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 立春的由来及各地的习俗

2023-02-08 16:34:4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立春后,天气有了明显的变化,白天变长了,也没有那么寒冷了,暖和起来了。 那么你知道今年哪天立春呢?立春有什么习俗呢,立春吃什么好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目录

1、立春节气的由来 2、立春节气的时间

3、立春的气候特点 4、立春节气各地的习俗

5、立春节气的文化 6、立春如何养生

7、立春吃什么 8、立春和太岁

9、“无头春”和“两头春”现象10、立春就是春天开始了吗

立春

立春其实就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更加是干支历里新的干支纪年以及寅月的起始,立春的时间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这时候太阳到达黄经315°。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春节气的由来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 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节气的时间

立春日位于公历每年2月3-5日之间。 而在夏历(农历)上,立春的日期并不固定,大概在每年正月初一前后;此因农历是一种阴阳历,日期以月相变化来定,不像节气那样与地球环绕太阳运动有关。

以公历2014年为例,立春在夏历(农历)正月初五6:03,该时太阳位于黄经315°。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今年的立春节气从2月4日开始,到2月18日结束。

对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 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立春的气候特点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 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 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以后,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这是主要的立春的气候特点,比起寒冷的冬季,舒服多啦,立春的气候特点决定了一些人们的活动规律,以及相应的变化。

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这也是立春的气候特点最主要的表现。 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

因此,有关立春的气候特点很多。 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

立春的气候特点是比较暖和了,但是也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我们的影响,有时候春天的天气变化还是很大的,寒流还是会光顾的,不要穿得太少。

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 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 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立春节气各地的习俗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 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 ”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 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 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人所着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一、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 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 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 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 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 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二、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 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三、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 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 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 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 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四、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 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 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 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立春啃吃几口萝卜的神奇传说

我国各地农村人总是把立春叫打春,而打春这天,乡人又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立春时刻,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几口萝卜,这习俗叫啃春。

要说这啃春习俗的来历,还有个神奇的传说。

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在狩猎的同时,开始搞点农业,那时候三皇五帝也都把种粮列为万行之本。 乡人呢,更是以种粮为天职。 所以,不论三皇五帝,还是乡人百姓,对一岁之首的春,更是心里十分重视。 那时候,人们到了立春这天,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仪式来庆祝。 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收拾利落田地场院,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 这种病很怪,人人心虚气短,失神落魄,没有一丁点精神,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 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 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敲门,没人应声。 门虚掩着,他寻思了一下,便说着:“屋里有人吗?”推门进屋。 屋里的炕上躺着五口人,个个脸色焦黄,昏沉沉像睡着一样,满屋尘土,看样子已是有些日子没人打扫了。 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他赶紧来到一个中年人跟前,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 道人也莫名其妙。 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

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 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 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 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 ”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 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 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 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 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 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

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 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一直到今天。

立春节气的文化

诗词曲

咏柳(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题望苑驿 (唐代)温庭筠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鸟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树名从此号相思。

分明十二楼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凉州词(唐代)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谚语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增产措施千万条,不误农时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立春如何养生

二月四日是立春。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 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 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 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这是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天休息。 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 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 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 ”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过了立春就意味着春天要到了,万物生发,一派生机勃勃。

立春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 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在立春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 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立春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 《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立春吃什么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气温开始慢慢回升,此时进行适当的食补,可以补足人体阳气,有助养生保健。 那么,立春吃什么养生呢?下面分享四款春季养生食谱,日常食材、制作简单,食疗养生让身体顺应天时。

葛根粥

制作原料:葛根15—30克,粳米100~200克。

制作方法:将葛根洗净去皮,切成块状,与粳米同煮成粥。

适宜人群: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及随之出现的头痛、发热、无汗、项强等。 还适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胃热引起之口渴、消者。

禁忌:表虚多汗者忌用,斑疹已透出者不宜用。

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葛的根,其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 《神农本草经》说其“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阳气,解诸毒”。 《名医别录》说其“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 其主要成分含有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黄酮及淀粉等。 葛根单味药制成中成药“葛根片”对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突发性耳聋有一定效果。 葛根生用能解肌退热、透疹,又可生津、清胃热,煨用可升阳止泻。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素中含有的黄酮成分可增加脑血管、冠状血管的血流量,并且对肠管有解痉作用。

枸杞粥

制作原料: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将粳米熬成粥,起锅前将洗净的枸杞子放入锅内,再煮几分钟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遗精、目视物昏花、头晕、阴血不足者。

禁忌:枸杞粥质润,脾虚泄泻者忌用。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 《本草纲目》说其“滋肾,润肺,明目”。 主要成分有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z、维生素c、甜菜碱、玉米黍黄素以及微量钙、磷、铁等。 枸杞子为平补之品,既补阳,又滋阴,能益肾养精。 平肝明目,凡肝肾不足之人,常食效果好。

