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崖岩画 将军崖岩画的主题

2023-02-06 16:19:2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2

2022年05月22日 00:38:05 综合 22 投稿:陌颜幽梦薄凉

●三星堆青铜神鸡文命考

鸡,古称为“雉”,自诩太阳神的少昊王在海州组建“鸟百国”大联盟时,特意把五个崇拜鸡的东夷部族封为五工之正,掌管度量之事(详见“少昊之国”词条所注)。 因此,在“东方天书”将军崖岩画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古人凿刻表现五禽的鸟眼、鸡眼及表证羊、马、牛、狗等六畜动物的兽眼。

著名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里就出土的一件青铜神鸡,该铜鸡采用范铸法铸造成,体长11.7厘米,座高3厘米,通高14.2厘米,体态雄健,尾羽丰满,胸前饰火纹,引颈昂首立于“门”字形残方座上(见图16;《三星堆青铜神鸡》)。

鸡又名“啼明”,有“鸡晨鸣”的生理特性。 古人对鸡的评价很高,认为鸡为“五德之禽”:鸡头有冠,是文德;足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呼同类,是仁德;守夜报晓,是信德。 很长一段时间东方古人把鸡比作“凤凰、鸾鸟”加以崇拜。

《山海经·南山经》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 ”《说文》说:“鸾凤,,亦神灵之精也。 赤色五彩,鸡形。 ”《正历》说得更直白:“黄帝之时,以凤为鸡。 ”看样子,将锦鸡(雉鸡)的神格比作鸾鸟、凤凰由来已久。

古人不仅用鸡供奉先祖、天地之神,而且民间还有杀鸡问卜,拿鸡头与龟甲一样作为占卜用具的习俗。 《史记·孝武本纪》载:“越巫立越祝祠,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 彝族人至今仍有吃鸡问卜的习惯;炖鸡,鸡头必须留给老人,让老人吃鸡脑问卜。

上面所述至少可以说明古人崇鸟崇鸡的遗俗仍有保留。 有的学者认为;鸡与三星堆的古老蜀民有直接关系,养育三星堆的广汉市有个更为古老的名字,“雒城”。 在四川话语中“難,,革、隹,均发音读作“雒”,四川人把去毛后开膛剖腹用于祭祀的鸡称“革”,“革大”就是大鸡。 “雒”指的是母鸡,“難”指的是锦(公)鸡。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鸡不仅代表了神鸟鸾凤,而且与是夏朝开国之君大禹的身形。 《史记•夏本纪》云:“夏禹名为文命。 ”文命即可以理解为有文采,同时“禹”字的与戴冠的(鸡)鸟象形。 大禹兴于古羌氐氏羽人族是没有问题的。 与鸟王少昊族人有关系也是没有争议的。

研究鸡禽的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今天人类饲养的家鸡,均源于8000年前一种叫做“红原鸡”的野生禽种。 这种原生鸡主要生活在亚洲西南和东南一带,其它地区是没有这一禽种的(请注意“其它地区是没有这一禽种的”提示。 言下之意是非洲的古埃及地区、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是没有红原鸡禽的)。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把野生红原鸡驯化为家养禽,让其鸡生蛋、蛋孵鸡繁衍成群的家庭养殖,只能由居住在亚洲东部的古氏族人首先完成的。

考古工作者也用大量挖掘数据证实;在距今8000年前的河北磁山遗址、河南裴李岗遗址、西安半坡遗址、山东北辛文化遗址发现古居民食用后扔掉的鸡骨。 证实野鸡驯化到家庭养殖的历史应从8000年前的亚洲东方人的畜牧农业文化开始。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出现大量代表氏族图腾的鸟眼、鸡眼、兽眼完全可以佐证这一考古事实。

非洲没有原生鸡种——红原鸡,苏美尔人生活的两河流域也没有原生鸡种——红原鸡。 按照动物家养驯化的规则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不应该成为饲养鸡禽的大户居民,没有红原鸡种你拿什么来家养驯化?

