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说的三纲五常是哪三纲哪五常啊?

2023-02-12 03:06:5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0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 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 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五常

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泊静子曰:上文所引《论语·为政》语,何晏集解所引马融注,实已为后人之见解,不得谓之为孔子之本意。 故概述中所谓“源于孔子”,实为臆造。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又有

五常:仁、义、理、智、信

五常

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运动。 《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

五脏。 ”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 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 这是封建礼教。 五常的内容,旧时说法不一。 一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二说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它和“三纲”常连起来说,即“三纲五常”。 一般不说成“三纲五伦”。

下一篇:咖喱鸡饭怎么做(咖喱饭的做法 最正宗的做法)
上一篇: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 三纲五常读音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