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价十倍中马卖了多少钱?

2023-02-10 10:12:1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7

全文共3459字 | 阅读需7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看似新潮的“直播带货”,其实根本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不少名人早就玩过“直播带货”,而且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其强大的带货能力,更是让人惊叹。

“直播带货”的兴起,起于疫情,源于湖北。 因受疫情影响,湖北的农副产品滞销,于是央视主播、知名网红、明星、当地领导纷纷出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网络上助力湖北,将湖北农民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 通过网络直播把货卖出去的行为被人们称为“直播带货”。 这种新的商业营销模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销售奇迹。 “直播带货”也成为当下的网络热词。

这种看似新潮的“直播带货”,其实根本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不少名人早就玩过“直播带货”,而且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其强大的带货能力,更是让人惊叹。

伯 乐

马市相马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官员叫伯乐,于是在人间,人们把善于辨别马匹好坏的人,也称为伯乐。 春秋时期,有个叫孙阳的人,精于相马之术。 由于孙阳对马很有研究,人们渐渐忘了他的名字,直接称他为伯乐。

据说伯乐为了研究相马,曾到秦国考察,通过长期研究,他写出了关于马的专著《伯乐相马经》,成为当时著名的相马人。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个人得了一匹骏马,想到马市上卖掉,谁知在马市一连站了三天,也无人问津。 此人无奈之下,前去拜访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但是连着三天,都没有人来问。 希望先生能帮帮我,请您围着我的马转一圈,做出查看它的样子,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然后请接受我奉送给您的一天的报酬。 ”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战国策·燕策》)

伯乐看了他的马,见此马虽非宝马,也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于是有心相助。 次日,伯乐来到马市,围着那匹马转了一圈,还仔细地观察那匹马,然后就离开了,离开之后,他又回过头来,看了那匹马一眼。

马市上的人见伯乐如此关注这匹马,都认定这是一匹好马,于是大家争着来买此马,一会儿这匹马就卖出去了,并且卖了原来十倍的价格。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

伯乐带货卖马,全程没说一句话,然而马价却翻了十倍,比起如今网络直播间的疯狂呐喊,不停劝观众“买、买、买”的景况,伯乐带货才是带货的最高境界。

谢 安

蒲葵竞市

东晋名士谢安,字安石,出身名门世家。 谢安四岁时,当时的朝中大臣桓彝见到他,就夸赞他“风采神态清秀明达”。 谢安成年后,不仅精通诗书字画,且外表俊美儒雅,神态潇洒,人品和才华都极为出众,是当时典型的“国民偶像”。 据说谢安有鼻炎,说话的时候鼻音较重,但是人们都觉得这种鼻音非常好听,引得当时许多人模仿。 但是,并不是谁都能患上鼻炎,于是有人为了模仿他的鼻音,就故意捂着鼻子吟诗。 谢安不但在当时拥有很多粉丝,就连后世的李白、王安石等人,都十分仰慕他,是他的忠实迷弟。

《晋书·谢安传》中记载一个小故事,说谢安有个老乡,本来在中宿县做官,由于犯错被革职,只好收拾行李回老家。 临行前,老乡去跟谢安告别。

见到谢安后,老乡倾诉了自己仕途的不顺,谢安安慰了他一番,又问他可有回家的盘缠。 老乡回答说:“南方那个地方什么都不景气,我也没有什么盘缠,如今手里只有五万把蒲葵扇,因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还积压在手里。 ”

谢安老乡的这个蒲葵扇,其实也没有啥新鲜的卖点,但是谢安还是想帮老乡一把。 谢安想了想,就拿了老乡一把蒲葵扇,然后天天带着它去街上闲逛。 不管走到哪里,谢安都会拿着蒲葵扇,不时地扇几下,举手投足之间,儒雅淡定,人们不禁被他的潇洒气质迷倒,一时间纷纷效仿。

蒲葵扇

谢安老乡的蒲葵扇,其实就是乡下老太太摇的大蒲扇,并不是翩翩公子手里的纸折扇。 然而有了谢安的带货,颜值普通的大蒲扇很快成了一件时尚单品,满城掀起了购买蒲葵扇的风潮,谢安老乡的五万把蒲葵扇,不久就卖空了,而且价格还翻了好几倍。 (“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晋书·谢安传》)

