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是什么?(巴戟天是什么植物)

2023-02-12 05:24:3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4

(胡廷松、樊瑛)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别名巴戟、鸡肠风。 为茜草科藤状灌木。 主产于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自治区。 以根茎入药。 根茎含维生素C、大黄素甲醚、棕榈酸、十九烷、β-谷甾醇、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甲基异茜草素、糖类以及蒽醌类等。 味辛、甘,性温。 有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能。 主治阳萎、小腹冷痛、小便失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等症。

一、形态特征

藤长80—150cm。 根茎圆柱形,肉质肥厚,支根多呈念珠状,鲜时外皮白色,干时暗褐色,断面紫色。 茎圆柱状,灰绿色或暗褐色,小枝幼时有褐色粗毛,老时毛脱落后表面粗糙。 叶对生,个别轮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被短粗毛,下面沿中脉被粗短毛;托叶鞘状。 头状花序有花2—10朵,生于小枝顶端,极少腋生;花冠肉质,白色,雄蕊4枚,雌蕊1枚,子房下位,4室。 聚合果近球形,直径6—11mm,成熟时枣红色(图14—45)。

图14—45 巴戟天形态图

1.着果的植株 2.根

二、生物学特性

藤蔓的生长发育特性,定植后第一年生长主藤,12月份以后进入休眠阶段,年生长量50—100cm,叶片7—10对。 第二年3—4月主藤继续生长,同时从茎基部和主藤的节间抽生果枝。 第三年从第二年的果枝节上现蕾开花。 主藤生长第一、二年最快,第三年以后转为分枝生长。 巴戟天生长随着温度变化每年出现两个盛期。 从3月份开始生长,5—7月出现第一个高峰,9—10月第二高峰。 抽芽主峰在春夏,次峰在秋季,11月停止抽芽;藤蔓生长主峰在秋季,次峰在春夏,12月停止生长。 花期4—6月,果期8—11月。

根部生长发育特性,定植第一年以主根生长为主,长约20cm,粗0.2—0.5cm;实生苗主根1条,扦插苗2—4条。 第二年春主根开始膨大成一次根(肉质根,下同),且长出侧根。 第三年侧根开始膨大成二次根,进行物质积累贮藏养分,并由新的支根代之吸收养分。 第四年由第三年的支根膨大成三次根。 余此类推。

根的生长深度和生长范围(根幅)随着年限的增长而变化(表14—49)。

表14—49 根深、根幅与年限的关系

藤与根生长的相互关系,巴戟天藤蔓条数与根条数大致为正相关,一般藤茂根亦茂,藤稀根亦稀。 主藤少且分枝部位高者,侧支根少,产量低。

巴戟天喜生长在温暖和雨量充沛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在21%以上,年降雨量1200mm以上。 月平均温度20—25℃生长最适宜,低于15℃或超过27℃生长缓慢。 不耐霜冻,在0℃以上能安全越冬,但有落叶现象。 巴戟天虽较耐旱,若空气湿度小、土壤干旱情况下,根部生长瘦小。

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或壤土。 忌积水,水分过多时根系易腐烂。 土层瘠薄、肥力低的土壤,根系生长瘦弱。

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广,在全光照和荫蔽度30—70%条件都能生长,但在栽培中荫蔽度以30%至全光照对根系产量的影响较好。

三、栽培技术

(一)繁殖方法

分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又分扦插育苗和直接扦插栽培两种方法。

1.种子繁殖

巴戟天果实10月份以后陆续成熟,当果实由黄转红时即可采收。 其千粒重和发芽率等如表14—50。

表14—50 种子不同成熟度与发芽关系

果实采收后搓去果皮,阴干后即可播种或用湿沙与种子混合贮藏于竹萝中,置于通风处。 待翌年3—4月气温超过20℃时取出播种。 当温度20℃以上,湿度85%左右,15—20天即可萌芽,30天萌芽率达98%。 种子日晒3天后,全部丧失发芽率,拌干沙或晾干的仅能保持35—55天。 可见水分是保持种子活力的关键。

育苗方法,于当年10—11月份或翌年春气温回升至20℃以上时,按常规整地起畦,施土杂肥与土拌匀,撒播或点播,点播行株距10×7cm,覆土1.3—1.7cm厚。 在畦面搭1m高的荫棚或插芒箕草遮荫。 经常浇水保持畦面湿润。 苗期结合除草和施稀薄人粪尿2—3次,3个月后将荫棚拆除,增加光照,使幼苗生长健壮。 一般经150天左右幼苗可以出圃种植。

2.扦插育苗

是生产上常用的方法,生长快,周期短,成活率也较高。 扦插期宜在天气暖和和雨水均匀的季节,产区多在3—6月进行。 在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充沛或灌溉条件好的地区可进行秋播。

在种植地内和野生巴戟天植株上,选2—3年生的粗壮无病虫的藤蔓从母株剪下,每段留2—3个节作插条用,仅留下顶芽一片叶,其余叶片剪去。 选择阴天或晴天的傍晚,于畦面按行株距20×5cm斜插入土2/3。 插后压实浇水,经常保持畦面湿润。 畦面覆盖稻草或其他草类,并搭荫棚或插芒萁草遮荫。 管理方法同种子育苗。 扦插后20—30天插条便出芽生根,成活率达80%以上。 经过5—6个月培育便可出圃种植。 利用萘乙酸150ppm浸插条2小时,可使插条提早生根,增加根数和根长度。

