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图值多少钱(花220根金条买一幅画)

2023-02-23 00:29:3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1

2012年,成龙耗资3亿,拍摄了自己的第101部电影——《十二生肖》。

影片讲述了一伙文物贩子为获得巨额奖金,寻找圆明园丢失的十二生肖的故事。

抛开那些炫酷的动作场面,单就论影片把主旋律定为“爱国”这一决策而言,就收获了不少观众的赞誉,毕竟就像民国的一位老收藏家说过的一样:

爱国是大事,除此以外,其余都是小事,不必过于计较。

这位老收藏家号称“民国第一败家子”,为了“爱国”倾家荡产、居无定所,还因为手里宝贝太多被人绑架,差点惨遭毒手。

他就是凭一己之力“捐出了半个故宫”的民间收藏家——张伯驹。

一个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过的名字。


说到张伯驹,他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妥妥地富二代、官二代。

生父张锦芳在他6岁时,将他和妹妹一同过继给了子女夭折的伯父张镇芳。

张镇芳是清朝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又跟袁世凯沾亲带故,还是民国时盐业银行的开创者。

家底颇丰的张镇芳,对自小聪慧的张伯驹疼爱有加。

张伯驹倒也争气,7岁入私塾读书,9岁就能作诗,还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说他是神童都不为过。

背靠着家庭给予的优质教育资源,张伯驹学啥啥像样,20岁便饱读诗书,家里也早早地为他铺好了锦绣前程———从政。

他从英国人的学校毕业后,被父亲张镇芳送到军队磨炼,还出任过提调参议等职。

但他似乎对从政为官并不感兴趣,甚至不顾父母反对,直接退出了军界,回家写诗作画、看戏唱曲去了。

在当时的上海滩,人们把他和末代皇帝溥仪的祖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并列为民国四公子。

但他可不是什么纨绔子弟,常年一身长衫,不好烟酒不赌博,不喜交际应酬。

唯一的爱好,便是躲在房间里,读书写字画画,完全就是一副游手好闲的贵公子形象。

母亲为此没少埋怨他:“家里的生意你不管,让你做官你又不肯,一天到晚写写画画,能弄出个什么名堂?”

其实,以张伯驹的背景和才华,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商,他都可以有所建树,奈何他志不在此。

父母虽然心有不满,好在资产雄厚,几辈子都花不完,他们对张伯驹的“不务正业”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直到父亲张镇芳去世前,他拉着张伯驹的手叮嘱儿子:“家里的产业就交给你了,你要撑起这个家,照顾好一家老小。 ”

就这样,张伯驹应父亲临终前的托付,答应就任盐业银行的执行董事兼总稽核,这个职位也为他入坑收藏埋下了伏笔。

那个时候的盐业银行,还承接艺术品质押业务,动乱的年代,大量的书画珍品被抵押在银行。

张伯驹本身就好这口,又加上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经常接触古玩字画,见到的也都是好东西。

渐渐地,张伯驹就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见多识广造就了不俗的鉴赏眼光。

命运似乎早就安排好了这一切。

1927年的某天,张伯驹像往常一样步行去上班,也不知道哪根弦搭错了,非要拐个弯到了琉璃厂。

本想着闲逛一圈的他,无意间瞥见一家古玩店,有一副写着“丛碧山房”的横幅,字体苍劲飘逸。

凭借自己的书法造诣,张伯驹对这个字一见倾心。

他也倒是真识货。

那件书法作品,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要知道,康熙的字,算是清代皇帝里写得最好的。

张伯驹自然不愿放过这般好物,价格都没问,当下就取走字画,让古玩店的人随时上门取钱。

买回去之后,张伯驹越看越喜欢,索性改号“丛碧”,也把自己的居所改名为“丛碧山房居所”。

29岁的张伯驹,算是一脚迈进了收藏的深坑。

彼时为得到心爱之物喜不胜收的他,还不曾意识到,这个爱好就此改写了他的一

生。


张伯驹女儿曾在回忆父亲时说,只要是他看上的东西,统统收入囊中,从不考虑价格。

为了购买《平复帖》,张伯驹前后三次拜访溥儒,最后以4万大洋的价格成交。

为了收藏《道服赞》,他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掏空家底拿出110两黄金。

为了拿到《游春图》,他不惜贱卖自己居住多年的弓弦胡同宅院,凑足220根金条。

要知道,他卖的可不是一般的宅院,而是慈禧太后赏给李莲英的豪宅,占地10000平米,放到现在拆迁费都要一个亿。

可在张伯驹看来,家有金山银山,都不如收藏一件名迹字画,更能让他开心。

那些年,为了买古玩字画,张伯驹一掷千金,败光了家产,人送外号“民国第一败家子”。

顶着败家的帽子,张伯驹依旧我行我素。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收藏这件事,竟然还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1941年,张伯驹被人绑架,绑匪索要200根金条的赎金,并明确告诉张伯驹家里人:如果实在没钱,可以拿家里的东西抵押。