牛奶粳米粥

制作原料:新鲜牛奶200毫升,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将粳米煮成粥,起锅前将牛奶倒入,再煮开1-2分钟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体质虚弱、气血虚损、病后赢弱及呃逆、口干、大便干者。

禁忌:有些人消化道内缺乏消化酶,食牛奶后易腹胀、腹泻,故此类人忌食之。

《寿亲养老新书》提到“牛奶最宜老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 令人身体健康、皮肤润泽、面目光悦、志不衰”。 本品无病也可常食,为老幼皆宜的滋补佳品。 中老年人常食可健康长寿,儿童常食可强健体格、增加智力、促进生长。 牛奶为完全蛋白质食品,也是一种全价营养食品,富含八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所含赖氨酸为少儿生长发育必需的物质。 而其胆固醇含量比肉、蛋类都低,每百克牛奶仅含13毫克。

泥鳅炖豆腐

制作原料:泥鳅500克,豆腐250克,盐、姜、蒜、黄酒、味精等调味品适量。

制作方法:将泥鳅剖洗干净,入锅内加水、姜等煮,同时置另一锅,倒入少许食油,待油烧热后,放入切碎的蒜末,炒出蒜香味后,放入切成小块的豆腐,稍煎一下,即放入泥鳅汤内,改用文火炖一小时,至泥鳅烂熟,最后调入少量淀粉,再煮开,加入味精、葱等调味品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气虚之纳呆、神疲乏力,湿热所致之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者,及产后阴亏少乳者,还可解酒毒和硫磺毒。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可暖中焦。 《本草纲目》说其“暖中益气”;人肾经可补益肾气、利小便;另外,泥鳅还可解酒。 《本草纲目》说其“醒酒,解酒毒”。 其成分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类、钙、磷、铁、尼克酸、灰分等。 豆腐为良好的清润益气之品,其味甘,性凉,归脾、胃经。 豆腐可清热解毒,可解酒毒,还可解硫磺毒。 豆腐还有滋阴润燥、益气和胃的功效,还可养血增乳,故适用于妇女产后乳汁少的补养和滋润。 泥鳅炖豆腐取二者清热利湿、补中益气、解毒之效,是营养价值很高的炖品。

立春和太岁

拜太岁

中国有迎太岁的习俗,把太岁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岁就能平安富足。 “拜太岁”是中国道教文化的一个内容,也是我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传统习俗。 早在元、明时代,拜太岁活动便被列入国家祀典。

道教文化丛书中称太岁为岁星,也指木星。 这一命名的得来,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干支纪年的方式是根据木星的公转时间而制定。 干支纪年是由岁星纪年发展而来,从相关天文知识可知,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它沿黄道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十二年。 干支纪年每个单位代指一年,每十二年为一个小循环,六十年为一个大循环,如此循环反复。 干支六十个记录符号都分别被冠以太岁之名,如甲子太岁、乙丑太岁、丙寅太岁、丁卯太岁等等。 中国道教以多神崇拜为主要特征,其所尊奉的对象为主管岁星的神灵,称太岁神。 相传这六十位太岁神都曾经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朝代托世人间,他们有的是守护疆土、有功于国的将军,有的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地方官员,每个人都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楷模和备受世人推崇的学习典范。

六十位太岁神轮流值年,因而人的一生随时随地都存在着两位太岁神,一位是本命太岁,也就是人的出生之年的太岁;另一位是值年太岁,也称流年太岁。 因为干支纪年有刑、冲、破、害等说法,故此太岁神之间也相应存在这种情况。 因而每个人的本命太岁每隔一定时间便会出现与值年太岁相刑、相冲、相破、相害等情况,这是需要避忌的。 所以民间有“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太岁头上不动土”、“太岁来值年,福祸也缠绵”等说法。

作为一种传统习俗,目前“拜太岁”这一活动在我国的北京、广州、台湾、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十分盛行。 那么什么时候是太岁当值之时呢?从古代传统的干支纪年规则上来讲,那就是立春之时就是新旧太岁进行交接之时。

此外,在道家的资料里,如果在立春这一天,大家开开心心的过,就象是过年一样,则象征着在未来的这一年内,将会有非常好的喜事出现;如果在这一天内,家中比较乱,口舌事非较多,则代表这一年内是非常不顺利的。 特别是从命理的角度来讲,某一属相在这一年内有什么病灾的话,那么,如果在立春这一天里的这个时辰,自己躲起来,不要见任何人和动物(注:不可见有生气的),只可看书或静,方可避过未来一年内的病灾、口舌事非。

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 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 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 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 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躲春”其实就是“躲太岁”,多数是当年犯太岁之人需要躲春。 比如2015年立春这一天上午11点59分,正式进入乙未羊年,以神话色彩来讲,就是2014马年太岁星君章词大将军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岁星君杨仙大将军正式上任的交替时间。 民俗认为,比如羊年生肖属羊、牛、鼠、狗等犯太岁之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为了躲开与羊年太岁正面的冲突,缓和与太岁星君的关系,于是年运更有利。

