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交多少钱(相互宝下月关闭)

2023-02-07 16:01:0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3


图文|蜉蝣财经社

编辑|蜉蝣财经社

2021年12月28日晚上。

相互宝对外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告全篇围绕以下两个核心点,1.相互宝平台将于2022年1月28日终止服务;2、建议用户选择其他保险产品。

而发出的两个小时内,所有互联网平台疯狂刷屏,无数用户激烈讨论,相互宝上线至今,用户规模突破了一亿,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群体,一则公告就草草收场,那谁还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美团互助、轻松互助、水滴互助等近十家互助平台关停后,这个背靠阿里大金主,互助平台中规模最大,也是用户数量最大的相互宝也是倒下了。

突然关停,无法接受

大部分用户对相互宝这一行为都表示:无法接受。

但相互宝如今确确实实是正式宣布将会在1月28日正式停止运营,这也让一直以来不少人对相互宝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一.本来可以拥有的保障权利突然消失,不少人认为加入相互宝时弹出的协议就相当于和相互宝签订了保险合同。 但谁能想到,相互宝具有单方面终止合同的权利。

二.相互宝再加入时,曾有条款注明,即使用户人数不足330W,加入保障计划的用户也可以保障一年时间,但如今变成了三个月的商业保险。

三.平台突然宣布关停,甚至提前没有一点风险提示 ,而之前分摊的钱也都捐给了患者,对于缴纳了费用却没有享受到保障的人来说,这和做慈善没什么区别

一亿用户何去何从

不少朋友对相互宝给出的说法并不满意,作为蚂蚁集团力推的互助保障平台,很多人都是奔着蚂蚁集团的名气参加了相互保,然而到现在,分摊了这么久,却一夜之间宣布关闭,那之前一直在分摊,却没有享受过帮助的用户怎么办?如果这些人后边需要申请互助的话?相互宝还会不会保?

而蚂蚁集团给出的解决方案——将原本投保的客户转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提供三个月的保障服务。

停运相互宝,对于蚂蚁集团来说,不仅甩掉了相互宝天天被保险公司去保监会告状的麻烦,还能顺势推销一波代理的保险产品。 虽然蚂蚁集团放弃了这一打入保险市场的前头军,但是在当下监管日趋严格的时代,放弃相互宝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如此一来就苦了很多将相互宝做为唯一保障手段的用户,如此一来,还去哪里找价格这么低的重疾险呢?

相互宝作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没有错根据市场环境作出调整也没有错,哪怕破产关闭同样没人能干预。 但有些事情,需要讲清楚

相互宝作为一家用户规模如此之大的互助平台,它到底算是保险还是社会互助?背靠着庞大的蚂蚁集团,相互宝又没有亏钱,为什么要这样草草收场呢?看看我下边的内容,这些或许您会有答案。

为什么相互宝要关闭?

百度、美团、轻松等竞争对手关停后,相互宝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互助计划,再加上背后财大气粗的蚂蚁集团支持,按理说应该是独占市场,傲视群雄才对啊,何以沦落至关闭的地步?

如果对网络互助行业和相互宝有了解的朋友,稍加分析,应该早就看到了相互宝的风险。

网络互助行业内部存在风险

尽管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不少互助平台已经被相当一部分人认可。 但是受限于网络这个媒介,很多时候监管并不能及时反映来出手解决问题。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小平台存在资金去向不明,整体风险过大,资金管理混乱等问题。

2020年9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对相互保,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进行了风险提醒。

而在今年4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副主席也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是慈善就归于慈善,如果打着互助旗号从事金融、保险业,就偏离互助的本质。

可见,相互保不是我们认知的保险,属于互助计划。

而互助计划这一行业当前的现状是:缺乏明确监管,规则自定,存在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像是有些小平台,募集到很多人的资金,但对于资金去向却总是模模糊糊,甚至有的平台拿着互助资金去投资资本市场!

虽然相互宝背后是财大气粗的蚂蚁集团自身并不差钱,但是从金融市场稳定性出发,互助行业本就是监管盲区。 某种程度来说,相互宝虽然战胜了所有同行,但最终也败给了同行的不良行为。

从价格走势来看,相互保存在客户流失风险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打开百度,搜索相互宝,得到的词条都是相互宝如何退出

而劝退用户最大的原因竟然是价格

很多朋友或许都不同意我这个观点,跟动辄百元的商业保险相比,相互宝的价格并不高啊?

但是问题出在了不断上涨的价格和计费模式

首先参加过相互宝的朋友们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相互宝的涨价幅度太大了!

我是19年10月参加的相互宝计划,当时的平摊费用是3.06元,而到了2021年12月,一期的费用就到了7.02元。 涨幅超过了100%

在当初加入相互宝时,很多人瞅准的就是相互宝的价格优势,想着反正一期也就一瓶饮料钱,可是随着金额越来高,虽然还在接受范围内,但是慢慢时间长了,人们就会感觉一期比一期贵,不少客户开始离开,而随着客户的离开,分摊金额只会越来越高。

从计费模式上来看,相互宝也存在问题

相互宝的计费模式是每期先行垫付申请人的保障金,然后将金额汇总,平分到每个本期投保人身上计算金额。 这种模式虽然规避了平台私设“资金池”的风险,但却也让产品充满了不确定性。

