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来之声:从《茶花女》在清末被接受的情况看清末爱情文学

2023-02-16 04:20:5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1

《茶花女》是让小仲马蜚声世界的文学巨著,也是我国清末民初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 林纾将其翻译为《巴黎茶花女遗事》,刚刚推出便声名鹊起,人人口耳相传,将这部文学作品的热度推上了巅峰。 而林纾也因为翻译这部作品 ,而踏入了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道路。

《茶花女》最早的版本是清光绪二十五年林氏畏庐刻本,距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有林纾手书“巴黎茶花女遗事,冷红生自署”,据说当时仅刊印了百部,价格颇为昂贵,但是依旧挡不如人们喜爱这部作品的热情,“一时纸贵洛里,风行海内。 ”

要知道,清末时期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曾经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是一纸空文,在这段时间有无数文学作品从西方传入中国,可为什么单单一部茶花女却如此受人喜爱呢?这首要得益于这本书所宣扬的人间真情,这种看上去俗套,但是又充满新意的故事,在当时那个思想变革的社会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

本文就要从茶花女的主题内涵为基点,探讨近代中国对这本书疯狂热情背后的含义。

清代外来之声:从《茶花女》在清末被接受的情况看清末爱情文学

一.爱情故事与古典审美意蕴的重现: 《茶花女》在审美层面上的接受

晚清时,在文学创作的高潮之中,林纾把 《茶花女》译到中国。 这不仅打开了中国人窥探西方世界的窗口,也让国人感受到了当时爱情的普遍性,他们恍然大悟,原来西方人的感情生活和东方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这种新奇又熟悉的认同感促使着这本书的风靡。

在翻译茶花女时,林纾也有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 1897年的早春时节,林纾失去了自己深爱的妻子,十分颓废。 看到友人一蹶不振,王寿昌便提议让他去翻译当时在西方社会很是出名的文学作品 《茶花女》

就这样,两年后林纾的 《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中国问世,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下子揽获了所有人的内心。 在这些为男女主角爱情疯狂的粉丝之中,甚至还有著名的文豪鲁迅和周作人。 鲁迅在南京求学时便购买了一本《巴黎茶花女遗事》,和兄弟读得如痴如醉,赞不绝口。 周作人在 《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回忆:“我们对于林译小说那么的热心,只要他印出一部来,便一定跑到神田的中国书林把它买来。 ”

除了他们之外,作家叶灵凤也为《巴黎茶花女遗事》如痴如醉,在阅读过程中他常常颇为入戏,“挤在人群中也仿佛是小说中的阿蒙”,沉迷到了人和角色不能分割的境地。

钟心青在读完茶花女之后,转头自己创作了一部模仿作《新茶花》,从题目到人物角色的设置,都是对茶花女的一种致敬和借鉴,但是由于时代局限的限制,这幅模仿作品并没有展现出原作那种人性作祟,不可逆转的悲剧色彩,尽管有一定的可读性,可是也无法和原作相比拟。 此外,鸳鸯蝴蝶派始祖徐枕亚更是自称为“东方仲马”,同样写出了一本借鉴茶花女的模仿文学作品《玉梨魂》。

这本书能够吸引如此多读者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完全归功于其思想启蒙作用,在当时有不少先进的学者,譬如说梁启超,就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强调思想启蒙,但是这种太过于露骨的先进思想,却并没有受到当时人们太大的青睐。 这种具有观赏性和情节颠覆性的小说文学,反而要比那些真正激烈慷慨的思想启蒙文学更受欢迎。

尽管在西方文学史上,茶花女可能只是小小的一粒星光,但是在当时中国的文学社会中,这篇小说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中国当时白话文小说已经层出不穷,但是像这样独具艺术感染力,直白张扬的爱情故事,更是实实在在的冲撞着人们的内心。 再加上林纾本人就是一个有深厚文学底蕴的大才子,在他的笔下,西方文学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含蓄美。 这篇小说能够为如此多的中国读者所接受,林纾本人文笔描写功劳不能忽视。

其实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里,就有不少作者喜欢用男女之情为主题,这种看似俗套化于生活之中的感情,却是塑造人物形象最有效率的武器。

