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卧冰求鲤始末(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2023-02-13 17:35:5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8

王祥和诸葛亮是同时代的人,年龄比诸葛亮还小上三岁。 王祥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他的孝顺,他的母亲薛氏早亡,王祥尽孝的对象是继母朱氏。 古话说上慈下孝,而这朱氏却被公认为不慈之人。

她不仅不会主动关心王祥,甚至会经常在王祥的生父面前造谣生事,致使王祥的父亲日渐讨厌王祥。 这可不就是民间老话里说的,有了后妈就有后爸。

没有亲生父亲的支持关爱,王祥每天都被后妈指使着去做最苦最累的活计,比如打扫牛棚,捡拾牛粪。 说到这里,让人想到了放牛的王二小。

不过,王祥正是读书的年纪,为什么天天让他去做这些杂事?王家真的穷到了要王祥去做这些事的程度么?他们家真的连仆人都没有么?

先来说说琅琊王家,在魏晋南北朝时,王家堪称山东最了不起的高门世族。 唐诗有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谢家出了谢安这样力挽狂澜的宰相,也出了谢灵运这样的才子。 谢灵运曾经自称天下才华只有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自己占了一斗,其他人只能瓜分剩下的一斗。 阳夏谢家除了这二位,还出了谢石、谢玄、谢道韫等才子才女,可谓芝兰玉树,皆生于庭。

然而,论到声名之显赫,王家还排在谢家前面。 王祥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也就是王祥继母朱氏所生的孩子。 王览的后人里出了不少显贵和名流,最有名的就是宰相王导和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祥那一支也出了不少名人。

王家绵延三百多年,比当时变动频繁的朝廷还要繁盛绵远。 其家族荣光,从汉朝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 有些人因此而联想到荣宁二府,题诗云:“千古浮华红楼梦,百年孤独王谢家。 ”

王祥、王览兄弟算是琅琊王氏的第一代,以孝悌起家,走上了历史舞台。 王祥名列“二十四孝”,王览名列“二十四悌”,堪称儒家孝悌文化的优秀代表。

尽管王家是从王祥王览两兄弟这开始发家的,不过,他的祖辈也并不算太差,据说他家的先祖是汉代的谏议大夫王吉。 王祥的爷爷,也就是王仁,还当过青州的刺史,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了。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何况一个省长呢?

要不然,王祥王览兄弟的父亲王融,就不敢自命清高到有官不做、隐居田园了。 史书上记载:“公府辟不就”,意思是公家征召王融去做官,王融却断然拒绝。 显然,王融虽然是一介布衣,还是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的,家资虽然不一定很多,但肯定也不会太少。

因此,朱氏命令王祥清扫牛棚才会令人发指。 可怕的是,王祥的亲生父亲竟然听之任之。 然而,这王祥却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更加恭敬谨慎。

每当父亲或者后母生病的时候,王祥还要衣不解带地伺候汤药。 王祥怕药太苦或者太烫,每次都要先行尝过才肯进奉给父母。

这份孝心简直感天动地,只可惜感动不了那个心如铁石的后妈。 为了维护亲生孩子王览的利益,为了搬开这个可能瓜分家产的王祥,后妈不但不稍做收敛,反而开始变本加厉。

继母朱氏讨厌王祥,她并不相信王祥是真心孝顺她。 为了折磨王祥,朱氏故意在冰冻三尺的时候,打发王祥去捉活鱼。

孟子有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那时的鱼,还是非常稀罕的。 不像今天,四面八方的美食很轻松就能买到。 寒冬腊月的时候,多数人都躲在家里烤火,根本没人出来打鱼。 一来河面冻结,打鱼困难。 二来没有今天的机械化工具,破冰简直难于上青天。

市面上基本没鱼可卖,就是有卖的,也是天价,一般人根本买不起。 想吃鱼的普通人家,顶多吃点咸鱼解馋。 王祥这么一个遭到父母嫌弃的孩子,一没有什么压岁钱可以拿去买鱼,二没有勇气敢于辩驳继母的要求。

王祥来到河边,手脚都快冻坏了。 看着河里几尺厚的冰层,王祥还是脱下笨重的外套,准备抡起铁锹凿开冰面。 就在这个时候,冰面忽然自行裂开了一条缝。 一对活蹦乱跳的鲤鱼从缝隙里跳了出来,直接躺在王祥脚边,等着他带回家去。

这已经够神奇了,想不到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传成王祥把衣服脱光,想用身体来融化坚冰。 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里的卧冰求鲤故事。 为了纪念这位孝子,当地的人把这条河改名为“孝感河”。

