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种类有哪些?(恐龙有哪些种类和名字)

2023-02-10 00:41:1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1

恐龙种类繁多,根据外形和骨盆方向可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两个大类。

蜥臀目:可分为兽脚亚目与蜥脚亚目,兽脚亚目包含所有肉食性恐龙,如霸王龙、高棘龙等;蜥脚亚目则是体型庞大的草食性动物演化支,如粱龙、马门溪龙等。 鸟臀目:是一类有喙(外观类似鸟喙)的草食性恐龙,分为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肿头龙类。

蜥臀目包括霸王龙和腕龙等,骨盆耻骨朝向前下方;鸟臀目包括剑龙和鸭嘴龙等,耻骨向后下方。 这两类恐龙在外形上差别很大,有些体型小的像美颌龙,只比鸡大一点点,还有一些体型巨大的如施氏无畏龙,有26米长,重65吨左右。

一、蜥臀目

蜥臀目从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它们所生存的时代一直延续到白垩纪结束为止。 蜥臀目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

蜥臀目包括两个亚目,即兽脚亚目(Theropoda)与蜥脚亚目(Sauropoda),其中兽脚亚目包含了所有的肉食性恐龙;而蜥脚亚目则是体型庞大的草食性动物演化支。

1、兽脚亚目

出现在三叠纪中期。 它们大多数都是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牙齿前后缘常有锯齿。 暴龙是其著名代表。 兽脚亚目成员(所有非鸟类恐龙)全已在6500万年前大灭绝中消失。

(1)霸王龙

又称为雷克斯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期(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 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身体长度达到11.5-14.7米,臀部高度平均4米左右,也有高达5.2米左右的,头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 咬合力一般9-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

(2)高棘龙

也叫高脊龙、多脊龙或阿克罗肯龙,意为「有高棘的蜥蜴」,是肉食龙下目异特龙超科鲨齿龙科的一个属,距今约1.2-1.08亿年前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加拿大。 如同大部分恐龙的属,高棘龙只有单一种,阿托卡高棘龙。

它们的化石发现于美国的奥克拉荷马州与德克萨斯州、怀俄明州等州,在马里兰州也发现了属于高棘龙的牙齿。 最大高棘龙的标本可长11.5米,体重达到了6吨。

(3)艾伯塔龙

又名艾伯塔龙、亚伯达龙等,是霸王龙科阿尔伯塔龙亚科恐龙的一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000-7500万年前。 化石是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省立恐龙公园发现,并以此省作为该属的名字。

阿尔伯塔龙是双足的猎食恐龙,有着大型头部,上有很多锐利的大型牙齿,以及有两只手指的小型前肢,可能是位在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顶部。 虽然在兽脚亚目中,阿尔伯塔龙的体型较大,平均体重在2.5吨左右,体长6米左右。 但仍比其著名近亲君王霸王龙更小型。

(4)美颌龙

也叫细颚龙、细颈龙、新颚龙、秀颚龙,是一属小型的双足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 它约有火鸡的大小,生存于晚侏罗纪提通阶早期的欧洲,距今约1亿5000万年。 古生物学家已发现两个保存良好的化石,一个于1850年代在德国发现,另一个是在将近一个世纪后于法国发现。

美颌龙是几类确知其食性的恐龙之一,在两个标本的体内都有小型的蜥蜴化石。 在葡萄牙发现的牙齿有可能也属于美颌龙。 它的名字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κομψος”(意即美丽)及“γναθος”(意即颚或颌)。

(5)施氏无畏龙

施氏无畏龙化石出土于阿根廷西南部巴塔哥尼亚,它被命名为“Dreadnoughtus schrani”。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艺术科学学院副教授肯尼斯-拉科瓦拉(Kenneth Lacovara)博士说:

“Dreadnoughtus schrani异常庞大,其重量相当于12只非洲象,或者是霸王龙体重的7倍以上。 更令人惊奇的是,骨骼化石证据表明,当这头65吨重的恐龙死亡时,它并未完全发育成熟。 ”后来根据重新计算,无畏龙只有30-40吨,比最初计算的小得多,但是仍然非常庞大。

无畏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马斯特里赫特阶,与更大的蜥脚类普尔塔龙,鸟臀类的小头龙,新猎龙类的齿河盗龙,阿贝力龙超科的南手龙生活在一起。

2、蜥脚亚目

蜥脚亚目是蜥臀目的一大亚目,与兽脚亚目不同的是,它们全都是植食性恐龙。 这类恐龙中有的体长达到了40米,体重100吨,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陆地生物。

蜥脚亚目(Sauropoda)为四足行走的素食性巨型恐龙,牙齿呈小匙状,颈及尾均长。 可能生活在沼泽河湖周围,并可在水中躲藏,以避敌害。 著名的有梁龙(Diplodocus)和马门溪龙(Mamenehisaurus)等,主要生活在侏罗纪至白垩纪。

蜥脚亚目是一类长颈长尾、四足行走的草食性恐龙。 于侏罗纪达到繁盛,且种类趋多。 蜥脚亚目是一个很大的类别,其下包括蜥脚下目和原蜥脚下目。 蜥脚下目又包括梁龙超科(如梁龙)和大鼻龙类(如圆顶龙)等。