尤其是在儒学思想僵化之后,人们没有办法依靠先进激烈的语言来抨击当时的封建理学,只能通过男女之间隽永的感情,来侧面烘托出人们对突破礼道的向往,男女主角们对自由恋爱的追求。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女主角杜十娘就是一个刚烈,又有自我意识的奇女子,她在爱情的悲剧面前,并不能委曲求全,而是选择玉石俱焚,这种刚烈的悲剧更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抗争社会扭曲风气的意识。

苏曼殊的《碎簪记》,何诹的《碎琴楼》,都是当时社会读者们破译喜爱的悲惨爱情故事,它们和《茶花女》一样,拥有着一股直撞人心的悲戚哀婉,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人民极为偏好这类文学作品。

从茶花女的文学内容来说,男女主角的位置设定同中国传统文学中才子佳人或是书生名妓的设定有一定相似性,这就方便了中国读者跳过两国不同的文学意识形态,直接体会故事中所传递到的精神文化。

故事中男女主角为了冲破当时的固有观念,不在乎身份地位的勇气,也和中国传统爱情故事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精神相似。 这种相通的情感力量,能够跨越国界来打动不同的读者。

总而言之,当时社会中国人为这个小说如痴如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它描绘的情感这一主题,虽然这是一本西方人所撰写的文学故事,可是里面的感情却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人身上的,不管是金发碧眼还是乌发黑眼,真情这个话题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而这种贯穿人类历史的故事题材,经久不衰,至今依然为人喜爱。

二.爱情故事与“俗文学”的姻缘: 《茶花女》在娱乐消遣层面上的接受

林纾就曾论说过: “小说足以动人者,无若男女之情。 所谓悲欢者,观者亦几随之为悲欢。 明知其为驾虚之谈,顾其情况逼肖,既阅犹若斤斤于心,或引以为惜且憾者。 ”在众多声名赫赫的文学作品中,男女之间的感情永远都是最广泛也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个主题。 笔力丰厚的人能够在这些主题上开出自己独特的文学之花,而俗套的作者也能在这个主题上写出,让人不过脑子消遣生活的文字。

如果要挑出一个万能的小说主题来,那么爱情必然是唯一的选择。 但并不是所有宣扬爱情的畅销书都能获得人们的喜爱,真正有能力的作者会在男女之前外面,蕴藏他们对于其他社会问题的思考。

就拿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来说,曹雪芹表面上是写了宝玉黛玉两个少男少女的悲剧爱情,但实际上是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败亡,因此来向读者传达了一个因果循环时间流逝不可追的人间悲剧。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写男女之情虽然简单,但是把握好情节设置,来获得人物的共鸣,却是一件难事 。 《说觚》中提到: “盖文字为表,情节为里,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如文字隽绝而无绝妙之情节供其描写,则文字虽佳,亦复味如嚼蜡。 ”如果只是一味的宣扬思想主题内核,而空洞无物,没有情节支撑,只是流水,就算是思想再过激昂,也不会吸引多少人来观看。

小仲马此人对情节的设置安排是非常别具一格的,他并没有单纯地将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归咎于男主角的父亲干扰,反而将这位作为反派的人物写出了一种绅士的风度,在女主角重病之时,他还常常写信探望,并且也发自内心的认同了女主角坚毅的心灵。 小说之中最大的反派人物其实是当时的社会偏见,这也是小仲马想要抨击的对象,而在我国的许多小说之中,人们却很难表现出这一话题。 《牡丹亭》虽然有着大小姐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是却依然跳脱不开社会局限性,女主角脱离梦中之后,依然坚守礼道,显得格外不伦不类。 《新茶花》的“小人拨乱”也是如此,虽然叙事手段和茶花女大差不差,但是其归咎的根本悲剧内核却完全错了方向。

因此在当时社会茶花女的娱乐消遣作用,还是要远远大于思想启蒙作用的。 但茶花女批判性上面的创新强是独树一帜的,这也是在其他娱乐消遣悲剧小说轰动一时,悄然无声之后,它依然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三.小结

客观来说,《茶花女》的火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离不开关系的,如果换作今日,这部小说可能远远达不到当年现象级的风靡程度。 当时许多人局限在社会教化思想之下,只看到了文学作品里面的爱情故事,却看不到其背后批判性,这也是历史社会的局限性表现之一

但好在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有了松动,这样的文学作品能够小小的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疑问一些反抗,而正是这种松动,推动了之后人们思想的巨大变革。


下一篇:快递投诉最狠的方式(快递投诉最狠的方式12315)
上一篇:党费缴纳标准2021(广州党费缴纳标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