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5防空导弹 (中高空防空导弹)

2023-02-23 02:16:3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8

S-75防空导弹中高空防空导弹

S-75(北约代号:SA-2防空导弹)是苏联第一代实用化的防空导弹系统,1954年10月由拉沃契金设计局和KB-1设计局(即“金刚石”中央设计局)联合设计,1957年莫斯科五一节阅兵式公开。

S-75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为了防范携带核弹的美英战略轰炸机对苏联主要城市实施核打击。 但自从问世起,它对抗的第一个目标却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频繁穿越苏联、中国和古巴领空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

进入60年代,随着美苏核力量主力由轰炸机转为战略核导弹,S-75的目标定位再次发生改变:从一种纯粹国土防空武器转变为以国土防空为主,兼顾野战防空;以打击中高空目标为主,兼顾低空目标的通用型防空导弹,并在后来的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大显神威。

2021年5月31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叙利亚政府军防空系统战斗编组军官表示,叙利亚军人在防空部队演习中使用S-75“德维纳”防空导弹系统击落一架无人机。

中文名

S-75防空导弹系统

外文名

S-75Surface-to-AirMissile

前型/级

S-25/萨姆-1防空导弹

研制单位

“金刚石”中央设计局

研制时间

1953年11月20日

国 家

苏联

发展历史

早期尝试

56个围绕莫斯科构成两道环形防线的导弹团

1945年随着德国战败投降,苏联得到了不少德国留下的航空遗产,其中就包括“瀑布”和“莱茵女儿”导弹,并开始以此为原型研制新型防空导弹系统。 当时这个任务落在NII-88研究所身上。 可是后来这个项目突然被中止,原因是NII-88的竞争对手——1号特别技术局(SB-1设计局)在背后施加影响。 这个局很有来头:技术负责人是当时著名的雷达专家PavelN.Kuksenko,而局长则是SergeiL.Beria——当时苏联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的儿子,他们建议从头研制一套新型防空导弹系统。 因此到了1951年,最初的研究项目都停止了,所有人都被转去从事新型Berkut(意为“金鹰”,也正是Beria和Kutepov二人名字缩写)系统的研制工作。 斯大林看到美军B-29轰炸机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后,指令“金鹰”系统必须在一年内研制完毕并装备部队,承担起保卫莫斯科的重任。

“金鹰”是个很庞大的体系,主力是56个围绕莫斯科周围构成两道环形防线的导弹团。 每道防线由一部B-200大型雷达站和60具导弹发射架构成。 采用的导弹是由当时苏联最优秀的飞机设计师拉沃金(就是二战中“拉”系列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战后拉沃金在与米格设计局竞争新一代喷气式战斗机中落败,从此退出战斗机设计领域专攻导弹设计)主持设计的V-300导弹——实际上是一枚单级火箭。 这段时间苏联政坛发生地震:斯大林病故,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被逮捕枪决,政治运动波及到科技领域,其子SergeiL.Beria被赶出SB-1设计局。 剩下的技术人员在继任领导者——著名导弹设计师S.A.Respletin(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拉斯普列京)领导下组成新的KB-1设计局——就是后来著名的Almaz(金刚石-安泰)设计局的前身,这个设计局后来垄断苏联防空导弹总体设计领域长达半世纪之久。 Berkut系统也被重新命名为S-25系统。

S-25系统耗资巨大,撇开要构筑专用的导弹阵地不说,光围绕莫斯科市构建两条环形公路消耗的水泥就抵得上当时苏联整整一年的产量。 到1954年3月第一个S-25防空导弹团部署完毕;1956年6月开始承担战备值班任务。 而美国同类产品——“奈基”防空导弹系统早在4年前就开始部署了,更尴尬的是由于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本盯准B-29轰炸机进行开发的S-25系统的性能已经严重落后,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迫不得已之下苏联人又尝试研发铁路机动的S-50防空导弹系统和DAL系统,但很快就无疾而终了。

正式研制

正当苏联人为了S-25的性能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一种中型防空导弹系统却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这就是S-75系统。 与之前的S-25相比,S-75的定位要低一些:保卫除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外的苏联城市和军事目标,因此其技术指标也不像前者那么苛刻。 更重要的是担纲S-75总体设计的就是拉斯普列京,此前他也主持设计了S-25系统,在地空导弹设计领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针对S-25暴露出的问题,S-75的总体设计思路有一些变化:

首先S-25系统采用固定阵地部署,机动性很差,部署起来很不方便,敌机只要在其射程外拐个弯就可以轻易绕开它;其次由于采用的是单级火箭,V-300导弹的重量很大但射高不足,无法拦截高空高速目标;最后S-25系统中B-200雷达同时承担了搜索、跟踪目标和引导攻击的任务,由于苏联在电子元器件方面技术落后,B-200雷达的跟踪精度很低。 于是,拉斯普列京对S-75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三点针对性改进意见:首先S-75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机动性,有利于快速转移和部署;其次为了对抗高空高速目标,新导弹必须具备较好的高空高速性能,但不过分追求射程;最后为了在保持搜索距离的前提下提高雷达跟踪精度,S-75系统的雷达系统只能采取按照功能分置的设计原则进行射击,就是测距雷达和跟踪制导雷达分别设计,这三条构成了S-75的基本设计原则。

