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绘本《我好生气》,让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会管理情绪

2023-02-16 13:09:1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小美是个文静又漂亮的小女孩。 这是所有见过她的人对她的第一印象。 小美的妈妈经常被人夸赞:“你有个文静又漂亮的女儿,哪像我,这儿子跟个泼皮小猴似的,头疼哩!还是你过得舒心啊!”小美妈妈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只能笑而不语。 因为她要是说这丫头是个表面文静的,其实内在里是个小火筒,根本就没人信她的话,只会笑着让她别开玩笑了。 慢慢地,她也就不解释了。 但是,这小丫头的脾气着实让她苦恼,“唉……这孩子再这样下去,以后会不会没有朋友啊?工作了会不会经常被炒鱿鱼啊?”

听到她的苦恼,朋友就问她:“你自己是不是总是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她听了这话,顿时感到不好意思了,就反问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朋友只好苦笑地回答:“因为我也这样,我家孩子也喜欢乱发脾气。 ”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我听完朋友的故事就给她提了个建议,“推荐你来看这本儿童绘本《我好生气》,也许可以帮到你。 ”

《我好生气》这本儿童绘本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咨询师科尼莉亚·莫德·斯佩尔曼所著的,它是系列丛书《我的感觉》中的一本绘本。 全书只有26页,如果你看得快,可能只需要2分钟便能把绘本读完。 但就是这样简短的内容却能带给我们启发与帮助让我们与孩子共同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那么,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孩子们为什么会“乱发脾气”?“乱发脾气”之前又发生了些什么呢?

首先,可能是被人取笑了。

最近,小宝正被妈妈训练着如何自主上厕所。 脱掉纸尿裤的他,常常会控制不住自己就尿湿了裤子。 这其实是过度阶段中挺正常的现象。 但小宝爸爸并不这样认为。 每次小宝尿湿了裤子,爸爸都会说这样一句话:“多大的人了?还尿裤子,你羞不羞?”听到这样的话,小宝就会生气,有时候是出口反驳,更多的时候是砸东西发泄情绪。 小宝爸爸就会常常抱怨:“这孩子总是乱发脾气!不就说一下么?说还说不得了?”

其实,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孩子们更是如此。 成年人如果经常被人取笑,都会忍不住发脾气,更别说智商、情商都还处于发展中的孩子们了。 这个时候的“发脾气”就非常正常。

其次,可能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

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在经受着无数次的失败。 从学习翻身时到长大成年,有翻身翻不过时的号啕大哭,有搭积木失败时的怒砸玩具,有跟同学比赛失利时的打架,也有失恋后一个人躲着时的默默流泪。 这些行为都是对自己失败时“生气”的表现。

孩子们,尤其是低龄儿童们,他们的大脑思维处于一种“全能自恋”的状态,就是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存在。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这种“自恋”会被打破。 如果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的情绪引导,那么长大后他们也能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能建立起牢固的自信心。 但,很多时候,孩子们接受到的是一种错误的反馈。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更多的不是安慰与分析原因而是指责:“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更甚者,是直接对着孩子大发雷霆。 如此一来,孩子就可能会认为失败是一件天大的事。 失败以后,自己承受不了,就应该以“乱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这样一来,孩子就很有可能变成一个“乱发脾气”,无法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

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人都很容易产生“生气”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 不恰当的只是对情绪的宣泄方式。 比如:大吼大叫、砸东西、骂人、打架。

其实,原因还是比较容易分析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是人人都会的了。 这时候,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是个挺好的办法。

在《我好生气这本绘本里,作者科妮莉亚用情景模拟的写作方式,生动地描写了一只小兔子的内心活动:

“生气是一种强烈的、热血沸腾的感觉。 ”

“生气时,我想做很多事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想跟做不是一回事。 ”

通过读绘本,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些启发:

1、教会自己与孩子:想跟做不是一回事。

可能很多成年人都不太明白这个道理:想跟做不是一回事。 要不然就不会有很多一怒之下就离婚,一回过神来就复婚的人了。 有时候,想一想并不一定要去做一做。 如果,想了就去做,就可能会伤害到别人,也可能会伤害到自己。

这是在情绪管理中,我们做父母的需要自己做到并教会孩子做到的最关键的一点。

如果孩子与他的好朋友闹矛盾了,孩子跟你说:“他真是太坏了!我一定要把他打一顿!”这个时候,我们就该让孩子冷静下来,去设想一下打了朋友的后果。 我们可以把后果说得严重一点。

“如果你把朋友打一顿,可能你们以后都不能做朋友了。 如果你把他打伤了,他可能得在医院里待很长时间。 这样,你还要打他吗?”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开始犹豫,我们就可以跟孩子讲清楚这个道理:想跟做不是一回事。 生气的时候,想一想怎么去报复别人,不会有什么后果;但做一做,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2、告诉自己与孩子:“生气”不是一种坏情绪,每个人都有权利生气。

我们很多人从小接受着这样的观念教育:生气、愤怒是一个“坏”情绪,开心是一个“好”情绪。

其实,生气、愤怒和开心都只是情绪中的一种,不存在好坏之分。 如果硬要说开心是“好”的,那么就不会有范进中举的故事。 太开心了是会危害身体健康的。 如果硬要说生气、愤怒是“坏”的,那么就不会出现伸张正义的英勇事迹。

由于我们的这一观念,我们自己平时也很少正视“生气”的情绪。 我们常常会用压抑的方法来尝试忽视生气的感觉。 而结果往往不太美好。 积压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发泄,再爆发出来就会超越自己与他人能承受的范围。 还有些人一直积压情绪,心情总是低迷,这对身体也会造成损害,还容易形成抑郁的心理状态。

因此,我们自己就要正视生气的情绪,只有正视它,才会不那么在意它,也就不会被它左右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生活时,孩子们也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变得心平气和起来。

3、以身作则,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发泄情绪。

从孩子学会走路开始,他们就一直在给我们制造甜蜜的“麻烦”,直至我们老去,还是得为他们操心。 这期间,如果你事无巨细都要插手,那估计有永远也发不完的火、生不完的气。 这样一想,好像也太累了些。

如果孩子3岁时跟你对着干,你生气,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或者是忍不住打骂孩子,你可能会收获一个同样对着你大吼大叫的孩子。 到了孩子的青春期,这种情况可能会更严重。

那么,我们既不想太累,又不想孩子的脾气太坏,我们就只能从现在开始以身作则,先自己以正确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比如:与家人发生争执,我们可以先独自待一会,远离让你生气的那个人,这样可以避免激动时说出伤害家人感情的话语。 有时候,我们遇到不公正待遇了,可以找朋友跟家人倾诉,这是个很好的缓解情绪的办法。 或者,我们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运动——跑步、游泳,都可以。

正确的发泄情绪的办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才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

所以,孩子乱发脾气?也请别太忧心。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有情绪也不是坏事,只要知道,想跟做不是一回事,而且选择合理的方式将情绪发泄出来,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有时候,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不妨看看书,或许,你会得到启发。 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学会管理情绪,与孩子一起成长!


下一篇:鲁迅为何对丁玲的求助信置之不理,后来丁玲被捕,他又鼎力相救
上一篇:一个本该拥有绚烂人生的美女,由于做全职太太都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