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哪个朝代传入中国(小麦哪个朝代传入中国的)

2023-02-15 17:07:3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6

小麦原产西亚,殷商时期传入中国,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麦作遗存都发现在西北地区。

骨文中出现由小麦的文字, “来”和“麦”这两个字都被诠释为麦类作物,前者一般被释为小麦,后者被释为大麦 。

“来”字是个象形文字,本意应该是专指小麦,但后来却被转义为来来去去的来。 另外,《左传•成公十八年》记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以至于当时的普通人都应该能够分得清大豆和小麦这两种农作物。

麦子虽然自西而来,但汉代以前麦的主产区却是在东方,即黄河下游地区。 自战国开始,主产区开始由黄河下游向中游扩展,汉代又进一步向西、向南扩展。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在关中地区广泛种植冬小麦。

西汉时期两个著名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都曾在关中地区教人种麦。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出土了麦粒。

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麦子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提高了,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上升了,并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这在汉末和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中突显出来。

麦子成为战争的导向。 麦子没有收成之前,不出兵;东汉初年,光武帝以“军资未充,故须后麦”为由,拒绝带兵亲征,增援朱浮,结果城中朱浮守军弹尽粮尽,人相食。 曹操将盛产麦子的兖州定为战略大后方。 而把敌方的小麦产地成为进攻目标。 曹操在攻打张鲁时,就向百姓征调麦子作为军粮,而在攻打袁尚时,曾“追至邺,收其麦”。

晋代麦子的种植面积扩大。 麦子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又有所提高,麦子的收成直接影响国计民生。 有几年,曾出现“无麦禾,天下大饥”的记载。 史书有关麦灾的记载也显着增加。 受害的地区包括黄淮流域的许多郡县,反映当时麦子的栽培区域的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麦作的也是在此时兴起的。

汉以前江南没有小麦种植,三国时吴国孙权曾经用饼来招待蜀国的使者费祎。 这是目前所知江南有面食最早的记载。 但这并不意味着麦作在江南的兴起。 有学者认为,邺宫中所食面食麦子可能来自淮南。 江南麦作的开始时间定在吴末西晋时期。 永嘉南渡之后,更促进了麦作在江南的发展。

唐代麦子的种植区域扩大,许多州郡都有种麦的记载,甚至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麦的种植,如 广西、云南,在云南还出现了稻麦两熟的最早记载。 麦子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征收对象。 这在两税法中得到体现。 唐人在提到粮食作物时往往以“粟、麦”次序排列。 说明麦的地位已仅次于粟。

但这主要是指北方的情况,就南方地区而言,虽然自六朝以后,麦作得以发展,但真正达到高潮是在南宋。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麦子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 当时人用“极目不减淮北”来形容。 可见其盛况空前。

明代末年中国北方人一半的口粮来自麦子。 麦子在中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确立。

在麦作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麦食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很长时间以来,特别是在南方人们一直认为麦是有毒的,不宜多食,否则生病。 但随着麦作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毒论为有益论所代替,唐宋以后的许多本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 ”观念的改变是麦作发展的结果,也有利于麦作的进一步发展。

下一篇: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意思(锄禾日当午下一句暗语)
上一篇:炒绿豆芽菜怎么炒才能好吃(绿豆芽怎样炒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