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023-02-06 17:12:0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意思是:

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

详解如下:

一、原文

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 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 ,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二、译文

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 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 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

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 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

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

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 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 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

三、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 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

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 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

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 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

二、作品赏析

尽管《旧唐书》存在着缺陷,但其同时也具有了不可抹杀的价值。 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 比如对唐顺宗朝王叔文集团当政时期的政治改革措施记载比较具体。

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宠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况。 昭宗、哀帝本纪则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

因为《旧唐书》记事详细明确,所以司马光着《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

三、作者简介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 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 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 其是二十四史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太宗论“三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旧唐书

关于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一篇:竹子是树还是草(竹子是树还是草下联)
上一篇:骚年是指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