可是令人怪异又惊诧的是: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却“突然”成了养鸡专业户,不仅家庭能吃上用鸡肉做成的菜肴、而且每天生产出的鸡蛋数量,能满足供给几万名建筑金字塔人员一日三餐的需求,可见当时埃及人饲养家鸡的规模之大,人员之多,足以让饲养家鸡的老祖宗—东方亚州人为之汗颜。 请看来自古埃及的两件真实考古报告:

①、令人费解金字塔地下室的盛鸡蛋容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芝加哥大学马克▪勒纳为首的考古挖掘队,在距狮身人面像不远的东南方向,找到了两间属于古人储藏粮食的大型石筑地下室。 在地下室的烤炉上,他们看到一个显然是盛鸡蛋的容器,经过一番考证,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筑金字塔的工匠们为了让烤出的面包更加酥软蓬松,往往要向面粉里打入大量的鸡蛋,以便使面团迅速发酵,烤制出好吃的面包。 可见那时的古埃及人已经知道用鸡蛋充当面包发酵蓬松剂了。

古埃及人不仅“做”出了加蛋加奶面包,而且还往面包里加蜂蜜、加红枣以增加面包的甜度,当然一般工匠是吃不到这种甜味食品的。

古埃及金字塔是用上百万块巨石一层层堆砌起来的,每天劳作在金字塔旁的工匠们数以万计,需要面包鸡蛋的数量肯定是十分惊人,如果古埃及本地没有充足的货源来保障供应,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鸡蛋为古埃及金字塔的顺利建成立下不朽之功。

②、匪夷所思5000年前古埃及人的鸡肉菜谱

埃及国家博物馆至今保存着一张来自5000年前的草莎纸,在这张草莎纸上,古埃及人记录了他们一天所享用的菜肴,其中有一道汤菜清楚地写着:“(mulukhiyah) 黄麻菜鸡肉浓汤。 ”

此道菜的做法是将长蒴黄麻切碎与鸡肉一起大火煮,然后改为小火慢炖40分钟,熬成一锅口感郁稠的浓鲜汤,可与米饭或面饼一起食用。

图17:《用长蒴黄麻菜烹制的鸡肉浓汤》

由于黄麻菜鸡肉浓汤这道菜菜品名贵,加之长蒴黄麻菜内含丰富的β胡萝卜素,具有抗老化作用,对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抑制因酒精引起的胃粘膜炎症有显著疗效,故成为古埃及王朝达官显贵之人餐桌上必备的一道名菜,被古埃及人奉为“国王之汤”、“帝王之菜”(看来古埃及人同中国人一样,很早就知道草药可以食补的道理)。

图18:《王妃向母神伊西斯祭献浓汤美酒》

该壁画描写一个戴着凤鸟冠的年轻王妃,双手平端两个彩陶小罐,侧身站立微笑地在向坐在摆满水果食品桌前一手拄着权杖,一手握着权头标,同样带着凤鸟冠的母后神伊西斯,进献自己亲手熬制的黄麻菜鸡肉浓汤和一罐醇香美酒的开宴前的场景。

这两条来自古埃及的考古事实报告证明:金字塔时代古埃及人不仅种植小麦,还喜欢吃用鸡蛋发酵的面包,而且在尼罗河上游的两岸居住着为数众多喜欢养鸡、喜欢吃稻谷米食的“古埃及人”。 是他们源源不断将大量鸡禽肉蛋用船运到尼罗河下游的吉萨地区,让金字塔的建设者们每天能吃上烤制松软的面包和黄麻鸡肉汤。

写到这儿,我不禁心中发问:喜欢吃米食,又会养鸡的“古埃及人”你们到底来自哪里?

古埃及人用鸡蛋充当面包发酵蓬松剂、古埃及人用莎草纸记录菜肴“黄麻菜鸡肉浓汤”,包括“最早建立苏美尔文明是来自东方的鸟人”无疑从多个角度佐证了,5500年前东海大汶口文化生态圈的少昊族人向西方举行民族大迁徙的推测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古埃及人写进菜谱中的“黄麻菜鸡肉浓汤”,也是我们揭开5500年前东亚人是否向古埃及进行过民族大迁移之谜的重要佐证。 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鸡,其本身也许真的就包含了5000年前“东亚人曾跟随少昊王以东建西进的神话传说的方式走进古埃及、走进两河流域”的一个历史事实。

有着两万年的制陶基础,有着一万年的农耕技术磨炼、有着8000年驯化野猪、野鸡历史的东方亚洲人,在他们跟随少昊部族迁徙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建立“农业城邦(塞普)”,迁徙到“太阳的虞渊之地”古埃及尼罗河对岸时,已经使他们的生产技能、观测天象的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充足的粮食保证,让人们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六畜驯化家养。 文字的出现让国与国,部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通畅,社会开始进行更为细致的行业分工。

苏美尔文明的开始、古埃及文明的开始与东方5500年前进行的“东建西进”民族大迁徙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苏美尔人、古埃及人会饲养家鸡并把其做成美味佳肴的事实,证明鸡是亚洲东方人,通过5500年前的那次民族大迁徙带到西方一个具有东方特色专利的农副“产品”。

下一篇:螺纹钢现货价格与上海期货价格差异的问题
上一篇:牙买加在哪个州(牙买加是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