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重量单位都有哪些?相当于现代的多少?

2023-02-20 12:49:3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0

古 代 的 重 量 单 位:升、斗、歌珥等

"他连得"(talent,又译"塔兰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重量单位。

1"他连得"约等于30公斤(kg)。 1他连得= 3000"舍客勒"(shekels)。

从以色列的"他连得"可考证中国古代的"石"(念dan)单位与之的对应关系。

在中国战国时期(再早似乎没有该单位),1石= 30公斤。 也就是说,1战国"石" = 1以色列"他连得"!换话说,中国的"石"(dan)就是以色列的"他连得"。 但在其后的不同时期,该单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围绕30,000克。

两者发音也接近。 中国的"石"本来念"shi",为什么单单在度量衡上取名为"dan"很说明它的特性:因为古代这么重的单位不可能使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使用常见易得的石头(见图),但由于它原先发音(接近)"talent",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头砝码按照中国人把外语中的名词通常最前或最后一个音节而简化的习惯就叫"石"(dan)了。 假如我们连读"talent",就发现简读为"dan"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t""d"爆破音在发音中的互换本来就很常见,再加上"l"元音化倾向,所以转换为中国的"dan"毫不为怪。

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可翻译为"谢克尔",古以色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标准的说法是"约为半盎司"。 或者说:2舍客勒= 1盎司。

1盎司等于31克。 战国时期(楚国)"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战国)1两!中国"两"的称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和变异。 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很容易理解。

同时,由于"1战国釿"(31.5克)= 2战国两;所以,英国1盎司=战国(魏国)"1釿"(31.5克)!

这种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是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几乎可以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同样看待。 假如不是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 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必须重新改写: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色列等国有广泛的文化联系。 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时间为商朝。 但是,我认为这依然是拘谨的,应该把范围再扩大,把时间再提前。

以色列1季拉(gerahs):约合0.78克。 中国战国前后1两= 15.6克。

可以说:2"以色列"季拉=中国1/10两。 实际上这个以色列"季拉"就相当与中国"1钱"的重量。 中国1两= 10钱。 但是我没有看到战国时期有"钱"单位的使用。

中国战国时期1斤=今天中国1市斤。 1公斤= 2今天中国市斤。

1(东周)寽= 1战国斤= 2(东周)冢= 250克。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 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 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但10进位的整数也不缺乏:1镒(魏、韩) = 10釿(魏、韩)。

液量单位:

1(以色列)歌铒(measure)= 0.5品脱。 《圣经》中有"二万歌珥"的说法。 也就是说: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脱。 换句话说,1(英国)品脱= 2(以色列)歌铒1品脱= 0.5683L(公升,为避免与中国升混淆后面一律采用"L"替代"公升")。 1L = 2品脱。 也就是说:1L = 2 X 2"歌珥"。

我奇怪地发现这样一个对应:中国周制1斗= 2L。

也就是说:中国周制1斗= 2L!周制1斗= 2 X 2英国品脱。 1周制斗= 2 X 2 X 2"歌珥"。

1L = 5周制升。 1周制斗= 10周制升。

演变到现在中国传统依然使用的单位,1市斗= 10市升= 10L!这种恰好相等让人迷惑。 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本节对比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

《圣经》中以色列20000歌珥= 10000英国品脱= 5000L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

罢特(baths):古代以色列液量单位,今天约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 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为计量标准,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罢特大约为37-40.546L。

战国1斛= 20L,也就是说,很可能:1罢特=战国2斛(按最大值)。

我还发现一个整数:中国楚国1筲=今天的1L!

明清时期的1合= 100cc!对应关系基本整齐。

前面已说过:中国东周1斗= 1 Seir。 "Seir"是个《圣经》常用地名,它如今作为液量和重量单位出现在印度,我相信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最后成为中国的量衡单位"斗"。

《圣经》中还有一个干量单位"伊法"(ephah)。 1 ephah约等于1英国蒲式耳(bushel)。 假如拿英国古老的"夸脱"(qt)来比较可能还有新发现。

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下一篇:飙涨超86倍后暴跌98%,为何中概股极端行情频现?
上一篇:郭峰的歌甘心情愿的歌词写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