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是什么(事业单位是什么工作岗位)

2023-02-23 08:37:0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4

原创:镇长本人公众号:大树镇长镇长您好。 我现在在中部某省的市府办公厅。 这里领导很多,有背景的人也很多,我只是农村出身,因为机缘巧合,分配到一个重要岗位上。 在我就任的两年来,有不止一个领导暗示我,要我“跟他走”(具体细节就不说了)。 我性格比较内向胆小,从来都不敢正面回复,怕站错队导致万劫不复。 可是想进步的心又时刻瘙痒,请问镇长,我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镇长信箱回复:这个问题代表性在于,有很多刚参加工作的朋友,尤其是整个家庭第一个公务员,没有经验很容易走弯路。 比如这个问题,直接说结论,所谓的暗示“跟他走”,九成九都是假的,只不过看上了这位朋友所在的位子能提供的价值,想要开空口支票吊着套好处,根本就不是什么真正的站队。 比起这种“伪站队”,这位朋友最需要的就是忠诚于工作,忠诚于自己的直属上级,对这些暗示的领导保持工作关系,谁也别得罪。 能被这么多人暗示,可见自己这个核心岗位的含金量,好好工作已经足以获得超过一般人的晋升优待,千万要珍惜,要走正路。 另外,一个没关系没背景的人,能被安排到这种核心岗位,很大可能就是因为没有乱七八糟的关联,是一张白纸,领导放心。 对这位朋友而言,保持纯粹,才是立身之本。 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来信。 一直以来,都有读者询问类似“站队”与否的问题,或是想了解在体制内是否要找一个靠山,还有的是询问该如何站队的实操问题等等。 林林总总,但无外乎如何在单位里如何处理不同领导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能寻找“大佬”的照顾。 问到这类问题的,一般都是体制内的相对来说的新人,大都工作10年以内、单位中层以下,毕竟再往上对这个问题也都有自己的思考了。 在还未达到对体制有深刻认知之时有问题是很正常的,所以本篇重在回答一些基础原则类似问题对照着也就大概清楚怎么处理了,也算是授人以渔吧。 1、有完整人事权的层次,才称得上站队譬如对于一个局来说,其实内设科室是不存在站队的。 因为哪怕一个科员的晋升,都不是科里说了算的,起码要上升到局长、副局长层次。 所以,有的朋友问刚到某单位下属部门,处室一把手和二把手有矛盾,问要不要站队。 小镇的回答是,千万不要,因为没有任何好处。 先不说其他人到底啥情况,就说真的站队,把功利心表露的这么强,能有啥好处呢?部门一二把手本来就只有人事的建议权,又不能拍板,他两个自己都说不准啥时候就因为内斗被调整了,到时候怎么收场?2、一把手是一个单位至高无上的关键人,一把手和其他副职之间,不存在站队选择。 在我们现在的体制下,尤其是2012年以来,一把手的权威空前加强。 比如最关键的晋升,基本就是领导说了算,或者说一把手说了算。 有些单位甚至包括二把手在内其他副职,都需要与一把手妥协才行,一把手有绝对权威和人事大权。 二把手及以后通常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对抗一把手,又哪来的站队问题?总而言之,所谓一、二把手矛盾,在如今的局势下,已然属于非常态了。 一个单位一把手权威被挑战,上级组织一般都会想办法调整。 尤其是外调的一把手,背景通常要比本地出身的其他副职能量要大得多,千万别被人家当枪使。 在单位里,得罪一把手是最大的忌讳,踏踏实实听一把手的话,别参与一把手和其他副职之间的神仙打架,就是一个小兵小将,能拿得出什么帮助二把手扳倒一把手?风险太大,得不偿失,败坏风评。 3、根本原则:只论职务和隶属,执行组织纪律,尽可能不站队,和各方面保持良好关系切记,任何人都是科层体系的一个环节,不要太多考虑这个领导强、那个领导弱。 所谓科层,说的就是“层层管理”、“层层传导”,按组织纪律做事永远不会错。 对公务员来说,稳胜于一切,路很长,轻易别赌上全部——官场小说和现实有十万八千里远。 4、几个关键的一般原则首先,原则问题、方向问题与一把手保持一致,绝不在任何公开、私下场合,对一把手表露不满。 其他人即便时常讨论,也千万别参与,懂规矩、讲程序,尊重一把手的人,挑不出毛病,也不会真的得罪别人。 其次,讲究层级,不越过组织程序中的任何一个人。 比如出手一个文件,一定要经过部门副职、部门正职、单位分管副职,然后才能到一把手那里,汇报也是一样;对于有时候上面的领导越级联系,事急从权,但是事后一定切记第一时间向被越过的人汇报。 以及,虽要尊重一把手绝对权威,但具体执行上,一定注意方式方法,尽可能决策链路上谁都不得罪。 对于一把手而言,手下的中层要比一个越级的小兵更加重要,小心攀高枝不成摔得太惨。 最后,不得罪人,但也要讲原则,不能因为其他副职或者中层的要求,就去违背一把手。 这种不讨好的事儿一旦做了,职业生涯可谓堪忧,也很容易被指示这么干的人过河拆桥。 5.想站一把手的队,怎么办?再强调下,在一个单位内部,跟一把手不存在站队问题,跟着一把手叫服从组织纪律。 但是作为有追求的年轻人,怎么让一把手认识、认可还愿意拉一把,非常重要。 怎么做呢?小镇有几个体会:对上忠诚、为人靠谱、工作出彩、与人为善。 做好这几件基础之外,如果能碰到新一把手刚来的宝贵时机,准备稳妥的去报告,比如单位工作情况、自己的思考,尤其是支持领导尽快掌控,都是加分项。 最后,我们还是得好好思考站队是为了什么?站队不是目的,体制内站队根本还是为了提拔晋升。 