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为什么打不过日本(抗日战争为什么打不过日本人)

2023-02-07 15:41:1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8

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小小的日本竟能在中国的地头上横行霸道那么多年,如果中国人全都联合起来,用口水都能把他给淹死了。

可是,也只有真正懂得战争的人才明白:战争是物质的衡量,是交战双方国家综合实力的对决,是国力和军力的直接比拼。 同时,战争也是精神的较量,是交战双方作战决心、作战意志、作战毅力与战争智慧的抗衡。

所以,至少在1937年的时候,整个国际社会,乃至国民政府的高层们,都对中日战争是抱有极其悲观的态度的,因为这些“精英”们更加了解现实,也更能客观认识现实,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才会普遍认为,中国在于日本的全面战争中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 甚至就连蒋介石都曾悲观的认为:日本占领全中国不超过三个月。

实际上,就整个抗日战争来说,也确实如此,至少我们还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是中国人民独立地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如果对于我所说的这段话,你感到不以为然,那么等你看完下面的这四组数据,也就全明白了。

在战争形态进入热兵器时代以后,每一场战争实际打得都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而此时,当列强国家们已经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改革之后,中国依旧如一头喘着粗气的老黄牛一般,在一块块黄土坡上汗流浃背。

以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点来对比:

日本的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以上,是世界资本主义阵营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而此时中国的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其中还要把国外在中国开办的工厂计算在内,所以此时的中国依旧是一个妥妥的农业国。

下面,我们就对1937年中日两国的经济指标再做一个更为直观的比较:

工业总产值:日本是60亿美元,中国是13.6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4.5倍;

钢铁产量:日本是580万吨,中国是4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45倍;

煤炭产量:日本是5070万吨,中国是2800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8倍;

铜产量:日本是87000吨,中国是700吨,日本是中国的124倍;

石油产量:日本是169万吨,中国是1.3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30倍。

这就是当时中日之间在工业上的差距。

虽说中国的面积是日本的几十倍,有着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工业和矿藏最发达的东三省此时已经成为了日本的满洲国。 另外,日本通过对中国,以及朝鲜等国的掠夺,早已完成了工业产值的原始积累。 而在这种情形之下,原本工业化水平更高的日本就更高了,而工业化水平本就很低的中国则是更低了。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还依靠强大的工业能力猛烈地扩张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同样在1937年,日本军事工业投资高达22亿多日元,占当年日本工业投资总额的60%以上,且已经具备年产各种作战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的军事工业水平。

而中国的军事工业水平还停留在晚清洋务运动时的那种水平,基本不具备生产大型火炮、坦克、汽车等大型武器装备的能力。

一个是强盛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一个是半殖民半封建的农业弱国,这一场战争怎么打?它的胜算可想而知!

根据日本陆军史记载,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的时候,日本的总兵员包括朝鲜军、关东军、台湾军和中国驻屯军共448万多人;而中国军队的编制数量是49个军,总兵力共170余万人

另外,日本是第一个实行现代征兵制度的亚洲国家,日本的法律规定,全国凡年满17岁至4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

1937年7月,日本除了现役的38万官兵外,尚有预备役兵73.8万人,后备役部队87.9万人,第一补充兵157. 9万人,第二补充兵90.5万人。 当时日本总人口约为1.05亿,而在这样的兵役制度下,就意味着日本陆军在战争需要时,可动员的兵力能够达到1000万人

而对于当时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虽说国民政府在1933年就颁布了《兵役法》,但却始终没能得到实施,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募兵制根深蒂固。

这种募兵制在中国自唐五代一直延续至清代,即使在清末袁世凯组建路军新军时,兵员依旧来源于募兵制。 另外,与征兵制度不同的是,募兵为招募与应募,应募者的多少好坏是招募者无法掌控的。

1936年3月,国民政府开始强制实施《兵役法》,依照国家法令,所有适龄青年均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是在实施的时候,仍然变成了招募和应募。

因此,当时的中国军队是没有预备役的,而后备兵员仅1936年底才训练出来了50万壮丁,所以在日后漫长的对日战争中,中国的兵力动员始终都是在难以为继的窘境之中。

在读到此处的时候,还会觉得“我们人多力量大吗”?

