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鸿门宴 鸿门宴上究竟有哪些美食?

2023-02-09 07:32:3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8

这次史上最着名的“鸿门宴”,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 这位最着名史学家的生花妙笔将这次宴会上的刀光剑影,唇枪舌剑,描写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但是,如此一次上下五千年间惊天动地的酒会盛宴,司马迁的春秋之笔,却很少着墨这次宴会上的美食,这让许多人抱憾不已。 其实,《史记》虽然对《鸿门宴》的珍馐美味着墨不多,但是,人们还是可以看到“鸿门宴”这次千古饭局上美食的传奇和楚汉相争那个时代的舌尖上的文化。

“鸿门宴”是当时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最高级别领导人举行的宴会,从饮食的内容来看,宴会上有酒有肉,具备了当时最好的食材特征。 酒是古人际交往间的调节剂,因而酒是“鸿门宴”中的饮食主角。 在这场充满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的饭局上,酒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调节和缓冲作用。 刘邦向项伯示好时用的是奉卮酒为寿的方式;项羽听了项伯和刘邦的辩护之言后,也用“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的方式来增加宴会的气氛;当面对高大勇猛的樊哙时,项羽则以赐酒的作法来传达钦佩之情;宴会上刘邦想溜走避祸,张良亦是以“沛公不胜杯杓”为托辞,给刘邦找到了逃跑的借口。 总之,在鸿门宴上酒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连接起各个事件,展现出两千多年前那一幕幕惊心动魄饭局上的生动而真实的场景。

这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在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中描写道:在鸿门宴上,项羽准备杀掉刘邦,项伯知情后“乃夜驰之沛公军”,“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 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杀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由此可见,这场被称为“鸿门宴”的宴会上,不仅有美酒,而且还有美食。

文中所说的“卮酒”指的是器皿中盛的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杯酒。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中说:“于是太子丹复引卮酒,跪进于(荆)轲。 轲一吸而尽,牵舞阳之臂,腾跃上车,催鞭疾驰,竟不反顾。 ”这其中的“卮酒”指的就是杯酒。 而文中所说项羽赐给樊哙的“彘肩”在当时也是一种美食。 “彘肩”指的是猪肘子,就是作为食物的猪腿的最上边部分。

在中国秦汉时期,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 猪肉在镬中煮熟后,用匕将肉取出,放到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俎。 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 刀、俎不可缺一,所以用来比喻宰割者。 《鸿门宴》中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项羽见樊哙高大勇猛,不仅“赐之卮酒”,而且还“赐之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当时,樊哙后进营帐,身份又低,自然与坐席无缘,只好以其盾为俎,以剑代刀,大杯喝酒,大块吃肉。 不难看出,“鸿门宴”其实是以烤肉为主的宴会,是军营野餐性质的一次领导人的政治饭局。

据说,刘邦是很喜欢吃烤肉的。 当年,他在沛郡泗水亭长任上押送囚徒去骊山服役,有人送他酒一壶,烤鹿肚、牛肝各一。 把好美酒、爱烤肉的刘邦吃的不亦说乎,一直对此念念不忘,后来待到“即帝位,朝晡尚食,常具此二炙。 ”但是,在“鸿门宴”上,虽有“彘肩”这样烤肉美食,深感危机四伏的刘邦吃起来也会味同嚼蜡。

在《鸿门宴》中,尽管司马迁惜字如金,但是,除了留下“卮酒”、“彘肩”这样美酒美食的记录外,还描写了“斗酒”的场面。 樊哙进见项羽,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不难想见,在当年战火连天的岁月里,酒可谓是沙场征战相互残杀的春药,杀人者和被杀者,都要借酒来增添豪情和胆气。 在“鸿门宴”这样牵一发就会动全身的生死饭局上,酒的力量尤其强大。 因此,在“鸿门宴”上,虽说双方暗地里各怀鬼胎,但酒是决不能少喝,也没有理由不喝好的。 于是,司马迁的《鸿门宴》为后人留下了“斗酒彘肩”的历史典故。

一千四百多年之后,南宋的词人刘过挥笔写下了《沁园春·斗酒彘肩》的词,其中第一句就是“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刘过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 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 与辛弃疾一样,刘过一生力主恢复中原,并一直积极实践。 自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士大夫“讳言恢复”,文恬武嬉醉生梦死得过且过,到刘过作此词的嘉泰三年,即公元1203年,已经“太平”了四十年。 刘过借当时名作描绘渲染“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西湖,与樊哙“斗酒彘肩,风雨渡江”的浓墨大笔粗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显然是刘过朝夕向往的“北伐”的象征。 然而,南宋朝廷此时并无收复中原之意,而是“直把杭州作汴州”。 刘过终有“斗酒彘肩,风雨渡江”之雄心,也只能徒唤奈何。 但是,尽管如此,“斗酒彘肩”,不仅是古代酒席宴会上的最佳美食,而且已经成为了热血男儿一展豪情的壮丽诗句。

var cpro_id = "u6796259";

下一篇:王的女人 结局如何?(王的女人吕乐的结局)
上一篇:尼布楚条约中清朝打赢了为何还要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