因为这句话,张伯驹很快就判断出来,这伙人是冲着他那些宝贝去的。

但绑匪显然低估了张伯驹护宝的决心,他直接告诉对方:你就算把我撕票了,也休想拿到你想要的东西。

说完他就绝食了,准备以死明志,让对方断了这个念想。

这一手操作,直接给绑匪整懵了。

最终让绑匪让了步,答应40万赎金让张伯驹回家。

有人评价张伯驹,说他以宅换宝,以命护宝。

或许在张伯驹看来,所有东西都是身外之物,都可以舍弃不要。 唯有自己收藏的字画,一件都不能少。

纵使家底颇丰,也禁不起张伯驹如此肆意挥霍,就这样,短短不过几十年,张伯驹就败光了所有家产,落得个居无定所的下场。

很多人不理解仅仅为了一个爱好,至于让张伯驹这样倾其所有,不顾一切吗?

彼时,没人知道张伯驹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没有工作,他和妻子租住在10平米的小屋内,身着粗布麻衣,常常食不果腹,靠着友人的接济过日子。

当时,很多收藏之人为了私利出售字画,转手一卖,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张伯驹守着一堆价值连城的宝贝,却一件都不肯卖。

直到1956年,建国初期的中国百废待兴,很多爱国人士都纷纷捐款支援国家建设。

张伯驹才一股脑把自己收藏的8件顶级字画无偿捐给了故宫博物馆。

之后,他还婉言谢绝了政府给予的20万元奖励,只留下一张薄薄的褒奖书,即使那个时候他已经快吃不上饭了。

众人一片哗然,他却淡淡地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当初买它们就是怕它们流入国外。 ”

再后来,张伯驹又分批把自己余下的收藏,全部捐给了故宫博物馆和吉林博物馆。

毫不夸张地说,他一个人“捐出了半个故宫”。

据统计,张伯驹一生捐赠的文物达数百件,总价值1136亿,他散尽家产购买的文物字画,又都悉数捐给了国家。

搬空自己的收藏后,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此则终了夙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与其说他在收藏文物,倒不如说他是在为了国家保住文物。 因为在他看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自然在留在我们的国土上。

只是让人心疼的是,这一生呕心沥血献身收藏的张伯驹,却没有得到命运的善待。

1982年,张伯驹因突发感冒住进医院,被安置在环境嘈杂的八人间里。 家里人想要给他换个单间,却被医院以“级别不够”为由拒绝了。

几天后,张伯驹病情恶化,遗憾离世,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感慨。

这一生,他生于富贵,原本可以潇洒度日,却自甘贫寒落魄,用一己之力守住了中国文物的半壁江山。

这一刻,人们终于明白了,张伯驹为收藏费尽心血,源自他那份赤胆忠心的爱国之情。

中国文物出版社的毛佩琦先曾说:“收藏分为四个层次,一为变财,二为休闲,三为研究,四为保护。 张伯驹先生是达到了最高层次的人物。 ”

于收藏而言,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对爱国来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个“他”一直行走在路上。

正是他们昨日的付出,才换来了今日的国富民强。

或许,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无须再用这种悲壮的方式爱国。

但无论哪个时代,爱国的底色从未改变,那就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以及期盼她越来越好的愿望。

在能发光的地方发光,在能发热的地方发热,该是我们每个人最朴实无华的爱国主义。

有幸生逢盛世,吾辈当自强,惟愿国更强!


. END .


关注@鬼谷子思维,更多精彩人物传奇:

洗次澡用100条毛巾,一顿饭吃108道菜的慈禧,童年却靠借债度日


那个击败北大才子,获得「诗词大会」冠军的外卖小哥,如今怎样了

下一篇:钟薛高雪糕多少钱一支(钟薛高雪糕)
上一篇:2022年管理岗工资标准对照表(2022年管理岗位工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