后来,白居易对此事写下了诗句:“坐把蒲葵扇,闲吟两三声”。 谢安带货这件事,被称作“蒲葵竞市”。

苏东坡

为猪肉代言

宋朝元丰三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为了排解心中烦闷,苏东坡游览古迹之余,开始研究美食。

当时黄州的土猪肉,没有多少人吃,因为在当时,人们视猪肉为垃圾食品,猪肉的地位非常低下,贵族们更是对猪肉不屑一顾,他们认为羊肉、牛肉和各式野味,才是高档食材。 为了给黄州的土猪肉寻找一条销路,苏东坡亲自下厨,反复研究烹饪方法,终于制出了一款猪肉美食,并且写下了一首小词《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肉

这首小词写得通俗易懂,还很风趣,不但赞美了猪肉的美味,还说明了制作方法:先把锅洗干净,放少许水,燃上柴,但是要抑制火势,用没有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不要着急,等它自己慢慢地熟,火候足了,自然会做出美味的猪肉来。 黄州的猪肉这样好,可是价格却低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愿意吃它,贫困人家又不懂制作方法。 我早上起来吃上两碗,自己吃饱了自得其乐。

人们见大文豪吃猪肉吃得津津有味,并且还教给了做的方法,就纷纷效仿,由于苏东坡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猪肉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很多人都喜欢。 于是,在苏东坡的带动下,猪肉成了黄州人流行的一道菜,后来还渐渐地风靡全国。 此后,人们把苏东坡发明的这道菜叫做“东坡肉”。

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东坡肉”的风头不减当年,在川菜、湖北菜等许多菜系中,东坡肉依然是餐桌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大文豪的带货能力可见一斑。

曹 丕

皇帝是个葡萄控

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像其父曹操一样,他文武全才,通晓诸子百家。

让人意外的是,文治武功的曹丕,在生活中有个嗜好,极其爱吃葡萄。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并没有种植葡萄,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才从大宛国引进了葡萄。 那个时候,葡萄叫蒲桃,《史记》记载:“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 ”《本草纲目》后来解释了葡萄一词的来历:“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

新疆葡萄

然而葡萄被引进之后,也只是在皇宫中种植,并没有向社会上推广。 葡萄真正在全国流行起来,是在三国时期,且要归功于曹丕。

由于曹丕极爱葡萄,他在宴请群臣时,总是会在宴席上摆出葡萄和大臣们一起品尝,他还说:“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皇帝亲自推荐,自然喜欢葡萄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社会上开始有人种植葡萄。

当时最为著名的葡萄产地,当属凉州,曹丕在品尝了凉州葡萄后,大加赞扬,亲自在诏书中写道:“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䣺,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凉州葡萄诏》)

大意是,曹丕一夜大醉醒来,吃下一串沾着露水的葡萄,那滋味别提多美了!真是甜而不腻,脆而不酸,入口清凉,味道甘甜绵长,又多汁液,能除烦解渴……一说到葡萄,就让人流口水了,更何况是真正的吃上几颗呢?其他地方的水果,哪能跟葡萄相比呢?

皇帝亲自为葡萄执笔代言,毫不吝惜地赞美其“味长汁多,除烦解渴”,于是葡萄很快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果品。 人们开始广泛地种植葡萄,顺便连葡萄酒也带火了,直到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了贵族筵席上不可或缺的佳酿。 随着中原大面积种植葡萄,葡萄很快在全国普及起来,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水果。

历数几位古代名人带货的故事,不得不承认,其推销方式和能力比现代许多人更加卓绝出色。 现代人的直播带货,无非都是对着镜头拼命吆喝,驱动粉丝们下单购买,虽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跟古人们相比,似乎还缺了些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撰写

-完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

·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 ·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热文推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一篇:中国历代皇帝列表
上一篇:四川一超市2斤猪肉花103元,猪肉为何会如此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