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饰·跳脱,一个名字奇奇怪怪的宝贝

2023-02-17 00:30:4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8

这是周邦彦描写教坊歌女的词作,说歌女其实不是很恰当,从词上片的“两鬓垂”,可以知道,她们还没有束发,应该都还是童女。 上片用戴花、弄影、追逐蜜蜂,来表现童女们的天真烂漫,下片急转,表现她们负金表演,苦练技艺,无人关心的悲惨境遇。 既表明了童女们作为“后备歌女”的身份,又表达出对童女们过早的开始习艺生活,成为无人关心的教坊“生财工具”的怜悯之情。

先见她们的可爱活泼,再见她们的命运悲凉,极易让人心生怜悯,可见作者的功底深厚。

说的远了,回到本次的重点——跳脱,相信很多诗友们应该都有了“手镯”的猜测,跳脱等于手镯,答案对不对呢?对,也不对,下面给大家详细说一下。

跳脱

跳脱,又叫条脱,挑脱,它们本质上是一个物件,只是在发音上有差异。 跳脱一词传说是从西域游牧民族那边音译过来的,就和如今音译“披萨”是一个道理。 跳脱早期的官方称谓叫“钏”,是一种缠绕在手臂上的饰品,所以也叫“臂钏”。

臂钏早在商朝就有了,兜兜转转的到了西汉才开始流行,至唐朝到达顶峰,早期为铜制,后面就开始用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制作,也有镶玉或者全玉制的,相对来说比较少。 臂钏一般有三种样式:手镯样式、弹簧样式和可调节圆环样式。

手镯样式

手镯样式很好理解,就和我们平时带的金镯子、银镯子类似,都是戴在手腕这部分的,所以也叫“腕钏”。 钏和镯的区别在于,钏相比圆润的镯子,它的外表面更加的宽扁,相较于镯子的灵巧而言,也显得更加的厚重,夸张一点来说,钏更像是护腕,不过是缩减版。

银手镯

钏的优势在于面积大,更大的面积意味着可以容纳更多、更复杂的装饰图案。 所以镯子走小巧精致的路线,钏走纷繁华贵的路线,两者的风格是迥异的。

明代 提油玉臂钏

弹簧样式

我个人认为弹簧样式是最接近“跳脱”音译起源的样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弹簧样式的臂钏特别具有异域风情。 弹簧样式,顾名思义,这类的钏,是像弹簧一样,螺旋缠绕的,少的三圈,多的有十几圈,所以也叫“缠臂金”。 苏轼就有“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的诗句。

明代金臂钏(多圈)

明代早期 银质鎏金龙头臂钏(三圈)

为什么会有这种样式,是有讲究的。 说是游牧民族一般都是居无定所的,金银钱财如果用袋子之类的装着,既不方便,也不安全,那怎么办呢?机智的人们就把金银钱币熔打成这种弹簧样式,缠在自己的手臂上,怎么着也没有贴身带着来的安全,而且十分的方便,少了背负的辛苦。

本来只是具有实用性的一种存钱法,却意外的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或许是游牧民族人人缠金的那种野性美,让它慢慢的变成了一种风尚吧。

可调节圆环样式

这个就比较高级一些了,可调节圆环样式,简单说就是臂环样式,一般是戴在后臂上的,我们都知道,戴在手腕上松一些是不要紧的,戴在后臂上松了就不行了,会滑下来,那就需要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能适应胖瘦不同的人的需求。

素面金钏

这种样式,也是“跳脱”发展到后期比较流行的样式,实用性弱化后,对美观度的追求也就上来了,这种臂环的样式,可自由伸缩根据手臂粗细调节大小,可操作的空间大了很多。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讲到过这个技术。

“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 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 ”——《梦溪笔谈》宋·沈括

下图就形象的展示了臂环装饰出的美感。

不过,随着跳脱越来越脱离实用化,它原先的张扬粗犷逐渐收敛,转向更符合汉文化的中庸柔和,变得越来越精致贵重,百姓已经不怎么能戴的起了,转而在贵族间盛行。

随着明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开始“存天理,灭人欲”,对女性贞洁的道德要求走向了极端,女性露出臂膀都算是失节,必须要遮掩的结结实实。

这样一来,跳脱就没有了展示空间,戴着没人能欣赏,变成了徒添的负累,自然也就慢慢的没人戴了,时间一长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戴手镯的姑娘有,戴跳脱的就十分稀少了,实在是可惜。

下一篇:一本书、两个人及他们的时代
上一篇:雨中即景散文(雨中即景散文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