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形态?(太阳的形态)

2023-02-13 07:09:4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8

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 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厘米�3,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开,中心温度1500万开。 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 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 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详解:

太阳(Sun)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罗图上度过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 它是一个质量为1989.1亿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直径139.2万km(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的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 其平均密度为水的1.4倍,但这一平均密度隐含着很宽的密度范围,从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层。

作为一颗恒星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星等为4.8,他是一颗黄色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800度。 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 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 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 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8,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 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 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 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

半径: 696295 千米.

质量: 1.989×1030 千克

温度: 5800 ℃ (表面) 1560万℃ (核心)

总辐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离: 1亿5千万 千米

年龄: 约50亿年

对于人类来说,光辉的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态万千的生命现象,当然也不会孕育出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 太阳给人们以光明和温暖,它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

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则是宙斯(万神之王)的儿子。

太阳,这个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它究竟由什么物质所组成,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 只是因为它离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 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 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摄氏度。 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 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 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太阳的核心区域虽然很小,半径只是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太阳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 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

太阳光球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太阳园面,通常所说的太阳半径也是指光球的半径。 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但由于它的厚度达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 光球层的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活动,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斑点状结构,很象一颗颗米粒,称之为米粒组织。 它们极不稳定,一般持续时间仅为5~10分钟,其温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温度高出300~400℃。 目前认为这种米粒组织是光球下面气体的剧烈对流造成的现象。

光球表面另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便是太阳黑子。 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涡,大多呈现近椭圆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衬下显得比较暗黑,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高达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单独取出,一个大黑子便可以发出相当于满月的光芒。 日面上黑子出现的情况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紧贴光球以上的一层大气称为色球层,平时不易被观测到,过去这一区域只是在日全食时才能被看到。 当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辉的一瞬间,人们能发现日轮边缘上有一层玫瑰红的绚丽光彩,那就是色球。 色球层厚约8000千米,它的化学组成与光球基本上相同,但色球层内的物质密度和压力要比光球低得多。 日常生活中,离热源越远处温度越低,而太阳大气的情况却截然相反,光球顶部接近色球处的温度差不多是4300℃,到了色球顶部温度竟高达几万度,再往上,到了日冕区温度陡然升至上百万度。 人们对这种反常增温现象感到疑惑不解,至今也没有找到确切的原因。

在色球上人们还能够看到许多腾起的火焰,这就是天文上所谓的“日珥”。 日珥是迅速变化着的活动现象,一次完整的日珥过程一般为几十分钟。 同时,日珥的形状也可说是千姿百态,有的如浮云烟雾,有的似飞瀑喷泉,有的好似一弯拱桥,也有的酷似团团草丛,真是不胜枚举。 天文学家根据形态变化规模的大小和变化速度的快慢将日珥分成宁静日珥、活动日珥和爆发日珥三大类。 最为壮观的要属爆发日珥,本来宁静或活动的日珥,有时会突然"怒火冲天",把气体物质拼命往上抛射,然后回转着返回太阳表面,形成一个环状,所以又称环状日珥。

在日全食时的短暂瞬间,常常可以看到太阳周围除了绚丽的色球外,还有一大片白里透蓝,柔和美丽的晕光,这就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日冕。 日冕的范围在色球之上,一直延伸到好几个太阳半径的地方。 日冕里的物质更加稀薄,它还会有向外膨胀运动,并使得热电离气体粒子连续地从太阳向外流出而形成太阳风。

太阳看起来很平静,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烈的活动。 太阳表面和大气层中的活动现象,诸如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喷发等,会使太阳风大大增强,造成许多地球物理现象——例如极光增多、大气电离层和地磁的变化。 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的增强还会严重干扰地球上无线电通讯及航天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卫星上的精密电子仪器遭受损害,地面电力控制网络发生混乱,甚至可能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中宇航员的生命构成威胁。 因此,监测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的强度,适时作出"空间气象"预报,越来越显得重要。

在银河系内一千多亿颗恒星中,太阳只是普通的一员,它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 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

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 在其存在的最后阶段,太阳中的氦将转变成重元素,太阳的体积也将开始不断膨胀,直至将地球吞没。 在经过一亿年的红巨星阶段后,太阳将突然坍缩成一颗白矮星--所有恒星存在的最后阶段。 再经历几万亿年,它将最终完全冷却。

万物之源——太阳

清晨,当太阳从漫天红霞中喷薄而出,把万丈金光洒向大地,一种蓬勃向上的激情,就会油然而生。 看到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人们不能不热爱和赞美赐予我们生命和力量的万物主宰——太阳。

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 而在绚丽多彩的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被称为“阿波罗”。 他右手握着七弦琴,左手托着象征太阳的金球,让光明普照大地,把温暖送到人间,是万民景仰的神灵。 在天文学中,太阳的符号“⊙”和我们的象形字“日”十分相似,它象征着宇宙之卵。