抗战初期,日本陆军一个师团的兵力相当于中国陆军的一个师,但是武器装备编配却有很大差别:

各类枪支:日军是9476支,我军是3831支;

掷弹筒:日军是576具,我军是243具;

轻机枪:日军是541挺,我军是274挺;

重机枪:日军是104挺,我军是54挺;

野山炮:日军是64门,我军是12门;

步兵炮:日军是44门,我军是30门。

以上仅仅为常规武器,基本都在我军的2倍以上,还不包括日军师团拥有的上千辆特种战车和数十辆坦克,同时还有大量的特种兵和空海军的支持,这些都是我军所不具备的。

中日之间当时的海军对比:

日本当时的海军仅次于英美,实力位居世界第三,各类战舰总共有285艘,总排水量达115万3千吨,除此之外,还有2艘主力舰、2艘航空母舰、4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3艘水上机母舰、4艘水雷舰等;

中国海军共有各种舰艇120余艘,且都是小型舰艇,总排水量仅为11万吨。 即便如此,实际可投入作战的舰艇仅有60余艘,总排水量约6万吨,还不足日本的二十分之一。

中日之间的空军对比:

日本共拥有54个飞行中队,其中战斗机中队22个,轻型轰炸机中队6个,重轰炸机中队8个,侦察机中队15个,总计有各类作战飞机约960架,此外还有运输机、训练机,以及研究机等数百架;

中国名义上拥有各类飞机600多架,但能够参战的飞机仅有305架,而且这些飞机都是分别购自美、德、英、法等不同国家,机种的复杂造成了维修的难度,同时也削弱了战斗力。

日本: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依托现代资本主义和天皇一统的混合政治体制,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现代军事指挥系统。 大本营的军职指挥统一而高效,对陆海空军拥有绝对的权威。 日本内阁里,陆相和海相的设置,近似于美国的三军参谋长联席制,指挥权的高度集中使之对中国军队的调度和作战的指导迅速便捷。

同时,日本军队已经完全摒弃了幕府时代割据和弊病,成为一支宣誓效忠天皇并以“武士道”为精神支柱的强大的武装力量。 日军官兵对内绝对服从,对外凶狠顽强,对自身的舍生殉道等基本素质,使“其能征惯战之精神为世界各国军队首屈一指”,可以说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军力最为强悍的一支武装集团。

中国:

中国军队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组织领导和军事指挥并不统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辖部队约70个师,习惯上被称为“中央军”,其中约40个师来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黄埔军校学生组建的国民革命军,后来一直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装备相对较好,官兵素质较高。 而其余的30个师,均来自北伐时期跟随蒋介石或者被蒋介石收编的旁系部队,虽然仍被称作“中央军”,但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官兵素质都比较差。

另外,中国的地方军阀部队,在近代以来一直是畸形的存在,这些部队基本上是地方军阀的私属军队,不论是征召制度,还是管理制度,各自都有各自的特殊情况,而且内部腐化极重,军纪松弛,大部分参军的目的都是为了吃军饷、捞钱财,一旦要打仗,从上到下基本上都是能躲就躲、能逃就逃。

此时,尽管地方军阀部队都表示愿意抗日,但是这样的军队在整体协同和统一指挥上常常是杂乱无章,更不要说是拧成一股绳了。

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上,日本奉行的是“武士道”精神,中国传承的是“儒释道”文化,两种文化一个讲的是和平,一个讲的是杀戮,一个讲的是退却,一个讲的是进攻,所以当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开始相互碰撞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原本秉持的那些传统文化在遇到军国主义的杀戮侵略文化时变得毫无招架之力,瞬间一地鸡毛。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儒家讲的是礼义廉耻,释家讲的是众生平等,道家讲的是上善若水,可是当我们以这样的文化理论去理解日本,或者说以这样的理论与日本人辩理的时候,猛然之间才明白什么叫“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大家现在该明白抗战初期我军为什么总是干不过小日本了吧?不知您是否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下一篇:微针一次多少钱(半年充值12万)
上一篇:肌酸可以减肥吗(肌酸可以减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