这两类还被合称为新蜥脚类板龙等生存于三叠纪后期至侏罗纪的早期蜥脚类恐龙,属于原蜥脚下目。 它们不是雷龙、腕龙、梁龙等蜥脚下目恐龙的祖先,而是与它们平行进化的。

(1)梁龙

梁龙生活于侏罗纪末的北美洲西部,时代可追溯至1亿5000万至1亿4700万年前。 梁龙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缪尔·温德尔·威利斯顿(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发现。 个体最长可超过30米,体重约10吨,鼻孔位于眼睛之上。 它们的脖子无法抬高,推测是用来扩大原地进食面积的。

(2)马门溪龙

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宜宾市马鸣溪渡口发现其化石,经科学鉴定,属蜥脚类亚马目。 此属动物全长约22米,体躯高将近7米。 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而且颈部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部可达12.1米)。

(3)腕龙

腕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和最重的恐龙之一,它以拥有巨大的前肢和像长颈鹿样的长颈而闻名。 在挖掘出来的有完整骨架的恐龙中,腕龙是最高的,它可以像起重机一样伸长脖子,从四层楼高的大树上扯下叶子,或低头用凿子一样的牙齿撕碎低矮的蕨类植物。

这类恐龙在侏罗纪时期数量非常巨大,在欧洲、北美洲、非洲、亚洲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它们和大多数蜥脚类恐龙一样以群居方式生活。

腕龙和其他蜥脚类恐龙的区别是:它的前肢比后肢粗壮,牙齿的形状也很特别。

二、鸟臀目

也称为鸟盘目,它的意思是“如鸟类般的臀部”。 是一类有喙(外观类似鸟喙)的草食性恐龙,拥有与鸟类相似的骨盆结构。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 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1、鸟脚类

这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其内容亦很庞杂,它们使用两足或四足行走,嘴部一般扁平,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

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2.3亿年前至6640万年前),全都是素食恐龙。 分为五个科:法布龙科、异齿龙科、棱齿龙科、禽龙科及鸭嘴龙科。

鸭嘴龙

鸭嘴龙(hadrosaurs) 为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可达到15米多长,而在2008年居然发现了身长超过22米的鸭嘴龙,是白垩纪后期鸟盘目草食性恐龙家族的其中一员。

2、剑龙类

也叫板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是动作缓慢、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它们的身体大概3-9米长,头小脖子短,背部弓起。 每只剑龙的甲板、棘和长刺都有自己独特的式样。 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剑龙类皮肤上的鳞片表面很粗糙,而且鳞片上存在条索状隆突,在鳞上形成若干道峙,使鳞片表面形成明显的凹凸。 这种凹凸构造将环境光线向不同方向进行漫反射,从而降低鳞片表面整体亮度水平,有利于恐龙自身的隐蔽。

剑龙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草食性恐龙,是一种生存在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动物,它们居住在平原上,并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梁龙)等食草动物一同生活。

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7-9米长,2.35米至3.5米高,2至4吨重。

3、甲龙类

甲龙类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 甲龙类化石最早发现于欧洲侏罗纪中期的地层,所以侏罗纪的甲龙化石都是在欧洲发现的,但是甲龙真正繁盛的时期是白垩纪。

甲龙类进化成两个类型:较轻便的结节龙类和很笨重的背甲龙类。 甲龙自始至终都是向着保守的防御方面发展的,它们自出现后身体变化不大。

甲龙

甲龙(属名Ankylosaurus)意为「坚固的蜥蜴」,是甲龙科下的一属,当中只有一种,称为大面甲龙(A. magniventris)。 甲龙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层被发现,年代属于白垩纪末期。 虽然甲龙的骨骼没有完整地被发现,甲龙常常被认为是装甲恐龙的原型。

甲龙背后的硬甲实质为硬化皮肤,具有较强防御能力,但较骨骼形成的龟壳相去甚远,对咬合力十数公吨的暴龙而言作用有限。

其它甲龙科亦同样有它的特征,如重装甲的身驱及巨型的尾巴棒槌。 它的尾巴非常脆弱,连接处只有5cm宽。 甲龙类亦并非北美大陆及亚欧大陆的优势物种,数量相对于角龙类、鸭嘴龙类少很多。

4、角龙类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 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三角龙

三角龙是草食性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距今约6800-6500万年。 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 三角龙是最被熟知的恐龙之一,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

三角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的角和颈盾,它们的头盾可长到1.5米以上,口鼻部的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状物,以及一对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状物,超过80公分,头颅后方则是相对短的骨质头盾。

5、肿头龙类

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肿头龙

肿头龙生活在6700万年前,体长5米左右,头顶肿大,好像长着一个巨瘤,用两条粗壮的后腿走路,是鸟脚类恐龙的一种。 脸部与口部饰以角质或骨质突起的棘状物或肿瘤,而头颅背部覆以突起的构,头骨顶部出奇的肿厚、隆起,厚度达25cm。

由于头骨肿厚,头骨上的部分孔洞也封闭了。 肿头龙主要生活在山地的内陆平原和沙漠中。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常见的恐龙有哪些种类和常见的恐龙的种类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下一篇:面包糠能做什么(用过的面包糠能做什么)
上一篇:炉鼎是什么意思啊?(凡人修仙传炉鼎是什么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