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奢望书是万能的,也别诋毁书的无用

2023-02-16 18:25:4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9

有时候读文章,心里难免犯嘀咕,这写得是真实吗?文中的悲伤是一个人的悲伤,文中的快乐是一个人的快乐吗?

没办法证实,姑且以为是真吧,因为书还是要读下去。

实际上自己也明白,真真假假恐怕连作者也难以说清楚。 过去的往事只是记忆的残片,未来的设想仅仅存在于脑海,是否能够实现还是未知数,而唯一真切经历的现在,却是转瞬即逝的白驹过隙。

书中描述的,未必是真实,即使基于现实的虚构,也有过度夸大之处。 作者姑且写着,我们姑且读着。 一写一读之间,是梦套着梦,是幻境里的幻境。

读了那么多书,行了那么多路,见了那么多人,渐渐成长,臻于成熟,进化成睿智的人。 此时,明是非,辨真假,应该并非难事,难就难在为何而明,因何而辨。

说到底,人生仍是糊涂账,理想也好,现实也罢,都是不断追求,不断放弃。 我们自认为追求的就是理想,我们觉得应该放弃的就是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然而,没有完美的过程,也没有圆满的结局。 多数人生,只有走到尽头,才觉察到无意义,只有再也回不去了,才明白放弃的竟然是应该珍惜的。

后悔没有鸣冤的地方,不会有人塞给你一个鼓槌,在一个衙门口敲响。 后悔就是自作自受,是告诉自己,你错的离谱。

回不去是无奈,内心是痛苦的,前途是渺茫的,此时的追求,便是失去的事情。 悲伤蒙蔽了双眼,竟然没有意识到这病态的追求,正是重蹈覆辙。

读书并不能教给你怎么做,没有现成的经验匹配于你。 读书只会告诫你遇到困惑时,应该注意什么,应该警惕什么,避开陷阱,走出鬼打墙。

书中的经验,充其量是别人的经验,你大可不必以为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经历,有相同的人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并不一样。

所以,认为读书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会照本宣科,会按部就班,觉得按照书中的做法,就能走出迷雾森林,把公主解救出来。

这样的人显得书呆子气,与现代社会的整体气息格格不入。 就像生活在深山高庙里的僧侣,始终坚信,读遍经书就可悟道。 而实际上,脱离实践的领悟,只是纸上谈兵,是脑海中的空想,真正用起来一定会见光死。

人们读书,是要汲取知识,在险恶的人生旅途中为己所用。 技能和手段是最终的目的,就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不仅强身健体,还希望能用来打家劫舍。

可很遗憾,那些读过的书,充其量告诉你技能和手段的名称和概念,却不可能自动编程,输入到你脑中一些标准程式,让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只用输出编程,就化险为夷。 没有如此简单的捷径。

凡事还需自己努力,剖析根由,梳理关系,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读过的文字和书,全部是你借以参考的素材,是螺钉,螺帽,轴承,轮胎,传动杆,需要什么就取什么,不用客气。

古人读书,为了考取功名,为了陶冶性情,为了自己的爱好,见人就能之乎者也,摇出动人的诗词,这一定很拉风,所以诗人、词人大多是名人,官场上赞扬传颂,百姓崇拜尊重。

今人也有读书的爱好,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读书,想作为人生圆满的宝典,但并不成功,想用来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 你不能直接从书中找到现实的需要,只好理解为精神上的润泽。

其实,读过的书,你未必记得多少,它们全部揉成一团,粉碎成颗粒,渗入你的血液,潜入你的细胞里。 读书是随着你一起成长的,渐渐和你融为一体,成为你的一部分。

因此,人们难以觉察到书的影响,不管真实的经历,还是虚假的故事,对你来说都是看过之后便所剩无几的残缺记忆,很难再组织起来为你所用。

但你能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内心的某个地方发生了变化,虽然不明显,但足以令你印象深刻。 这样的变化显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你成长的痕迹,是你从经历中,从书中萃取的精华,滋养你的灵魂,使你愉悦,使你奋进,使你觉得生活有意义。

读书,读文章,不能只顾着有趣,你必须放松,把心放空,感受共鸣,寻找结合点,让文字与你的灵魂对话,爱慕,联结,最终合体。

别奢望书是万能的,它只是流经你居所旁的一条小河,你倾听,你观赏,你想象,却不能占有。 也别诋毁书的无用,它是润滑剂,也是粘合剂,让你顺畅,让你凝神。

下一篇:你调侃人生,人生也在调侃你
上一篇:胆小是病,得治,早治早好,早好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