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怎样形成的呢?(雪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呢)

2023-02-06 19:25:1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5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 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 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 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 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 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 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 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 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 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 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 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 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 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 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 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 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空气里有凝结核

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 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 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 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下一篇:微信支付如何设置声音提示?(微信如何设置支付首选)
上一篇:郑州有卖福源花生酱手工蛋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