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2023-02-06 17:11:2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5

01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赛龙舟、食粽子、沐兰汤、挂艾草和菖蒲、拴五色丝线、画额、佩香囊、避五毒、饮菖蒲酒、饮雄黄酒等。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或者到结束里买粽子吃,除此之外,各个地区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盛大的龙舟竞赛,以供人们参加和参观。 夏日的蛇虫众多,人们还会在身上佩戴艾草,防虫避蚊。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如下: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 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3、沐兰汤

端午洗澡被称为兰汤沐浴。 又叫沐兰汤。 端午沐浴就是用艾叶、菖蒲、佩兰等草药煮成汤,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时候(最好是中午)洗澡。 兰汤沐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其实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今天医家常用之中草药佩兰。 在端午之时,以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痒,治疗和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挂艾草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5、拴五色丝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画额

画额,汉族习俗,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云可驱避毒虫。 中国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开始,五毒蛇虫开始活跃。 为此,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 端午画额习俗以除瘟、驱邪、求吉祥而出现。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7、佩香囊

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8、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 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9、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明朝的一首诗歌,出自《荆楚岁时记》。 《饮菖蒲酒》诗为:“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10、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 流传中国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传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传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下一篇:秦时明月之始皇之死(秦时明月之始皇之死小说)
上一篇:蓝加红是什么颜色(红色加蓝色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