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篇春节见闻?(春节的见闻)

2023-02-10 02:16:5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9

年味渐淡的春节

日月更迭,季节变换,又是一年岁末时。 2007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远去,即将遁进历史的长河,再过二十来天,就是农历的2008了。

说实话,一想起过年,就觉得挺没意思的,于我的心里,并不喜欢过年。 现在过年远远不象小时候那样有意义,年味越来越淡了,很多习俗成为了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 过年给我的感觉,一个字,累!

说起春节,特怀念小时候。 那时,生活水平不高,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却要抚养我们姐兄妹四个。 很佩服爸妈的理财能力,跟我们同龄的人相比,我们家几个孩子比别人家的要舒服多了。 过年的时候,不管怎样,父母都会为我们每人做一身新衣服,纳一双新步鞋,大年三十的晚上,还会给我们每人压岁钱,虽然不多,却是父母的一份心意。 春节这天的早上,睁开眼睛,床头一定会有爸妈准备好的糖果和点心,然后我们便会吃些点心,喜孜孜的去给爸妈拜年。 所谓拜年,也就是说几句吉利的话而已。

早饭后,邀上一起长大的邻居、同学,走遍村子里的农家,跟长辈们祝福拜年。 长辈们也非常乐意的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糖果、点心等物招待大家。 一路走来一路笑,开心而快乐。 下午,会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要么看电影,要么玩游戏。

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管在哪里,也不管有多忙,每年的春节都是要赶回家的,只因为,家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牵挂。 也许,那时的我,还只能算个孩子,充满纯真的天性,只想着趁过年的时候尽情的玩一玩吧。

成家后,第一年是跟公公婆婆在老家一起过的。 以后的这些年,都是两头跑,我们的房子离老家也就十多公里,平时只要有空,都会回去看看。 所以,过年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别人那种特别渴望、特别期盼的心情。

大年三十的团圆饭,一般都是在老家吃,印象中我们家的团圆饭总是很晚,当别人开始看春晚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路上往家赶呢。 当冻得瑟瑟发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才感觉到家的温暖。 到家了,该可以舒舒服服的看电视了吧。 可是,那一堆刚刚换下来的衣服总得洗啊,晚上不洗,第二天是春节,还得回老家去一直到晚上再回来,还是得晚上洗,正月初二又得去娘家,这样拖下去就没个头了,倒不如牺牲掉除夕的娱乐时间,把该做的家务做了。 况且我这人有个毛病,看不得脏衣服放那儿,有了就得及时的清洗,不知道这算不算缺点呢。 等我忙完手中的活,春晚也过去近一半了。 本该尽情玩乐的除夕之夜,对我来说,还不如平时的轻松自在。

记得有一次大年初一早上,浓雾弥漫,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去,一路上竟然没有遇到一个人,经过农贸市场,也是冷清清空无一人。 我跟老公说,这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没意思的一天,除了初一,市场里哪天不是人潮涌动?路上又怎么会无一人?这雾气弥漫的早晨,除了偶尔的爆竹声显示着今日的与众不同,别的还真不如平时的热闹呢。

在老家,邻里相互串门的也没以前多了,遇上晴天还好些,住在一起的走动走动,相互祝福拜年;逢上阴雨天气,就各人呆在自家里了。 公公的姐妹、弟兄都住在一个村子上,春节相互拜个年,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们这些做小辈的,平时很少在家,春节时一家一家的前往拜年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到了下午,他们做事的做事,玩牌的玩牌,这个时候,我成了最最冷清的人,公婆没什么需要我做的,打牌没我的份,看电视吧也好象没什么特别好看的节目。 打开频道,到处都在拜年,不想看那些流于形式的拜年。

以前春节,镇上的文化站还会排演很多的文娱活动,从初一的下午开始,在全镇轮流着做;电影院也早准备好了春节期间播放的电影,供大家前往观看。 可是,现在,这一切全没了。 即使有,也很少有人去看。 家家有电视,谁还愿意去看那些东西呢。

晚饭也是在老家吃的,年年一样的手擀面。 好象全国很多地方春节习惯包饺子,好象包饺子是一种喜庆的事儿。 我们这个地方与别的地儿不同,除了农历的七月十五包饺子,其余的节日是从来不包饺子的,春节包饺子更是觉得不吉利。 长久以来的习俗吧,谁也说不出具体的道理来哦。

晚饭后,依然回我们的家。 第二天还得去妈妈家拜年呢,然后便是一家一家的走一遍,有时候,遇上亲朋好友结婚过生日之类的,一天连赶两家,这边肚子还没饿,那边又得上桌了。 真正的累身累心!春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因着大家平时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相聚,春节成了大家走亲访友的一个时段而已。