这里面涉及太多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自身基本条件完备、没有明显硬伤,才是根本,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求机会。 还是那句话,“稳”是一切的根本。 小镇这些年也看过太多走奇、险的人,是曾经风光一时,甚至在处级就能坐在主位,对各单位一众部级、司局级安排工作,但是又能怎样呢?还不是一朝险些成灰,好不容易找了个落地安身之处。 站队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如果还不明白怎么站队,甚至对体制还没深刻稳妥的认识,那最好别考虑投机的事情,给自己多留些出路。 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说的可不是靠奇特的路线取胜,“奇”在这里不念q,念j,指的是预备队。 不轻易站队,即是不把自己捆死在某个人身上,机会就多了。 6、不站队该怎么拒绝领导要求站队的暗示?继续按组织程序做,暗示的话听过就算,就当没听懂,表达感谢就行了,在不违背大原则下,多请示多汇报,也别往外传话,拖一拖能解决绝大多数的情况。 毕竟能暗示站队,肯定是有很特殊的原因和情况,一般最多几个月,事就过去了,何必匆匆忙忙当炮灰呢?镇长好。 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大树镇长有一段时间了。 我未来有考公务员的想法,因此有些问题想请教下,“事业单位”是什么?它和政府部门有什么区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公务员是一回事吗?镇长回信:这个问题就比较宏大了。 简而言之,事业单位起源于建国之初的单位体系,辅助行政单位对社会进行管理,事业单位的演变体现了中国权力结构和政府治理理念的演变。 可以说,事业单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社会组织。 现在的很多事业单位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事业单位都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深度参与社会管理。 这跟刚建国时候的独特环境分不开,当时中国刚经历了上百年动荡,全国处处废墟,一切都需要从头建设,同时又面临国际国内严峻威胁,中国政府按照最大限度集中社会资源尽快发展的目的,实行高度的统一管理,建立了中国独有的单位体系。 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都由国家力量(包括行政、军队)管理,为了配合行政体系,诞生了庞大的辅助社会管理单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业单位”。 随着国家管理体系的完善,这些具有一定社会管理功能的单位慢慢的转型,但是在初期,涉及到人和事的妥善处置问题,很多老革命、老领导在国家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突然说不再是“官”了,心理上难以接受,于是产生了过渡性质的组织。 大量行政单位转为事业单位之时,反而带来事业单位迅速膨胀问题。 因此,改革开放后针对事业单位开展了40多年的改革。 1978年,《人民日报》等提出事业单位进行“事业体制,企业管理”,拉开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 1985年,国家针对科学技术、卫生、教育、艺术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事业单位改革政策。 1989年,财政部颁布《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按照财政拨款比例划分事业单位。 199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1978年到2000年左右的改革重点是以政事分开为主线,初步解决了事业单位快速膨胀问题,但是相比政府、国企改革明显滞后。 于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开启了新的一轮改革,200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将事业单位分别实行转成企业、纳入行政序列、保留或撤销等不同方式。 配合改革,同步进行了人事、收入、养老等各方面的改革。 到了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彻底奠定了我们今天熟悉的“行政类、经营类、公益类”三类事业单位体系。 所谓行政类,就是我们熟悉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在这类单位工作其实跟行政机关很难感受到差别,同样执行《公务员法》,同样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参照公务员享受职务和职级晋升以及其他各种待遇,在当时大概占全体事业单位人员的15%,比如当时的粮食局、地震局等等。 不过这一类承担行政职能的,在近期改革中已经并入行政机关了,或者即将并入了,比如2018年11月,海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成立,正式从参公事业单位整体转为行政机关。 目前还比较特殊的主要是两类:各类执法机构、党委下属和群团参公单位等。 