立春和生肖

在民国以前,立春是一个重大节日,叫立春节,而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皇帝年号被废除,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废除旧历,采用格里历(公历)。 1913年(民国二年),袁世凯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 自此,立春节日便被易名,不伦不类。 一直以来均有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并提出恢复原制,避免民众遗忘传统文化和搞混乱。

立春当天是干支历中一年的开端、寅月的开始。 我国的黄历和民俗学,均以“立春”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

中国玄学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所以长久以来“立春”在术数界中皆被视作新一年开始。 至于正月初一,只是12个农历月份中的第一天,虽然家家户户都大肆庆祝,但新一年的风水术数计算仍是以“立春”作分水岭。

中国传统的属相算命、推八字等,都是以立春作为一年起始的。

占卜立春

民间是以立春日和时辰为一年农事之始,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 如当日晴则代表未来的一年之内是大丰收之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是阴天或下雨,则代表未来的一年内不太顺利,农作物不会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间有“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的说法。 这本是来自于民间的一种俗语。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从立春日预测新一年农业收成的办法。 古籍中“占立春吉凶”的歌诀:“富贵在神天,十年紧相连,但看立春日,甲乙是丰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马勤,壬癸水逢天。 ”

意思是说,从立春日当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这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收成的好坏,就决定了这一年的吉凶。 具体来说: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话,这一年就是丰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话,就可能会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话,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话,也是丰收年,人马都不得清闲;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话,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灾。

将最近几年的立春时间浏览了一下,大家也不妨看看:

2014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甲午丙寅丙午,立春日天干为丙火;

2013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癸巳甲寅辛丑,立春日天干为辛金;

2012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壬辰壬寅乙未,立春日天干为乙木;

2011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辛卯庚寅庚寅,立春日天干为庚金;

2010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庚寅戊寅乙酉,立春日天干为乙木;

想起了1998年中国的“世纪洪水”,有资料显示有29个省市区受灾,受灾人口2、23亿元。 当年的立春日:1998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戊寅甲寅壬午,立春日天干为壬水。

至此,你有什么感觉

古人将经验教训归纳总结,对后人有指导作用,并继续在生活实践中发展、修正。

“无头春”和“两头春”现象

原因

农历大致采用十九年七闰的办法,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 平年全年353~355天,闰年全年383~385天。 如此便能很好地理解“无头春”(无春年)、“两头春”(双春年)现象:即二十四节气一年轮回约365天,当农历为平年时天数便少于节气轮回就会出现“无头春”;当农历为闰年时天数大于节气轮回就会出现“两头春”。 于是,有人以立春作为划分生肖的依据会得出在农历上遇到三个生肖的观点,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逻辑比较。 因为立春是作为干支历(干支纪年)划分生肖的依据,划分的是太阳回归年;干支历跟农历是不同的历法。 好比如为什么不说农历会有两头”公历的2月4日“呢?

近年立春情况

2005年(鸡年):无春,俗称寡妇年

2006年(狗年):双春,农历闰年,

2007年(猪年):单春

2008年(鼠年):无春,寡妇年

2009年(牛年):双春,农历闰年,

2010年(虎年):无春,寡妇年

2011年(兔年):单春

2012年(龙年):双春,农历闰年

2013年(蛇年):无春,寡妇年

2014年(马年):双春,农历闰年

2015年(羊年):单春 (2015年的立春时间是农历2014年腊月16,2016年的立春时间是农历2015年腊月二十六,所以说2015年是单春,并非原来说的无春寡妇年。 )

节气计算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 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

举例说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计算步骤[58×.0.2422+3.87]-[(58-1)/4]=17-14=3,则2月3日立春。

立春就是春天开始了吗

春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古今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从“立春”开始,理由是“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二月四日至五日,也正好处在春节前后的十天之内。 但单以"立春"为春天的开始,并不符合天气的实际情况。

二是传统的说法。 我国农历的春天,是指正月、二月、三月。 并把正月叫做“初春”“孟春”,二月叫做“仲春”,三月叫做“阳春”。 这种说法比较合乎实际。

第三种说法是现代气象学的规定:是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由热带到寒带,还是以平均气温为标准来确定进入春天的迟早较为科学。

正月初一和立春哪个才是一年之首

认为立春是年首的说词

立春是24节气之首,所以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阳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1913年(民国二年)7月,袁世凯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 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 故属相应当从立春开始计算。 ,确定属相也是以立春为准,而不是以正月初一为界。

认为正月初一是年首的说词

不过春节(立春)只能是春节(立春),只能说春天来了,不能代表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大年初一)才是新年的第一天。 中国古代‘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到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

结语:今年的2月4号正是进入立春,在春节前,立春后气候变暖了,人也变得精神多了,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保暖,不要那么快的脱掉棉衣,因为这个时候还是非常冷的,以防感冒。 对于立春后如果养生,相信大家看完本文也清楚了吧。

下一篇:秋天吃什么好 补肾养胃最离不开它
上一篇:平安夜是几月几日(平安夜是几月几日日圣诞节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