常跟老公说,过年真的累,没一天安心的。 其实,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似过年,谁还在乎吃什么?过去,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有好衣服穿,也才有好东西吃;可是现在不同啦,想穿就穿,想吃就吃,不用上班的日子,还可以躺在床上睡个懒觉,一家三口,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这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过年,已经感觉不到太多的乐趣了,更多的是身心的疲累。

但是,不管怎样,春节作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总还是一样的要过,老家也还是一样的要回,亲朋之间也还是一样的要走动。

春节随想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这不,离过年还有半个月,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卫生;屋檐底下又挂起酱肉、腊肠了。

春节古时叫“元旦”。 “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 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也幸亏古人把过年放在冬季,使原本萧条寒冷的季节多了一分热闹和暖意。

小时候总扳着指头数日子,期盼春节快点到来。 因为过年又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糕点零食,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压岁钱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鞭炮了。 所以说过年是属于孩子们最开心的节日,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大年三十,大人们忙着炒瓜子花生,杀鸡煮鸭;孩子们则忙着去集市上买鞭炮或在门口堆雪人。 还时不时地跑进厨房抓二把炒好的花生或瓜子塞进口袋,出去与小伙伴们分享。 这时侯大人是不会象平时那样骂孩子的,就算打碎盆碗,最多也只说声:“碎碎(岁岁)平安!”也就罢了。 毕竟要过年了什么事情都要图个吉利讨个好的彩头。 等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家家户户就开始热闹地吃起团圆饭来。 不用细说,那餐的饭菜肯定是一年里最丰盛的,忙忙碌碌了一年也该好好地慰劳一下自己了。 菜中是少不了一盆红烧鱼的,“年年有鱼(余)”嘛!大人们美滋滋地边喝着酒边聊着天,兴致所至还一起划拳干杯。 孩子们则吃在嘴里盯在碗里,筷子夹不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干脆跳上凳子伸手去拿。 趁大人不注意,还调皮地拿来酒杯偷偷地上一口。 好醉哦,直喝得皱眉伸舌一脸怪相,大人们看了更是大笑不已。 于是,快乐的气氛洋溢在热闹的屋里,荡漾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吃好饭,一家人收拾好碗筷,就摆好吃的零食和水果坐着守岁了。 唐人诗云:“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宋·孟老元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可见守岁古而有之。 那时不象现在这样,可以边吃东西边悠闲地坐在电视前面看精彩的“春节晚会”,在享受一番美味的年夜饭后再享受一顿好看的精神大餐。 当然那时守岁也不会真的坐上一夜等到天亮,孩子们强打精神坐着是为了十二点一到,拉起大人到门口去放烟火和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当响亮的爆竹和着我们快乐的笑声,绚丽的烟火映在我们红红的小脸上,我们又大一岁了。 放好最后一只表示辞旧的“关门炮”,于是关上家门一家人带着一年的满足美美地睡觉了。

第二天被一声声寓意迎接新年的“开门炮”吵醒后,于是在妈妈的喊声里懒洋洋地起来。 穿上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服,再把放在枕头底下的压岁钱放在衣袋里,吃好甜甜的芝麻汤圆后,就去外婆、爷爷等长辈那里一家家的拜年了。 那时从亲戚长辈那里加起来能拿到二三十元的压岁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足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 小孩的压岁钱大人们一般是不会用的,除了一小部分给孩子以外,其余的都收起来平时给孩子买一些书或文具等。

当然,过年除了孩子们最快乐外,还有那些身在他乡的游子。 游子是放飞的风筝,走得再远,那一头总还连着温暖的故土。 过年了,远方的游子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思念来到生他养他的故乡。 看着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熟悉的家门上,看着日思夜想的父母健康地在门口迎接着远道而来的自己,那是游子眼中最美的一道风景,是心里最大的一种安慰。 是呀!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回到故乡看到父母健康生活着还开心快乐的事情呢?虽然我体会不到游子的心情,但难得在过年的时候能合家团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这肯定是其乐无穷的。

转眼又快过年了,过年的确是热闹的也是快乐的,但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责任。 我们不仅又年长大了一岁,同时又收获了一份希望,对于人生又多了一份思考。 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迎接新的压力和竞争,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挑战。 我想,这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吧!

关于又是一年岁末时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一篇:新鲜橙子泡水的正确泡法(新鲜柠檬泡水的正确泡法)
上一篇:俗称幸福树的植物学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