太阳的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半径约为70万公里,是地球半径的109倍多。 虽然如此,她在宇宙中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恒星。

太阳的内部,从里向外,由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三个层次组成。

--------------------------------------------------------------------------------

太阳 Taiyang

常用针灸穴位。 属经外奇穴。 国际标准代号为EX-HN5。

取穴 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约1寸。

刺灸法 向后斜刺0.3~0.5寸,也可用点刺出血的方法;一般不灸。

主治 头痛,目赤(疏风解热,清热明目)。

关于太阳的传说

希腊太阳神话

太阳神阿波罗是天神宙斯和女神勒托(Leto)所生之子。 神后赫拉(Hera)由于妒忌宙斯和勒托的相爱,残酷地迫害勒托,致使她四处流浪。 后来总算有一个浮岛德罗斯收留了勒托,她在岛上艰难地生下了日神和月神。 于是赫拉就派巨蟒皮托前去杀害勒托母子,但没有成功。 后来,勒托母子交了好运,赫拉不再与他们为敌,他们又回到众神行列之中。 阿波罗为替母报仇,就用他那百发百中的神箭射死了给人类带来无限灾难的巨蟒皮托,为民除了害。 阿波罗在杀死巨蟒后十分得意,在遇见小爱神厄洛斯(Eros)时讥讽他的小箭没有威力,于是厄洛斯就用一枝燃着恋爱火焰的箭射中了阿波罗,而用一枝能驱散爱情火花的箭射中了仙女达佛涅(Daphne),要令他们痛苦。 达佛涅为了摆脱阿波罗的追求,就让父亲把自己变成了月桂树,不料阿波罗仍对她痴情不已,这令达佛涅十分感动。 而从那以后,阿波罗就把月桂作为饰物,桂冠成了胜利与荣誉的象征。 每天黎明,太阳神阿波罗都会登上太阳金车,拉着缰绳,高举神鞭,巡视大地,给人类送来光明和温暖。 所以,人们把太阳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

北欧太阳神话

弗蕾 丰侥、兴旺、爱情、和平之神,美丽的仙国阿尔弗海姆的国王。 一说他与巴尔德尔同为光明之神,或称太阳神。 他属下的小精灵在全世界施言行善。 他常骑一只长着金黄色鬃毛的野猪出外巡视。 人人都享受着他恩赐的和平与幸福。 他有一把宝剑,光芒四射,能腾云驾雾。 他还有一只袖珍魔船,必要时可运载所有的神和他们的武器。

中国太阳神话传说:

关于后羿的神话传说很多。 相传后羿生来就有射箭的天才,长大后更是臂力惊人,箭法超群。 原先天空中有10个太阳,强烈的阳光烤焦了大地,庄稼枯死了,甚至连石头都快要熔化了,海水如同开水一样沸腾起来。 人们在灼热的阳光下几乎喘不过气来,凶狠的毒蛇野兽乘机出来残害人类。 羿十分同情处于痛苦煎熬的民众,决心冒着生命危险,为民除害。 这位擅长射箭的好汉,选择一处高地,张弓搭箭,对准天空一箭射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个太阳被射中了。 后羿一连射了9箭,9个太阳一个个地掉落下来。 当他还想再射时,突然想到,如果没有太阳,大地将一片黑暗,人类难以生存,便留下最后一个太阳,让它造福于人类。

《山海经》中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

在遥远的东南海外,有一个羲和国,国中有一个异常美丽的女子叫羲和,她每天都在甘渊中洗太阳。 太阳在经过夜晚之后就会被污染,经过羲和的洗涤,那被污染了的太阳,在第二天升起的时候仍会皎洁如初。 这个羲和,实际上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太阳,并且让这十个太阳轮流在空中执勤,把光明与温暖送到人间。 这十个太阳的出发地十分荒凉偏僻,那地方有座山,山上有棵扶桑树,树高三百里,但它的叶子却像芥子一般大小。 树下有个深谷叫汤谷,这是太阳洗浴的地方。 它们洗浴完了,就藏在树枝上擦摩身子。 每天由最上边的那一个骑着鸟儿巡游天空,其他的便依次上登,准备出发……

太阳黑子

通过一般光学望远镜观测太阳,观测到的是光球层(太阳大气层的最里层)的活动。 在光球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黑色斑点,叫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态等,每日都不一样。 太阳黑子是光球层物质剧烈运动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是光球层活动的重要标志。 长期观测太阳黑子就会发现,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时甚至几天,几十天日面上都没有黑子。 天文学家们早已注意到,太阳黑子从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约相隔11年。 也就是说,太阳黑子有平均11的活动周期,这也是整个太阳的活动周期。 天文学家把太阳黑了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把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宁静年”。

