵的投影,它流露了诗人对当时共和国土地上出现的种种异常现象的忧虑和不安。 诗人没有回避地写出这一点,恰恰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对人民的忠诚,也体现了诗人为诗的坦诚。 何况从诗的整体构思来看,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先向读者推出一个急待反驳和说服的对象,使你误以为诗人是在赞美星空,怀疑人间不如天上,而他的真正意图还留在后面。

进入三、四章,诗人调转笔锋,把读者的视线引入“北京的心脏”—天安门广场。 让壮丽辉煌的星空一下子变成了天安门广场的陪衬。 诗人以满腔的热情,生花的妙笔,描绘灯火辉煌的天安门广场,描绘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使得星空在它们的映衬下一下子变得“暗淡无光”。 诗人处处照应前面对星空的描写,告诉读者,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杯盏中,正斟满了芬芳的友谊的酒浆,在长安街上,正挂出了长串的星光;在北京的中心,正驾起了一座银河般的桥梁。 诗人用美好的现实,一一否定先前的“惆怅”,并且理直气壮地回答:这才是“人间天上”“大地上的天堂”,这才是“真实的世界”“一点也不虚妄”。 由此诗人还转入严肃的自我解剖,不仅驳斥了先前的“忧伤”,而且怀着满腔豪情唱出了雄壮的歌声:“星空哟,/面对你,/我有资格挺起胸膛。 ”不仅如此,诗人还出于对当时现实中某些反常现象的警觉。 极其真诚地告诫自己和战友:“可是呵,/我和我的同志一样,/决不会在红灯绿酒之前,/神魂飘荡。 ”在一些人头脑已经发昏的时候,诗人真是难得的清醒,难得写出这样的诗句,提醒人们不要昏昏然误入歧途。 接着,诗人立足现实,展开想象的翅膀,向读者描绘了一幅神奇瑰丽,扣人心弦的理想蓝图:“我们要把长安街上的灯火,/……全成为人类的家乡。 ”

最后诗人更是满怀信心地宣告:“人生虽是短暂的,/但只有人类的双手,能够为宇宙穿上盛装;/世界呀,/由于人的生存,/而有了无穷的希望。 ”从而强有力地抒发了人类改造世界,征服宇宙的壮志豪情和远大理想。

综上所述,很明显地看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原来诗人的用意并不是要赞美星空,否定人间,而是为了使诗取得“意外”和“突然”的抒情效果,特意根据感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欲扬先抑(对天安门广场来说)和以虚衬实(以对星空的虚写来反衬对天安门广场的实写)的艺术手法,使诗情显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以汹涌激荡的高潮作结,从而更艺术地用诗来批驳虚无主义的观点,说服人们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惆怅”和“忧伤”,鼓舞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目光向前看,珍惜短暂的人生,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 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人生的热爱,也渗透着浓厚的宇宙意识和人类庄严的使命感,其主旋律是对人生的礼赞,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讴歌。 诗中那种令人荡气回肠、不绝如缕的情调,常常使读者味之不尽,吟咏再三;诗中那种启人落想天外,神思渺渺的哲理,常常使读者如入新境,豁然天开。

名家点评

现代诗人、作家公刘《理当为〈望星空〉恢复名誉——纪念〈望星空〉发表二十周年》:“对于一首满共不过二百三十九行的抒情诗来说,这个纪录足以证明,作者的态度是严谨的,作品也经过了反复的思考。 当然,主观上的慎重不一定客观上也被认为是慎重,反复思考后也不一定就没有缺陷。 但是,这至少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更不是浮夸与矫情的产儿。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副会长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史精编1900-2000》:“现在,我们已经远离了那样的时代语境,与对象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完全可以冷静地、客观地、公平地审视和评价这首长诗了。 今天重读,这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郭久麟《文心探秘》:“应该说,这是一首革命浪漫主义的好诗。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此诗刚在一九五九年十一期《人民文学》上发表,广大读者还来不及发表自己的意见,立即就受到了在文艺界很有名望的萧三和华夫同志的批判,从此,这首诗就被打入冷宫,再未能收入郭小川同志的任何诗集。 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战士和诗人郭小川》一书,仍然批评这首诗是感情不够健康的作品。 对他们的意见,我不敢苟同,特提出不同看法。 ”

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张述铮(笔名华夫)《评郭小川的〈望星空〉》:“郭小川同志写过一些朝气蓬勃的诗篇,在青年中间发生了鼓舞的作用。 可是最近发表在《人名文学》11月号的《望星空》一诗,却唱出来完全不同的调子,那调子是多么低沉,多么悲观绝望啊,它突出地反映了这位诗人灵魂深处的不健康的东西。 ”

作者简介

郭小川(1919年—1976年),原名郭恩大,笔名郭苏、伟倜、健风、湘云、登云、丁云、晓船、袖春等,河北丰宁人,现代诗人。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热辽分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副总编、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处长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编委、《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等。

参考资料

1.望星空·古诗大全

下一篇:财富 (世界著名财经杂志)
上一篇:小背篓 (民族歌曲)(小背篓是哪个民族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