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首阳山典故)

2023-02-06 22:29:1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9

2022年05月07日 04:20:03 生活 62 投稿:用户投稿

解读历史文化,探索历史悬疑。 大家好,我是无白书生,今天将要讨论的话题是,商代末期的伯夷和叔齐究竟饿死在哪座首阳山?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把伯夷和叔齐这两个历史人物交代清楚。

伯夷和叔齐是亲哥俩,是商代末期一个小诸侯国孤竹国第八代国君亚微的长子和三子,中间的老二叫亚凭。 亚微临死的时候立遗命让三子叔齐继位,叔齐以长幼有序让位于伯夷,伯夷则认为应当尊父命,让来让去结果两个人都不做了。 老大和老三一商量,咱跑了吧,于是他们就一起离开了孤竹国。 无奈之下,老二亚凭做了国君。

往哪里跑呢?伯夷和叔齐听说当时的西伯侯姬昌仁德,那里的百姓都老有所养,便来投奔。 可是来到时姬昌却死了,现在是他的儿子姬发继位。 这时姬发正准备去攻打纣王,还做了一个文王的牌位,用兵车拉着,供奉在军中,宣称自己是奉了先王的命令前去讨伐,并不是自己擅作主张。

伯夷和叔齐见状,便拦在姬发的马前,用手拉住马缰,诤劝说:"你的父亲死了不下葬就发动战争,这能叫孝顺吗?作为臣子去征讨君主,这能说是仁义吗?"姬发的随从要杀掉他们,却被姜子牙制止,认为这兄弟俩是有节义的人,把他们搀扶起来并放他们离去。

武王姬发灭了商纣建立了周朝,天下诸侯都来归顺,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便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薇(一种野菜)充饥度日。 这期间他们还作了一首名为《采薇》的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逋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兄弟俩就这样唱着饿死在首阳山。

这就《史记·伯夷列传》所记载的大概情形,在《周本纪》里却没有看到关于此事的只言片语。 司马迁为他们单独列传,可见他对这件事情是抱着赞赏和褒扬态度的。 不过我却有一些疑问不得不说。

疑问之一,伯夷和叔齐是在什么地方拦住姬发的。

《伯夷列传》里说,当时伯夷和叔齐是听说"西伯昌善养老"而"盍往去焉",也就是说他们从孤竹国逃出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去投靠西伯昌,这时周的都城已从西歧迁到了丰京(古址在西安市西南)。 "及至,西伯卒。 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及至"我们应该理解为"等到了那里的时候",也就是说,伯夷和叔齐是刚到丰京时文王就死了,而又恰逢武王拉着父亲的牌位将要东伐,这才有了后面伯夷冒死拦住武王并说了那番劝谏的话。

但是,在《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中,武王是在登位的第九年,在毕地(今陕西咸阳、西安附近,文王死后葬于此)祭祀文王之后前往东方盟津(即孟津)检阅军队,并制做了文王的牌位供奉于军中。 九年时间,武王不可能不安葬文王,这似乎与"及至,西伯卒"对应不起来,再说,假如伯夷兄弟是在毕地遇到武王的话,那一番"父死不葬"的言论又是从何说起呢?

疑问之二,伯夷和叔齐隐居的首阳山在哪里?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乃是因为在中国有多处首阳山。 这些名字都叫"首阳山"的山,分别座落在今天的河北卢龙县、山西和顺县、山西永济市、甘肃渭源县、河南偃师市、陕西周至县和户县交界处等。 不但山名一样,这些山所在的地方政府几乎都认为他们那里就是伯夷和叔齐隐居的首阳山而且还都能拿出这样那样的证据。

这其中较为有名的当属河南偃师市和陕西周至县与户县交界处的首阳山,这两座首阳山都有可能是伯夷和叔齐的隐居之地。 这种话不是说了也等于白说吗?还是无法在二者中选择其一。 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佐证,目前还真的没有伯夷和叔齐究竟隐居在哪座首阳山的确切结果,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情形作一下分析和判断。

如果伯夷和叔齐是在周朝的根据地西歧遇到武王的话,姜子牙放走他们之后,这兄弟二人会去哪里呢?首先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孤竹国,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按照"舍远求近"的法则,他们则极有可能去了陕西本地的首阳山。 因为丰京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一带,这里距离周至县和户县交界处的首阳山并不远,按照正常的思维,这里是首选。