太阳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 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 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 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 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日面许多现象,如米粒、超米粒、黑子等都产生于对流层。 而外层大气里的一些剧烈活动(耀斑、冲浪、日珥的变化等)及太阳风等的动力也来自对流层。

太阳是一个发光的等离子体球。 它的年龄约50亿年,现正处于“中年阶段”。 太阳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8×108千米。 太阳主要的参数是:半径为6.96×105千米,质量为1.989×1030千克;表面有效温度为5770K,中心温度约1.5×107K;平均密度1.409×103千克/米3,中心密度约1.6×105千克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系里唯一的一颗恒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太阳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的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

太阳的直径为139.2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的体积为141亿亿立方千米,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的质量约为2000亿亿亿吨,是地球的33万倍。 它集中了太阳系99.865%的质量,是个绝对至高无上的“国王”。 然而,在宇宙中,它还只是一颗质量中等的普通恒星。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星球,没有固体的星体或核心。 太阳从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大气层。 其能量的99%是由中心的核反应区的热核反应产生的。 太阳中心的密度和温度极高。 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质量约占71%)与氦(质量约占27%)。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太阳的内部结构

太阳的内部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核心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其核心部分。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相当于2500亿个大气压。 核心区的气体被极度压缩至水密度的150倍。 在这里发生着核聚变,每秒钟有七亿吨的氢被转化成氦。 在这过程中,约有五百万吨的净能量被释放(大概相当于38600亿亿兆焦耳,3.86后面26个0)。 聚变产生的能量通过对流和辐射过程向外传送。 核心产生的能量需要通过几百万年才能到达表面。

辐射区包在核心区外面.

这一层的气体也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但低于核心区),粒子间的频繁碰撞,使得在核心区产生的能量经过很久(几百万年)才能穿过这一层到达对流区.

辐射区的外面是对流区

能量在对流区的传递要比辐射区快的多.这一层中的大量气体以对流的方式向外输送能量.(有点像烧开水,被加热的部分向上升,冷却了的部分向下降.)对流产生的气泡一样的结构就是我们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中看到的"米粒组织"。

太阳是自己发光发热的炽热的气体星球。 它表面的温度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000公里,约是地球半径的109倍。 它的质量为1.989×1027吨,约是地球的332000倍。 太阳的平均密度为1.4克每立方厘米,约为地球密度的1/4。 太阳与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位于银道面之北的猎户座旋臂上,距银心约2.3光年,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绕银心转动,公转一周约需2.5亿年。 太阳也在自转,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5天;两极区约为35天。

通过对太阳光谱的分析,得知太阳的化学成分与地球几乎相同,只是比例有所差异。 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还有碳、氮、氧和各种金属。

太阳的结构

太阳的结构从里向外主要分为:中心为热核反应区,核心之外是辐射层,辐射层外为对流层,对流层之外是太阳大气层。

从核物理学理论推知,太阳中心是热核反应区。 太阳中心区占整个太阳半径的1/4,约为整个太阳质量的一半以上。 这表明太阳中心区的物质密度非常高。 每立方厘米可达160克。 太阳在自身强大重力吸引下,太阳中心区处于高密度、高温和高压状态。 是太阳巨大能量的发祥地。

太阳中心区产生的能量的传递主要靠辐射形式。 太阳中心区之外就是辐射层,辐射层的范围是从热核中心区顶部的0.25个太阳半径向外到0.86个太阳半径,这里的温度、密度和压力都是从内向外递减。 从体积来说,辐射层占整个太阳体积的绝大部分。

太阳内部能量向外传播除辐射,还有对流过程。 即从太阳0.86个太阳半径向外到达太阳大气层的底部,这一区间叫对流层。 这一层气体性质变化很大,很不稳定,形成明显的上下对流运动。 这是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 太阳对流层外是太阳大气层。 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又可分光球、色球和日冕。 我们看到耀眼的太阳,就是太阳大气层中光球发出的强烈的可见光。 光球层位于对流层之外,属太阳大气层中的最低层或最里层,光球层的厚度约500公里,与约70万公里的太阳半径相比,好似人的皮肤和肌肉之比。 我们说太阳表现的平均温度约6000摄氏度,指的就是这一层。 光球之外便是色球。 平时由于地球大气把强烈的光球可见散射开,色球便被淹没在蓝天之中。 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才有机会直接饱览色球红艳的姿容。 太阳色球是充满磁场的等离子体层,厚约2500公里。 其温度从里向外增加,与光球顶衔接的部分约4500摄氏度,到外层达几万摄氏度。 密度则随高度增加而减低。 整个色球层的结构不均匀,由于磁场的不稳定性,太阳高层大气经常产生爆发活动,产生耀斑现象。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它的密度比色球层更低,而它的温度反比色球层高,可达上百万摄氏度。 日全食时在日面周围看到放射状的非常明亮的银白色光芒即是日冕。

