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雪(家里的雪景)

2023-02-16 09:26:3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2

早晨,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脸上,我才醒过来。 表上显示的时间使我一惊,瞬间仿佛听到了一阵广播声,于是迅速从床上弹起,望着天花板,然后是自己的傻笑,我竟然忘记自己已远离工作单位。

户外完全是北国之冬的气息。 昨夜下了雪,鹅毛似的雪花轻拂着玻璃窗,我失眠了。 与其说是那肆无忌惮地白色的精灵太喧闹,倒不如说是自己昨夜的睡眠太轻巧。 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的雪,聆听着它们之间浪漫的碎语,我想,雪从天界到大地的过程,是回家的过程,它将渗入大地的肌体,它将融入生命的血液,它像人一样永远不知疲倦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昨晚,老父亲和老母亲听我讲了一会儿单位的情况后,便早早地回屋睡了。 我知道,他们本应有好多话要说,但怕我坐了一天的车太累,需要休息。 没有睡意的我,望着窗外的雪,无法将回家的第一个夜晚耗在漫长而毫无知觉的沉睡之中。 听人说过,如果一觉醒来,发现好多东西记不起来了,那么一定是睡了一个轮回。 于是,我打开电视机,调小了声音,目光扫描着屏幕的画面,心情也随之静了许多。 过了一阵子,老母亲推门进来了,她披着一件大衣,小心地用钳子往炉子里加了些木炭,让火旺起来。 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毫无倦意,但她没有留下来,又回了屋。 不一会儿,父亲又进来了,边在刚才的座位坐下,边与我说起退休后的故事。 父亲说在房屋的周围立起了一道不算高的篱笆。 因此,家便有了院子的感觉。 以后的多数时间,他在院中种了菜。 父亲说过去工作时回家都是邻居们送菜过来,现在他每种一样菜,收获时都给邻居们送一些过去,邻里之间很和睦。 说到高兴时,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欣然地笑容。 这就是生活,在这简单的生活中,他自然还有所期望,那便是对我和妹妹的一份重重的厚望。 当父亲起身回去睡觉时,我目送着他被浸染的头发和消瘦的背影。

早上模糊的记忆中,我感觉昨夜的雪真的很特别。

雪后的清晨,雪已融化,湿漉漉的地面如经历过一场暴雨。 不远处的公路上,忙于生计的人们在穿行。 树杈上还有零星雪的痕迹,阳光透过地面折射在母亲早早晒出的我换下来的衣服上。 此时,父亲和母亲站在我的身后,与我一道注视着大雪无痕的世界。 他们的眉目之间焕发出无以言喻的喜悦,透过眼前,他们看到了以后的日子。 这个世界真是应该这样,当我们从远方归来,迎接我们的是这样的一个雪后的洁净、幸福祥和的家。

元旦诗话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阳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子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 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 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句。

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 曹植《元会》诗:“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有《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 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表达了已过60岁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 古人以十年为“一秩”,61岁为“开七秩”。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日》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戴星”,即顶着星宿,比喻晚归或早出。 “觞”,即酒杯,可作饮酒解。 “屠苏”,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 饮此酒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龄小者依次而来。 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去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陆游《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 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诗中的“桃符”、“桃板”就是指的春联。 当然,在古代歌咏“元日”的诗篇中,最著名的当推古代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该诗是中国古代辞岁诗作之精品,为后人传诵不衰。 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汇,却以元旦为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


下一篇:虞美人 有思(虞美人有思乡的情感吗)
上一篇:老家的红薯窨子(梦见在老家挖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