S-75系统于1953年11月20日开始研制,由“金刚石-安泰”设计局的BorisBunkin设计团队全权负责该项目研制工作。 为了追求更高的制导精度和更小的体积,科研人员打算用新型V波段(发射波长6厘米)制导雷达来代替S-25系统上N波段(发射波长10厘米)雷达。 但是由于苏联电子工业水平限制,V波段制导雷达迟迟不能定型,倒是N波段雷达上的关键部件——新型磁控管已经研制完毕。 不得已之下S-75系统分成两个型号并行研发:使用RSNA-75低频雷达作为制导雷达的SA-75“德维纳”系统;和使用性能较为先进的RSN-75高频雷达的S-75N“德斯纳”系统。 两个系统都用苏联境内的河流命名,这一命名习惯后来贯穿苏联防空导弹系统研发历程始终。

1955年S-751D导弹安装在原型发射架上准备试射

而在导弹弹体设计方面,由于拉沃契金忙于S-25和DAL系统导弹部分的设计,不得不成立一个新团队负责S-75的弹体设计,主持这一工作的是拉沃契金的副手之一——PyotrGrushin。 Grushin领导的团队就是后来著名的火炬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

Grushin在设计S-75系统的导弹部分时,也充分吸取了S-25的经验教训。 S-75系统的导弹为两级火箭。 发射时一级火箭起到助推器作用,燃烧完毕后自动脱落,二级火箭推进导弹继续飞行。 这样导弹的灵活性和对抗高空高速目标的能力也越强。 1955年4月,代号为1D(1号项目)的导弹在苏联卡普斯金亚尔导弹试验场试射成功。

1957年12月11日,SA-75系统通过技术验收,当年计划生产40架发射架和1,200枚导弹,实际生产了30架发射架和621枚导弹。 而按照1956-60年的苏联“五年计划”规定,需要生产足够装备265个导弹营的装备外加7,220枚导弹。 自此苏联国土防空军终于拥有了可以大量部署并具有实际作战能力的防空导弹系统。

技术特点

基本情况

每个发射营装备六枚发射架成六边形布置。 导弹为两级发动机,第一级固体燃料助推段工作4-5秒,弹径0.645米;第二级发烟硝酸-煤油液体发动机工作22秒,弹径0.5米,推力2650千克。 发射营的火控系统站能跟踪一个目标,利用三个信道同时制导三枚导弹拦截目标。

战斗部重195千克,内装135千克炸药,低空杀伤半径65米,高空杀伤半径250米,平均精度75米。 单发杀伤概率70%,三发杀伤概率95%。

载车为吉尔ZIL-157半拖车,最大时速35公里。

发射架为CM-63单臂全回转,重8400千克,最大仰角65度,电驱动,再装填时间10分钟。

雷达组成

S-75防空导弹

“匙架”(SpoonReset)预警/搜索雷达,作用距离275千米“边网”(SideNet)测高雷达。

“刀架”(KnifeRest)指示/跟踪制导雷达,作用距离65千米。

“扇歌”(FanSong)制导雷达距离达发现目标距离70千米以上,自动跟踪距离55千米,采用机械双天线双波束扫描方式,能够同时跟踪6批目标和制导3发导弹攻击一个目标。 [2]

服役动态

苏联以连为单位,中国以营为单位使用。

SA-2虽然老旧但是曾经也是仅有击落高空侦查战机战果的导弹1957年12月苏联政府批准定型,1958年起迅速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到1960年已达到1000具以上发射架。 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协议引进C-75防空导弹系统。 1958年10月6日,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1营在北京成立;12月6日,北京军区空军组建了地空导弹第2营;1959年1月18日,南京军区空军在徐州组建了地空导弹第3营。 1959年4月,空军地空导弹各营赴西北靶场进行实弹打靶。 1959年9月担负首都防空作战值班。 1959年10月7日,地空导弹第2营在营长岳振华指挥下在北京通县张家湾上空击落”台湾空军“飞行员王英钦上尉驾驶的RB-57D侦察机,这是世界防空作战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 1960年5月1日苏军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击落美U-2高空侦察机,俘获美军飞行员鲍尔斯。 [3]

越战期间,北越大量使用SA-2对抗美军,初期效果甚佳,每射击2~3枚即有一次战果,但随着战事延长,美军的科技能力与电子作战能力远超出苏联的估计,至1969年之后,已经是每射击70枚才有一次战果,北越空防除数量优势外,几乎是破产边缘。