像是传统保险,虽然价格比相互宝略贵一些,但是它是每年计费一次,交完之后过一段时间大家就没什么感觉了,对扣款的是失去感并不强烈

而由于相互宝每月两期的分散模式,每个月会产生两次不同的分摊,也就需要用户缴费两次,而这每次都会让用户产生一种强烈的“剥夺感”。

消费者心理上来看,作为“保险分期零售”的相互保存在用户流失的风险。

从用户结构上来看,相互保“虽好心却无以为继”

相较于传统“富人才买保险”相互宝主打的是下沉市场。 相较于很多人责备蚂蚁集团的花呗”服务让中国人养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我觉得至少相互宝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好习惯。

不过出于文章内容,这里就不赘述保险的作用了,展开来讲又像是推荐保险的了。

至少相互宝的出现,带给了中国很多中等收入人群“舍得买的保险”。 过去很多人都认为买保险每年太贵了,是种浪费。 虽然相互宝不是保险,却让很多低收入,甚至是无收入的学生都体验到了“保险”。 相互宝开展的是线上互助计划,但由于命名的缘故,却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国人的保险意识。

但由于相互宝的用户极为下沉,这就造成了后期教育和运营的难度很大。 2019年,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就对4.2万名相互宝成员进行了调查统计。

数据显示:67%的受访者年收入低于10万元,54%的受访者只能勉强承担10万元以内的医药费,10%的受访者除了相互宝外没有其他任何保障。 这部分人群当然有权利享受保险,但如果只有相互宝一家在做这个市场,就会导致出现分摊金额越来越大的现象

早有预料

其实相互宝停运,在网上早有言论,早在今年5月,腾讯新闻就曾发表过相关报道来猜测相互宝的动向。

而相互宝在这时也是想努力引入和持牌正规保险机构来合作,从而规避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的。 不过这个“证”终究还是没拿下来。

就目前情况来看,相互宝到了结束的时候了。

虽潦草收场,但也不算一地鸡毛。

今天开始相互宝就不会再扣大家的分摊费用了,而从现在到1月28日前所有的理赔金额,都将由相互宝承担。

相互宝虽然来得轰轰烈烈,铺天盖地的打广告做宣传,但是至少走得不算一片狼藉。

虽然没了互助,但蚂蚁集团还是拿出了保险来代替相互宝。

健康福.重疾一号

目前来看这一险种一年的保费大概在150元左右。

作为相互宝的过渡方案,如果已经加入相互宝大病互助计划且在保障中,已经过了90天的等待期,也就是3个月之前加入的人。 可以无等待期、无健康告知投保,相当于相互宝断保的人可以用这个保险来应应急,不至于直接暴露在风险下。 加入还未满90天,也可以无健康告知投保,等待期连续计算。 如加入相互宝已经过了60天等待期,投保该产品就只有30天等待期。

如果您看到这里,想要打开了解,我多讲一句!这个保险只有一年期,换句话说,就是一年一年单卖,买了今年,不一定保证明年买得上。 希望有保险需求的朋友可以多做考虑,

虽然相互宝如今在不少谩骂中离场了。 如果我们以互助平台的角度来看,相互宝做得够多了,据相互宝官方统计,从现在到下个月28号期间的理赔费用,加上相互宝所有用户三个月的商业保险,相互宝就需要支出约30亿的费用,能做到有始有终,并不容易。

或许互助模式能起一定作用,但它可能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

在这几年时间,老百姓对医疗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了,而国家也精准把握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拿出了很多政策来为老百姓提供实惠便利的医疗保障条件:首先是社保政策的调整,让这一全世界参保人数最多的保险变得更加人性化,让老百姓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国家强盛的幸福感,其次不少地区最近也在积极推进“惠民保”的普及,通过地方政府的信用和权威,牵头一些有实力的保险公司,来为老百姓提供可靠的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产品。

而这一产品的出现,直接给相互宝敲响了丧钟。 地方政府合作推出的商业补充保险,信用更高,门槛更低。 将网络互助平台推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

而前段时间医保局恰到其时的“灵魂砍价”也让不少老百姓在高兴的同时看到了政府想要改善居民医疗条件的决心。

对于互助模式,国家确实给了机会。 在过去的几年里,互助模式也确实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像是水滴筹,像是互助宝,都对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起到了不少作用,但如今来看,他们好像并不能成为最适合我们社会发展需求的模式。

但从互助行业的起兴到现在退场,这个行业的兴衰并不能被定义为我们改革的弯路,它更像是在社会层面对医疗体系和医疗需求问题解决的一次探索。

在下个月28号,互助宝停运之后,我国的网络互助平台就要消失在改革路上了,而对我国的改革历史,一定忘不了它们为医疗体系建设所做的尝试。

结语:

其实不管是互助平台还是商业保险,都算是一张对赌的纸质合约,条款上写了事情发生就赔付,没写入条款的怎么都不会赔付。

前些年很多人对保险印象都并不好,主要原因是保险市场监管不足,部分保险代理人为了业绩刻意夸大甚至捏造保险的保障范围,很多客户迷迷糊糊的以为自己买到了“万能险”,而在出现意外需要钱时,保险公司拒绝赔付。

而这些例子又被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保险的名声就臭了。

而其实保险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全能,它最多也只是在我们遭遇意外时,能够在经济程度上尽可能的帮我们分摊经济损失,而对于我们经历的痛苦和遗憾保险并没有任何能力

说白了这个保那个保,都不如各位好好保重身体。 再贵的保险都不如大家多多锻炼,每天开心,保持健康

希望大家永远都用不上。

下一篇:重庆低保每月多少钱(每人每月580元)
上一篇:王杰2001年后嗓子变了谁下的毒(王杰2001年后嗓子变了谁下的毒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