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加特林机枪多少钱(日本人购买第一挺机枪被坑惨)

2023-02-07 20:45:5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1

由好莱坞男神阿汤哥与日本硬派男星渡边谦联袂出演的古装动作片《最后的武士》是笔者最喜爱的电影之一,尽管这部影片描述的时代图景与真实历史颇有差距,但片中对日本武士文化和明治初年剧烈社会冲突做了艺术化的展示,尤其是传统武士与近代军队激烈对战的场面极具穿越感和视觉冲击力,令人过目难忘。

在影片高潮阶段,两大主角率领一队残骑向敌军阵营发起猪突冲锋,最后被政府军的终极利器加特林机枪轻松收割,上演了一幕悲壮又唯美的玉碎戏码。

熟悉日本历史的朋友都能轻松判断出《最后的武士》是以1877年的西南战争为背景,在片中出现加特林机枪并非编剧为了增加戏剧效果而杜撰添加的,因为在这场战争中确实使用了这种武器。

其实早在西南战争十年前的幕末时代,加特林机枪就已经登上了日本的战争舞台。

■ 影片《最后的武士》中政府军用加特林机枪扫射冲锋的骑马武士。

违背初心的新武器

1861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农机工程师理查德·加特林发明了一件奇特的武器,其灵感来自于小麦播种机,利用一个手摇转柄驱动6根枪管旋转,依次对准枪机完成装弹、闭锁、击发、抛壳的动作,从而实现连续射击,射速高达200发/分,使用弹鼓或弹匣供弹,后来经过改进射速可达900发/分,这就是在枪械史上有名的加特林机枪,也是第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机枪,是日后转管枪炮的鼻祖。

加特林于1862年为他的武器申请了专利,令人诧异的是,他发明这种武器的初衷居然是为了减少战争的伤亡,他在专利申请书的发明目的一栏中写道:“持有一门高射速的加特林机枪,一个人就有100人的战斗能力,由于不需要大军,所以就能减少死于战斗或战场疾病的人数。 ”

然而,这种奇葩的逻辑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与加特林的初心相背,速射武器的出现只会让战场上的伤亡成倍增加。

■ 展示于博物馆中的M1865型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机枪诞生之际正是南北战争爆发之时,加特林成立了公司向军方推销自己的新发明,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军方对加特林机枪缺乏兴趣。

尽管射速很高,但早期型机枪缺陷也很多,首先相当笨重,安装在两轮炮架上,需要马匹牵引机动;其次,可靠性不高,故障频发;最后,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造价昂贵,令军方难以接受。

最终,只有北军指挥官本杰明·巴特勒少将以1000美元的单价自费购买了12挺,并用于彼得斯堡战役中。 此外,戴维·迪克森海军上将购买了1挺试验性地安装在炮艇上,但没有留下实战记录。

据说在纽约发生反抗征兵的骚乱时,军方曾动用加特林机枪作为恐吓镇压的手段,宾夕法尼亚州国民警卫队也配备了该型机枪。

■ 1896 年,在华盛顿特区的海军陆战队军营拍摄的柯尔特 M1895 型加特林机枪(右)和M1883型加特林机枪。

直到内战结束后的1866年,美军才正式接受了经过改进的加特林机枪,用于印第安战争、美西战争以及美菲战争。

此外,加特林机枪还大量出口,阿根廷、秘鲁、英国、奥匈帝国及俄国都购买了加特林机枪,其中的俄国购入数量达400挺之多,主要用于镇压国内的叛乱和殖民地战争之中。

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在全球发动的历次殖民战争中,比如祖鲁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能看到加特林机枪的身影,对付还拿着长矛大刀的部族武装,加特林机枪的瓢泼弹雨可以发挥立竿见影的压制效果。

人傻钱多的长冈藩

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正处在幕末时代,自从1853年佩里“黑船来航”之后,闭关锁国的日本被迫打开国门,接触到西方的新事物。

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武士被西洋火器的威力所折服,摒弃刀剑而操习洋枪,当时从幕府到地方强藩纷纷引进西方军械,建立西式军队,因此幕末时代的日本成为西方军火商倾销枪炮的新兴市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刚刚问世的加特林机枪也流入日本,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买家是长冈藩。

■ 表现1853年“黑船来航”事件的画作,这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

长冈藩的封地在今日的新潟县,位于日本海沿岸,原本只是一个石高仅7万4千石的小藩,但在幕末时代进行了成功的藩政改革,其实际收入已达14万石,具备中等藩国的实力,而领导改革的就是家老河井继之助。

他是一位特立独行、富于远见的杰出人物,在主持藩政时致力于集中藩主权力,开辟财源,厚积资源,引入西洋学说和军器,提高藩兵的战斗力。 极具商业头脑的河井将江户地区低廉的大米贩运到缺粮的北海道牟取了丰厚的利润,依靠各种举措为长冈藩积累了多达10万两白银的储备金。

■ 长冈藩家老河进继之助,他推行的改革使得长冈藩能够购买加特林机枪这一新式武器。

1867年10月,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宣布“大政奉还”,但很多忠于幕府的藩国拒绝归顺由长州藩、萨摩藩支持的以天皇为代表的新政府,新旧势力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一场内战,这就是戊辰战争。