如果他们选择去河南偃师的首阳山的话,从当时的情况看似乎不太可能,一是由于离河南偃师路途遥远,二是他们自身的窘迫条件也不允许。 除非如前文所说,他们遇到武王的地方不是在西歧而是在孟津今(河南孟津县),因为武王东伐纣王时曾在这里会师诸侯,而且孟津离偃师很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则有可能隐居于偃师的首阳山。

说到这里还是无法确定伯夷和叔齐所隐居的首阳山究竟是哪一座,我们不妨把这两种情况综合在一起,作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 推测出来的结果则有可能是这样的:

伯夷和叔齐从孤竹国出逃投靠西伯昌,结果西伯昌死了,兄弟俩我又不愿意投武王,所以一直在外面流荡了九年,这时突然听说武王挥师东伐纣王,并在孟津与诸侯会师,于是赶到那里,想阻止武王伐纣,差一点被杀,见商王朝大势已去,无奈之下,便隐居于首阳山,最后因耻于吃周朝的粮食而"及饿且死"。

但是我们对于历史可以存疑,是不可以妄加推测的。 至于他在武王马前说的那一番话,很大程度上是后人附会,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彰显兄弟二人的"节义"罢了。 特别是说武王"父死不葬"之言,无论放在他们与武王相遇的哪一种情况之下,都无从说起。 所以,那番话的真假还有待于考证。

疑问之三,伯夷和叔齐所采的"薇"是什么?

“薇”在古时通常指的是"野豌豆",是一种一年生或两年生的草本植物,刚长出的叶茎和果实可使用。 在中国多分布于西南、西北,其他地方也较为常见。 再结合《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诗中多处有"猃狁"或"玁狁"一词出现,"猃狁"是我国古代族名,又叫犬戎,商周时期活跃于陕、甘一带经常侵扰边境。 而诗中所写戍边将士所采之"薇"也是野豌豆,从这一点上看,"薇"在陕甘一带生长分布是极广的,因此,伯夷和叔齐隐居并采薇而食之地是陕西首阳山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伯夷和叔齐之所以选择隐居起来,是因为"耻之,又不食周粟"(《史记·伯夷列传》)。 "耻之"说的是他们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非常可耻的事情,也表示出对武王的不屑。 "又不食周粟",这句话就不能简单的用"不吃周朝的粮食"来理解了,那个"又"字看上去是带着故事的。

因为"耻之"就要不吃周朝的粮食吗?这种做法未免太极端,我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他们不愿意在周朝做官,因为"粟"在古代可以表示官员的俸禄,有时也可以代表帝王的赏赐。 《韩诗外传》记载,曾子在莒国做官,他的俸禄是粟四百八十斗。

天下归周之后,武王肯定要大批招揽天下贤士来帮助他治理国家,肯定也邀请或恳求过伯夷和叔齐留在周朝做官,而且不止一次,被这哥俩回绝了。 这种回绝或许是因为他们的高尚和节义,也未免掺杂着自私。 想想看,孤竹国虽小,可也和西歧国一样当时都是商王朝的诸侯国,这二位从地位上应该是和武王平起平坐的,可如今却沦为人臣,实在是没有面子也不甘心啊!还是隐居起来吧,这样既显示了自己的清高,又保住了面子。

这样说未免有些小人之心,但是谁能保证他们当时没有这样想过?

在他们隐居之后,想必武王也曾给他们送过粮食,可是他们宁愿采薇而食也不吃,这才是普通意义上的"不食周粟"。 而"野豌豆"这种植物每年秋冬以后就采不到了,饥饿困顿之中,还作了一首《采薇》歌,二人哼唱着这首歌,声音越来越微弱,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和叔齐的其他事迹,史书中没发现太多的记载,可以肯定地说,伯夷和叔齐就是因为在首阳山采薇最后饿死这件事才被后人所熟知,也受到了很多学家的赞赏并给高度评价。 其实不管他们隐居在哪座首阳山,这兄弟俩的做法并不可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若是认真起来,你可以不吃周朝的粮食,但你可不可以也不站在周朝的土地上呢?

最后,借用孔子对伯夷的称赞,作一上联,朋友们若有兴趣可以试对。 上联是:

求仁得仁又何怨

下一篇:导演李玉(导演李玉结婚了吗)
上一篇:《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200字(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