太阳的能量

地球上除原子能和火山、地震以外,太阳能是一切能量的总源泉。 那么,整个地球接收的有多少呢?太阳发射出大的能量呢?科学家们设想在地球大气层外放一个测量太阳总辐射能量的仪器,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每分钟接收的太阳总辐射能量为8.24焦。 这个数值叫太阳常数。 如果将太阳常数乘上以日地平均距离作半径的球面面积,这就得到太阳在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这个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 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 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太阳耀斑

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 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 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 特别是在太阳活动峰年,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

别看它只是一个亮点,一旦出现,简直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发。 这一增亮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至100万次强火山爆发的总能量,或相当于上百亿枚百吨级氢弹的爆炸;而一次较大的耀斑爆发,在一二十分钟内可释放10~25焦耳的巨大能量,

除了日面局部突然增亮的现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现在从射电波段直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的突然增强;耀斑所发射的辐射种类繁多,除可见光外,有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有红外线和射电辐射,还有冲击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线。

耀斑对地球空间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太阳色球层中一声爆炸,地球大气层即刻出现缭绕余音。 耀斑爆发时,发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将会严重危及宇宙飞行器内的宇航员和仪器的安全。 当耀斑辐射来到地球附近时,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碰撞,破坏电离层,使它失去反射无线电电波的功能。 无线电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电视台、电台广播,会受到干扰甚至中断。 耀斑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高层大气作用,产生极光,并干扰地球磁场而引起磁暴。

此外,耀斑对气象和水文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耀斑爆发的探测和预报的关切程度与日俱增,正在努力揭开耀斑迷宫的奥秘。

传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天,德国前线战事吃紧,后方德军司令部报务员布鲁克正在繁忙地操纵无线电台,传达命令。 突然,耳机里的声音没有了。 他检查机器,电台完整无损;拨动旋钮,改变频率,仍然无济于事。 结果,前线推动联系,像群龙无首似的陷入一片混乱,战役以失败而告终。 布鲁克因此受到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他仰天呼喊“冤枉!冤枉!” 后来查清,这次无线电中断,“罪魁祸首”是耀斑。 布鲁克的死,实在冤枉。 他的死,在于人们当时对耀斑还不了解。

光斑(谱斑)

太阳光球层上比周围更明亮的斑状组织。 用天文望远镜对它观测时,常常可以发现:在光球层的表面有的明亮有的深暗。 这种明暗斑点是由于这里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比较深暗的斑点叫做“太阳黑子”,比较明亮的斑点叫做“光斑”。 光斑常在太阳表面的边缘“表演”,却很少在太阳表面的中心区露面。 因为太阳表面中心区的辐射属于光球层的较深气层,而边缘的光主要来源光球层较高部位,所以,光斑比太阳表面高些,可以算得上是光球层上的“高原”。

光斑也是太阳上一种强烈风暴,天文学家把它戏称为“高原风暴”。 不过,与乌云翻滚,大雨滂沱,狂风卷地百草折的地面风暴相比,“高原风暴”的性格要温和得多。 光斑的亮度只比宁静光球层略强一些,一般只大10%;温度比宁静光球层高300℃。 许多光斑与太阳黑子还结下不解之缘,常常环绕在太阳黑子周围“表演”。 少部分光斑与太阳黑子无关,活跃在70°高纬区域,面积比较小,光斑平均寿命约为15天,较大的光斑寿命可达三个月。

光斑不仅出现在光球层上,色球层上也有它活动的场所。 当它在色球层上“表演”时,活动的位置与在光球层上露面时大致吻合。 不过,出现在色球层上的不叫“光斑”,而叫“谱斑”。 实际上,光斑与谱斑是同一个整体,只是因为它们的“住所”高度不同而已,这就好比是一幢楼房,光斑住在楼下,谱斑住在楼上。

米粒组织

米粒组织是太阳光球层上的一种日面结构。 呈多角形小颗粒形状,得用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到。 米粒组织的温度比米粒间区域的温度约高300℃,因此,显得比较明亮易见。 虽说它们是小颗粒,实际的直径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

明亮的米粒组织很可能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且呈现激烈的起伏运动。 米粒组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很快就会变冷,并马上沿着上升热气流之间的空隙处下降;寿命也非常短暂,来去匆匆,从产生到消失,几乎比地球大气层中的云消烟散还要快,平均寿命只有几分钟,此外,近年来发现的超米粒组织,其尺度达3万公里左右,寿命约为20小时。

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组织消逝的同时,新的米粒组织又在原来位置上很快地出现,这种连续现象就像我们日常所见到的沸腾米粥上不断地上下翻腾的热气泡。

下一篇:一个小朋友画画时,画了各种各样的太阳,老师批评了他,你怎么看?
上一篇:太阳真实样子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