长冈藩属于亲幕府阵营,在开战在即的情况下,河井将本藩在江户的产业全部变卖,携带重金前往横滨向那里的洋商采购军火。 对于这样的大金主,各路军火商争先恐后地推销商品。

虽然日本开国已经十余年,但真正精通枪械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因此送到河井面前的很多都是二手老旧枪械,洋商们欺负日本人见识浅陋,借机清仓谋利。

■ 最早向日本出售加特林机枪的普鲁士商人亨利·施内尔(左)和爱德华·施内尔(右)。

当然,也有人拿出了压箱底的硬货以抢占商机,普鲁士军火商施内尔兄弟的货品清单上就有三挺当时在西方也属稀罕物件的加特林机枪,这种喷弹如雨的武器自然吸引了河井的眼球。

施内尔可不是啥厚道人,居然开出了6000两一挺的天价,幕末时代的币值折合成现代日元的话,1两白银约合12.18万日元,一挺加特林机枪的售价高达7.03亿日元,约合3880万人民币

相比之下,当年美军巴特勒少将的报价为1000美元一挺,约合750两白银(当时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0.75两白银),施内尔给河井开出的价格竟是巴特勒的8倍!

虽然价格奇高,但加特林机枪的威力还是让河井忍痛割肉,以12000两买下其中2挺,而剩下1挺被敌对阵营的萨摩藩买去。 2挺加特林机枪和其他大批军火一起由海路运回长冈藩。

■ 表现1868年北越战争的浮世绘,这场战争发生于长冈藩与新政府军之间。

1868年6月,新政府军兵犯长冈藩,北越战争爆发。

起初,早已普遍装备洋枪的新政府军对于长冈藩兵十分轻视,不知对手也已购置大批西洋军火,更有加特林机枪这样的大杀器,加上河井用兵得当,长冈藩居然与占有优势的新政府军打得难解难分,其主城长冈城竟两度易手。

据说在战场上,河井亲自操纵加特林机枪扫射敌阵,令对手溃不成军,败退而去。 然而,整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并不会被一两件新武器所改变,长冈藩最终落败,河井也战死疆场,至于那两挺加特林机枪是落入政府军之手,还是被破坏遗弃,未见记载。

■ 这幅画作表现了北越战争中长冈藩兵使用加特林机枪射击新政府军的场面。

被萨摩藩买下的那挺加特林机枪后来被装在日本海军的甲铁舰上,参加了讨伐旧幕府军的箱馆战争,据说在宫古湾海战中曾被用来扫射企图登舰夺船的旧幕府军。 不过,根据《萨藩海军史》记载,甲铁舰的乘员山县小太郎称两军战斗时并没有使用加特林机枪,只是在步枪射击。

■ 《最后的武士》展现了西南战争中日本政府军使用加特林机枪的情况。

在戊辰战争之后,1874年4月,北海道开拓使从美国购入2挺加特林机枪。 同年8月,美国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向明治天皇赠予了1挺加特林机枪。

之后,日本陆军在侵略台湾以及西南战争中都有在实战中使用加特林机枪的记录。 此后,加特林机枪在日军中只有零星的使用记载,比如台湾总督府就常备加特林机枪以镇压反日暴动,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曾缴获清军和俄军的加特林机枪等。

衰而复兴的加特林

19世纪下半叶,加特林机枪曾流行一时。

加特林在1870年将机枪专利转让给美国枪械巨头柯尔特公司,后者对加特林机枪进行了诸多改进,还推出了以电力驱动的新型号,射击速度可达3000发/分,并于1893年申请了专利。

然而,当时电动机技术并不完善,电动版加特林机枪更为沉重复杂,可靠性问题更加严重,成为一种难以操纵的武器,并未得到普及。

1883年,美国人海勒姆·马克沁发明了利用火药燃气完成自动循环的新型机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克沁机枪。 结构轻便、性能可靠的马克沁机枪远比加特林机枪更为实用,逐渐取而代之,比如美国陆军就在1911年撤装了装备了40多年的加特林机枪,替换勃朗宁水冷机枪,到20世纪初叶加特林机枪已经基本从战场上消失了。

■美军 M61型“火神”20毫米六管机炮是加特林机枪在现代武器中最著名的继承者。

二战后,技术进步以及军用飞机对机载高射速武器的需求,促成了加特林机枪的复兴,产生了新一代转管速射武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军M61型“火神”20毫米6管机炮,作为美军战斗机和直升机上常见的机载武器自1959年以来服役至今。

M61型“火神”机炮采用电机驱动,最高射速可达7200发/分,在实战中多控制在2000发/分或4000发/分,可以瞬间喷射大量弹药,而且初速高达1050米/秒,在600米以内的格斗距离内,一旦锁定目标,留给对手的反应时间不足1秒,可以说一击必杀。

此外,由M61型还衍生出其他型号的速射武器,比如广泛装备现代海军舰艇的“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当然,这些加特林机枪的现代后辈的运用目的早已背离了最初发明者的初衷。

■ 美国海军舰艇上普遍装备的“密集阵”近防系统同样装备了一门20毫米“火神”炮。

下一篇:出借银行卡需要承担什么责任(贷款没还银行卡会被冻结吗)
上一篇:日上免税店倩碧黄油多少钱(法国出差人肉背回的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