说到“孝感”,不得不提到湖北的孝感市。 东汉时期,董永卖身葬父,路上碰到一位无家可归的女子,两人结为夫妻。 女子与他成亲,织成三百匹锦缎,替他还债赎身。 声称自己是天帝的女儿,也就是七仙女,奉命来帮他还债的,说完就飘然而逝。

这个故事显然带有神话传说的意味,带有民间天真素朴的特色。 因为这个传说,当地定名为“孝感”,董永也因此而成为《二十四孝图说》中的著名孝子。 或许是因为董永故事的深入人心,当地后来又接连出了两个大孝子,也被相继收入《二十四孝图说》。

一个是黄香,《三字经》里记载,“香九龄,能温席。 ”九岁的时候,母亲逝世,他把所有的孝心放在父亲身上。 寒冬,他提前为父亲睡暖被窝,酷暑,他不辞辛劳扇凉枕席。 顶难得的是,他还是个文采斐然的神童,当时盛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江夏后来也被划归为孝感市。

还有一个是孟宗,小的时候,父亲就亡故了,母亲好不容易养大孟宗。 年纪大了,孟宗操劳一生的母亲却生了一场重病。 医生说是要用鲜竹笋做汤药,才能救活孟宗的母亲。

当时正好是冬天,根本没有鲜笋可挖。 绝望的孟宗跑到竹林里,抱着竹子大声痛哭。 地上竟然凭空长出几棵嫩竹笋,孟宗擦干眼泪,抱着鲜竹笋就跑回了家,而他的母亲喝下竹笋汤后,病就真的好了。 这位孝顺的孟宗,后来得到朝廷的重用,一直做到司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工程部部长。

撇开王祥卧冰故事不谈,为了塑造这些“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当时的写手真的是下了一番功夫。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很明显有夸大事实的嫌疑。 至于黄香的故事,倒是还比较接近事实的,至少是有现实依据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而孟宗,冬天抱着竹子哭,竟然能哭出新鲜竹笋来,不是竹子成了精,就是土地公公显了灵。 当真是要毁三观了,完全不符合科学规律,暂且存而不论。

有董永故事和孟宗故事做底子,就能明白王祥卧冰故事的传播原因。 王祥凿冰被“合理想象”为王祥卧冰,进一步凸显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让人不合时宜地想到,某些单位为了得先进,精心编造典型材料,当真是古今一心。

顶神奇的是,为了增强王祥事迹材料的可信度,竟然又编了一个故事。 说是这个后妈大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她故意宣称自己想吃黄雀羹,这次,王祥都还没出门,几十只黄雀自投罗网,飞进来求死。

对于此类事件的真实性,我颇为怀疑。 最大的疑点就是,身为神迹的见证人,后母朱氏竟敢逆天而行,将祸害王祥的勾当进行到底。 这简直就不符合人性,如果她亲历了黄雀事件,恐怕早就吓得不轻,恨不得跪地求饶,祈求神的宽恕了。 而事实上是,她将邪恶后母的角色进一步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世说新语》里讲到关于王祥的两则故事,细读就会明白,尽管王祥卧冰求鲤,这朱氏对于王祥的迫害竟然逐步升级了。 为了不让王祥好好睡觉,假说是李子太好了,招惹小鸟和小偷,让他日夜守护这棵李树。 这简直比黄世仁还要可恶。 每次风雨大作,王祥担心后妈责罚,就会抱树大哭。

《世说新语》尽管不是正史,但也并没有往下记载民间的传说。 民间的版本里,这棵李树每次都能逃脱暴虐的极端天气。 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孝感河边立了一块碑。 上面题有五个大字:“风雨守李处”。 考虑到人民群众希望好人得好报的善良发心,我们就不去较这个真了。

关键是,这个后妈显然不认为有什么神仙在帮王祥,否则无法理解她后面的行径。 《世说新语》里记载到,这个后妈竟然持刀行凶。 幸好王祥起夜,才幸免于难。 看到被砍烂的棉被,后妈终于良心发现,从此视如己出。 这看起来倒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是人心哪有那么容易改变。

事实上,即使是后妈,也没权力随便杀人。 王祥虽然自动请死,估计当时这个朱氏自以为得手,猛然看见这个大活人,还是会心生畏惧的。 更何况,她肯定担心王祥会反抗甚至杀掉她,为了稳住对手,不让他出去传播甚至告发这个恶劣行径,暂时装作幡然醒悟的架势。 这绝非是我想当然,事实上,朱氏杀王祥的心思一直就没有断绝。