前者主要是太过庞大、复杂,虽然国家规定只有公务员才能进行行政执法,但是改革毕竟需要时间,也有很多人通过改革实现了参公转公务员;后者就是中央党校、共青团、总工会等等,其组织源远流长,脉络复杂,改革就会慢一点。 总的来说2012年规定的“行政类”事业单位,跟行政机关公务员没太大差别,近几年也会逐步归并到行政机关。 至于第二类“经营类”,就是以前差额或者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比较典型的就是各种出版社、报社、设计院等。 2010年2月4日,原隶属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转企改制暨加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对于这类单位来说,事业单位的名头反而阻碍大家增收。 因而这几年推行的改企业化,一般工作人员还是很欢迎的,毕竟工资多了。 这一类慢慢的也就不再是事业单位了。 最后一类“公益类”就更好理解了,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卫生以及社会福利单位,这些也是近些年继续保留的,毕竟关系到民生,不可能完全放给市场。 以上就是建国以来事业单位的诞生、发展及改革。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仅靠政府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公众诉求,不能准确反映民意,会导致政府失灵,在一些西方国家,是由一些民间自治组织负责填补漏洞,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但是在中国,建国之初这些民间自治组织几乎不存在,政府和民众之间缺少关键的环节,于是中国政府根据自己强组织能力的优势,建立了受政府领导的事业单位体系,这也是中国“强政府、弱社会”的一个结果和原因。 随着未来更多的民间自治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中,事业单位也就有可能继续改革,但是庞大的公共管理需求难以很快得到满足,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事业单位都将始终是中国政府能够有效管理庞大中国的关键。 而这些领域,就是需要充分发挥活力、政府不宜过度管控、但是又不能放任不管的领域,比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福利以及其他配合行政机关工作的单位等等。 公立医院也是事业单位,不过据拨款的区别,有一类、二类等区别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到底有什么区别?最核心的区别就是适用《公务员法》还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管理,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事业单位考试。 在过去,参公的存在确实让人糊涂,不过这两年过去后,就很好区分了,比如明确事业单位不能出现“委、办、局”等字样,而是用“中心、站、台”等等,有行政职能的参公岗位也会转为公务员。 至于对个人而言,也无需太过纠结,进入事业单位也不必觉得低行政机关一等,成了公务员也不用瞧不起事业单位。 有很多事业单位,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比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人民日报社、中国科学院等等都是事业单位。 2020年12月26日,原中央纪委副书记李书磊已任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正部长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也是事业单位说得再直接点。 小镇有的同事就是放弃了公务员,重新考了事业单位,也有的事业单位同事到了副处级转为公务员,更有人从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系统中来回调动。 如今早已不是古代,身份不代表一个人的发展,关键看谁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钟南山、袁隆平都是事业编,但是编制对他们又有多大意义呢?又或者互联网大厂的P8P9,难道就比不得一般公务员?也因此,其实不存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之间谁待遇更好的问题。 单位之间的性质区别、获得的扶持、所占有的资源可谓天差地别,实际情况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但单纯从仕途晋升上来说,显然是公务员更可能在科层这座高塔上攀登得更高更远。 毕竟,两者走的是不一样的线,有着不一样的追求。

本文由百科知道发布,不代表多多百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zhonghebaike/51987.html

下一篇:袁绍当初占据优势 袁绍最后为何会输给曹操
上一篇:主页守护神如何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