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韩非子)

2023-02-23 03:06:1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6

韩非战国法学家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 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概述图取自中国历史博物馆范曾绘《韩非子像》)

所处时代

韩国战国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主要作品

《韩非子》

主要成就

君主专制主义理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指导秦始皇统一六国,影响深远

姓名

韩非

别称

韩子

字号

韩非子

出生时间

公元前280年

去世时间

公元前233年

职业

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

信仰

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

老师

荀子

主张

法以法治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韩非出身韩国宗室,约韩釐王十五年(前280年)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的一个贵族之家。

韩釐王二十年(前275年),韩国难深重。 韩非始读“家有之”的商、管之书和孙、吴之书,也读各类杂书。

韩桓惠王十年(前262年),秦将白起率兵攻韩,一下攻取五十城。 韩国上党郡守降赵。 韩国统治层开始分崩离析。 在此前后,青年韩非开始上书,这个历程约为五年。

韩桓惠王十五年(前257年),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能寻访任用贤明的人才,反而提拔浮夸之人在有实际功绩的人之上,于是开始埋头著述。

韩桓惠王十九年(前253年),荀子离开稷下后,来到楚国,春申君任命其为兰陵令,继续受徒教学。 在此前后,韩非投奔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同学者有李斯等人。

出使秦国

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他看到韩非的文章后说:“寡人若能见到此人,与他交游,便是死也没遗憾了。 ”韩王安三年(前235年),因秦国攻韩,韩王在危急关头召见韩非,与韩非谋划削弱秦国的实力。

狱中被害

李斯、姚贾陷韩非,诋毁他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 如今您想兼并诸侯各国,韩非终究向着韩国而不会向着秦国,这是人之常情。 如今您不任用他,留他很长时间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后患,不如加罪于他依法惩治他。 ”秦王认为他们说得很对,便将韩非交法官治罪。 ”李斯指使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 韩非想亲自向秦王表白,没能见到。 后来秦王十分后悔,派人赦免韩非,韩非已经死了。

主要影响

思想理论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著作。 在这些文章中,韩非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社会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政治理想

韩非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面对战国末年新旧势力激烈斗争和诸侯割据的局面,总结了天子弱小而诸侯强大的历史教训,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在他的著作中,出现像“新圣”“严天子”“王资”“帝王之资”“兼天下”之类的词句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愿望;而他在《扬权》篇中更明确地指出这种统一的君主集权要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统一代替分裂,以集权代替割据。

为了使君主的神圣权力不受侵犯,韩非主张尊君卑臣,并提出要“强公室,杜私门”(《内储说下》),主张对那些私门势力和好比恶虎一样的权臣,要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主道》),予以坚决铲除和镇压,韩非的这一主张虽然在当时对于打击那些“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孤愤》)的擅权重臣有进步作用,但他把君权绝对化并认为君臣利害必然相反,也加深了君臣的矛盾。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韩非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 韩非持历史进化的观点,认为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不从当今的实际出发,而一味地美古代先王,去法古代,“非愚则诬”(《显学》),既然时代变了,治国的措施也应随之改革,因而他主张“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 他认为,“上古竞于道,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在“当今争于气力”的时代,决不能以宽之政,治急世之民”(《五蠹》),只有实行系列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新兴对建度井促成大统的政策,才是顺乎历史潮流。 韩非的这种具有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是他主张实行法治的理论和思想武器。

法治思想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以进化的历史观作为推行法治的理论基础,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作为奋斗理想和目标,以“以法治国”作为他思想学说的核心,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他观察事物和斗争的武器,它们有机联系,浑然一体,构成了韩非的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韩非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韩非则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势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韩非把三者融为一体。 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 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子·定法》)。 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 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 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他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 “势”,即权势,政权,就是君主的权力和地位,可以理解为国家权威。 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难者》),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的论点。

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更把它发展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

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在韩非死后,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法治思想在后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 韩非“以法为本”的主张得到现实的实践,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想。

韩非之学成为法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 但其学说过于尊君,为后世所诟病。

哲学理论

韩非在认识论方面很注重唯物主义的“参验论”。 他认为认识是人的一种天然属性,必须依赖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这是一种含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见解。 他充分肯定人的认识能力,主张“缘道理”办事,指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反之,就必然失败。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因而人的言行必须讲求实际功效。 他说“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投(箭靶)”(《问辩》),指出“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育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问辩》);他还着重提出要用参验"之说作为检验是非的标准。 “参”是比较研究,验”是证实。 他说:“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臣》),意思是必须考察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才能判断是非,只有通过比较检验才能判断言辞是否正确。 他还说:“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显学》),意思是不经过比较验证就作出肯定的判断是愚;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就拿来作根据,是欺骗。

韩非把他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参验”论运用到政治生活中,一方面用来抨击儒家等学说,说他们祖述先王的言论是未经参验的虚妄之谈:另方面又用来考核臣下,要求臣下在言、事、功三方面应该做到完全一致,言论、工作、功效完全相符的就给予奖赏,否则就予以惩罚。

文学成就

韩非有轻微口吃,但却是文笔流畅的优秀作家。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

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韩非子》中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取材于社会见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都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 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韩非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 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候,征夫思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 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指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太史公自序》云:“韩非揣事情,循势理。 ”

秦始皇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扬雄《法言》: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 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 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

司马光《资治通鉴》:“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 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司马贞:“刑名有术,说难极知。 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

毛泽东批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际关系

类别

关系

姓名

师承

荀况(荀子)

同门

师弟

张苍

同门

师哥

李斯

主要作品

韩非的文章由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现存二十卷共计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 《韩非子》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五十五篇列举如下:初见秦第一、存韩第二、难言第三、爱臣第四、主道第五、有度第六、二柄第七、扬权第八、八奸第九、十过第十、孤愤第十一、说难第十二、和氏第十三、奸劫弑臣第十四、亡征第十五、三守第十六、备内第十七、南面第十八、饰邪第十九、解老第二十、喻老第二十一、说林上第二十二、说林下第二十三、观行第二十四、安危第二十五、守道第二十六、用人第二十七、功名第二十八、大体第二十九、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难一第三十六、难二第三十七、难三第三十八、难四第三十九、难势第四十、问辩第四十一、问田第四十二、定法第四十三、说疑第四十四、诡使第四十五、六反第四十六、八说第四十七、八经第四十八、五蠹第四十九、显学第五十、忠孝第五十一、人主第五十二、饬令第五十三、心度第五十四、制分第五十五。

史料索引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战国策·秦策五》

影视形象

2017年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俞瞳饰演韩非。

2016年动画片《天行九歌》:主人公为韩非。

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张皓越饰演韩非。

参考资料

1.韩非子·说林上·名人简历网

下一篇:海蛇(海蛇图片)
上一篇:未择之路(未择之路诗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