众所周知,王祥被列为“二十四孝”。 不过,却少有人知,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被列为“二十四悌”。

《论语》里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儒家最为倡导的道德范式,孝是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而悌是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王览之所以能成为悌文化的代表人物,实在是拜他的奇葩妈妈所赐。

一般人喜欢说“无道昏君”,这个后妈朱氏也被评定为:“无道”。 王览才几岁的时候,这朱氏没事就拿鞭子抽打王祥。 王览虽然年纪小,却非常讨厌妈妈的举动,他每次都会哭着扑过去护住哥哥。 朱氏自然很难如愿打死王祥。

等到王览大一点的时候,王览还试着开导妈妈。 朱氏怕损害自己在儿子心里的光辉形象,不敢明目张胆地鞭打王祥。 然而,朱氏并不肯罢休,总是想方设法地折磨王祥。 王祥被指使着去做各种脏活累活,简直没法休息。

王览每次都会出手帮助王祥,只要哥哥没做完,他就不肯休息。 连王祥的妻子,也不能幸免,同样遭到了朱氏的奴役虐待。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这王览的妻子,非常贤惠,也每次都跟着嫂子一起做苦工。 朱氏心疼亲生的儿子和亲亲的媳妇,没有办法,只好停止欺侮王祥夫妻。

王祥父亲去世以后,王祥在当地颇有声誉。 很多人都在责备朱氏刻薄寡恩的同时,称道王祥的仁义孝顺。 这朱氏痛恨王祥到了极点,简直恨不得立刻杀了王祥。 为了除掉王祥,朱氏偷偷买来了毒药下在酒里。 不想,王览察觉有异,故意抢来要喝,朱氏吓得赶紧拿走了。

从此,王祥的一切饮食,王览都会先尝上几口。 朱氏害怕王览会被毒死,只好打消了下毒的年头。 朱氏固然凶恶,不过被这两兄弟伺候得很好,活得相当长久。

据说朱氏死后,王祥才肯应召当官。 而这个时候,王祥的年纪已经相当大了。 不过,王祥仕途平顺,最后官封万户亭侯,位列九卿。 王览虽没有哥哥那么显赫,但也算是朝廷要员,后辈子弟更是人才辈出,荣耀家族。

说到孝顺,必须要为儒家正名一下。 以前,鲁迅先生爱说“礼教吃人”。 这虽是事实,却是后世儒家曲解了先贤孔孟的初衷。 他们宣扬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所谓孝道,完全就是假儒学、伪儒学。

七十二贤人之一的曾参,也就是那个一日三省吾身的曾子,有一次因为种瓜的时间耽误了,遭到父亲的一顿毒打。 曾子被打昏过去,醒来以后,不但不喊疼,反而还堆出满脸的笑容,好像不是挨打,而是享受了泰式按摩一般。

孔子听说后,非常愤怒,恨不得想要断绝师徒情谊。 孔子说,想当年舜帝,对待父亲的责罚都是“小受大走”。

意思是,如果瞽叟拿出小板子打人,顶多是皮外伤,舜就乖乖挨打。 如果瞽叟拿出大板子,恨不得要往死里打,那就赶紧逃之夭夭。 再比如,上屋抽梯、下井投石之类,舜从不束手就死,而是想法逃脱。 这才是真孝顺,避免陷父亲于不义。

《孟子》里有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十三经注疏》里解释:“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

从第一句来看,孟子认为,父母有过错时,不能一味顺从,而应该勉力劝谏,否则就是陷亲不义。

依照孔孟的观点,这王祥哪是什么孝子,简直就是大大的不孝子。 正是王祥的谨言慎行、曲意逢迎,才助长了继母的气焰,也彰显了继母的凶恶。 当时的人,全都在一边倒地指责嘲笑王祥的继母,朱氏因此才更加恼羞成怒,对王祥先是刀砍后是毒杀。

幸亏有个好弟弟王览,才阻止了家庭惨剧的发生。 我觉得王览才是真孝顺,既有劝谏又有行动,终止了母亲的罪恶行动。 王览对于兄长,也是真的恭敬,竭力保全了王祥夫妻二人,确保了琅琊王氏互为荫蔽,绵延不绝。

下一篇:求解签“王祥求鲤”(王祥求鲤解签 姻缘)
上一篇:小鸟拟人图火爆网络,这位90后插画师到底有何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