3.直接扦插栽培

在种植季节,按上法剪取插条直接插于已整好的栽培地上,每穴作品字形插3株。 插后淋水,插芒萁遮荫。 此法虽省工,但受干旱威胁较大,插条死亡率高,每穴用的插条数量也较多。

(二)选地及整地

选择海拔200—700m的山坡地,坡度5—25度的稀疏林段或山顶有森林覆盖的中下坡向阳地。 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红壤生荒地,或表土为黑砂壤土而底土为黄壤土的山地适宜巴戟天的生长。

冬季将山地的野草杂木砍除晒干烧作肥料,并深翻土层。 坡度大的造梯地,坡度小的则全垦起畦。 梯地的宽度根据坡度和地形而定,靠梯壁处挖好排水沟。

(三)移栽

1.基肥

在肥力比较低的土壤,每亩施5000—10000kg土杂肥或草皮泥作基肥,按一定距离开穴点施与土拌匀后定植。 腐殖质多、土层厚、肥力较高的土壤,可将表土翻入底层拌均后定植。

2.定植密度

合理密植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据福建热作所调查,种植密度以每亩2000—2500株产量较高(表14—51)。 因此,行距以70—80cm,株距40—50cm为宜。

表14—51 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

3.定植时间和方法

巴戟天种植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选择阴雨天进行。 起苗前先将上部嫩苗剪去一部分,留长20cm左右,保持3—4个节,这样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日后长出更多的新芽和新枝。 起苗时不宜过多伤害根部,并立即用黄泥浆浆根。 如远途运输,10—20株扎成一把,根部用湿稻草包扎好。 每穴种1—2苗,深种浅露,压实泥土,上盖一层松土,并淋定根水。 定植后用蕨草或不易落叶的树枝插在植株周围遮荫。 种植后20天内无雨者,须隔1—2天浇水一次,以保证成活。

(四)田间管理

1.补苗

定植后的当年发现死苗缺株,及时补缺,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株数是取得高产的基础。

2.中耕除草和追肥

巴戟天定植后的前三年生长缓慢,植地也易滋生杂草,故每年春秋二季巴戟天生长高峰期,宜进行除草、培土和地面覆盖。 结合中耕除草,追施1—2次肥料,春季以氮肥为主,可施腐熟厩肥、磷钾肥合用,必须将它们拌匀堆制发酵后使用。 每株施混合土杂肥1—2kg。 不管使用何种肥料,都不能把肥料直接与植株的茎基部接触,以免伤害根部。

由于巴戟天茎蔓着地部分易长不定根,不利于地下部的主根生长,因此,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翻蔓,避免不定根生长。

(五)病虫害及其防治

1.巴戟天茎基腐病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var.redolens)

为害茎基、根、种子。 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是巴戟天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一般茎基先发病,初期病部表皮呈现红褐色不规则斑点,后期扩大,水渍状,维管束变紫褐色,皮层腐烂变质,因症状不同分为枯萎型(急性型)和黄化型(慢性型)两种,根部症状与茎基症状相仿,感病种子表皮有不规则小斑点,带病种子可引起苗期病害。 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为二个发病高峰期。 发病最适温度为20—26℃,如此时阵雨频繁,地面温差变化大则加剧病害流行,田间大量病株枯萎。 高温、低温和干旱均能抑制病害流行。 适当荫蔽条件可使此病明显减轻;酸性红壤土种植巴戟天,发病重,选微酸性至中性沙壤土种植,透水性好,植株生长良好,发病轻。 增施钾肥促进茎基部木栓层形成,可提高抗病能力。 连作可造成病害大量发生和死亡。 防治方法:(1)与禾本科植物轮作,切忌连作;(2)选微酸性至中性沙壤土种植,适当遮荫,避免强日照;(3)增施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以增加抗病力;(4)发病初期用等量的草木灰和石灰混合粉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病区或全区,10天一次,连续数次。

2.根结线虫

(Mehidogyne sp.)

为害根部,形成结节,以支根和须根为多,被害根可生发状须根,影响植株生长,并可加重茎基腐病和其它根部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忌连作。

四、采收与加工

巴戟天种植6—7年即可采收,以秋冬季采收为好。 采收时先将植株根部四周泥土挖开,整株挖起,抖去泥土,摘下肉质根,用水洗去泥沙,在阳光下晒至五、六成干,用木棒轻轻打扁,再晒至足干。 晒干后扎成把,放在干燥处贮藏。

商品质量以大条,木质心细小,肉质紫蓝色,味甜,无虫霉为好。 分二个等级,肉厚心小,直径1cm以上者为一级。 心较大,直径小于1cm者为二级。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巴戟天种植技术方法和巴戟天的种植技术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下一篇:赖葡萄 怎么吃(赖葡萄怎么吃呀)
上一篇:搜狐视频会员免费领取到期后会自动续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