1964年12月,中国仿制的红旗-1防空导弹系统初步定型,取得了击落敌机的战果,但没有大量生产和装备。 对S-75小改提高了电子对抗能力的红旗-2防空导弹,主要目标是U-2侦察机,于1966年试制成功。 1967年6月定型。

埃及仿制型号为“TayirasSabah”

2021年5月31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叙利亚政府军防空系统战斗编组军官表示,叙利亚军人在防空部队演习中使用S-75防空导弹系统击落一架无人机。 叙利亚政府军的一名军官还表示,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苏联S-75防空导弹系统依旧有效。 他说:“如果仔细维护它的技术状态,它会非常好用。 维护这个系统并不难,叙利亚军人拥有使用这种系统的丰富经验和技能。 这种系统非常可靠,一切取决于军人如何使用它。 ”他还表示,S-75防空导弹系统也曾被用于与恐怖分子的作战。 他说:“我们用它对付现代化的无人机。 我们的一个连队发射了一枚导弹,击落了一架这样的无人机。 那是一年前的事情。

相关事件

2015年11月10日,《兵器》杂志编辑发布的一组照片,展示了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叙利亚自由军又一种脑洞大开的土造武器——车载大口径火箭弹(约700毫米),似乎比中东其他武装派别使用的卡桑火箭强大很多。

根据肖描述,这种火箭弹是从萨姆-2防空导弹改造而来的,其粗短的身躯可以看到其尾段的翼面和火箭发动机段(原防空导弹的固体燃料助推器),导弹前端的战斗部段看起来则像是中东战乱地区常见的武器作坊产品,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原装导弹助推器的工艺水平比前面的战斗部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SA-2导弹是苏联制造S-75“德维纳河”防空导弹的北约代号。 这种导弹设计工作始于1953年,1957年投入使用,是设计时间较早的著名防空导弹,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我国就曾仿制该型导弹,并命名为红旗-2型。 根据相关信息,叙利亚拥有275枚S-75防空导弹,因此也很容易被反政府武装(包括“伊斯兰国”IS)获得。

因为高空防空作战的需要,原本S-75“德维纳河”防空导弹虽然不细(弹径700毫米),是一种修长秀美的导弹(长度10600毫米)。 然而,叙利亚反对派将其助推器段直接拆下来当做火箭发动机,加上一段长度相当的战斗部段,使得整个火箭弹变得非常粗短矮胖。 这种火箭弹搭载在一辆普通的中型卡车上,其液压杆与火箭发射导轨看起来像是翻斗车的零部件,车体后方还有驻锄,以应对火箭弹发射时巨大的冲击力。

型号谱系

SA-2A:S-75德维纳河Dvina(Двина)装备“扇歌”-A制导雷达、V-750或V-750V导弹。 1957入役。 有效射程8-30km,有效射高450-25,000m

SA-N-2A:S-75M-2沃尔霍夫河-MVolkhov-M(Волхов)。 在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捷尔任斯基”号上尝试安装了1座双联C-75导弹发射架和配套的雷达、弹库,效果并不成功。

SA-2B:S-75杰斯纳河Desna(Десна),“扇歌”-B制导雷达,V-750VK或V-750VN导弹。 1959入役的第二代系统。 装备了更强大的助推段发动机。 有效射程500-30,000m,最大射程34km.

SA-2C:S-75M沃尔霍夫河Volkhov。 “扇歌”-C制导雷达,V-750m导弹。 SA-2B的改进型,1961年入役。 V-750m导弹射程提高到43km,最小射高降低到400m.

SA-2D:“扇歌”-E制导雷达,V-750SM导弹。 有效射程6-43km,有效射高250-25000m.

SA-2E:“扇歌”-E制导雷达,V-750AK导弹。 可装15kT核弹头或295kg常规战斗部。

SA-2F:“扇歌”-F制导雷达,V-750SM导弹。 1968入役,针对越南战争与中东战争的教训加强的抗干扰能力。

S-75M:伏尔加河Volga(Волга),1995年设计。

总体评价

S-75系统与现代化欧美雷达相比,操作过程复杂,进入战位与接敌反应速度慢,抗干扰性能差。 但据说南盟击落F-117隐形战机的SA-2,就是因为这种老式大波长雷达可以微调后短暂侦测到F-117这种初期型隐形战机,美方对此说法尚无定论。

据俄罗斯“红星”电视频道近期报道,自1957年开始装备以来,S-75防空导弹系统成为同类型导弹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型号。

参考资料

1.60多岁“古董”仍堪大用:叙政府军用S-75导弹击落无人机·环球网

2.美俄等国多款交战和火力控制雷达功力曝光·中国网

3.击落敌机最多的S-75防空导弹·中国军网

下一篇:药品说明书 (载明药品的重要信息的法定文件)
上一篇:乖,摸摸头 (大冰创作的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