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负债100万元到固定资产2.2亿元 长春陈家店村交出农民满意好答卷

2023-02-06 10:50:5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4

2022年08月07日 10:25:02 时事 14 投稿:笨笨熊MMMZ

  中国房地产报

  编者按

  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蹄疾步稳,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一幅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画卷大气磅礴地展开。

  这十年,宏大的叙事,可以从数字不断上涨的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经济,以及农民朋友的眼界、心态、格局等诸多具象中找到答案。

  张志强 中房报记者 郭家豪丨长春报道

  从长春驾车出发,穿过绕城高速,再沿着国道向西北方向行进17公里,就抵达了陈家店村。 在导航软件上,这里被叫作“嘉和社区”。

  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是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范本,更被称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这是一个从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负债100万元,到人均年收入突破1200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2亿元的农村。 陈家店村1632户村民用十余年的勤劳、探索和实践,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发展范本。

  在过去十余年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仅仅是村民们的钱袋子,更是他们的眼界、心态和格局。

  ━━━━

  企业家临危受命

  在导航软件上,陈家店村被叫作“嘉和社区”。 这是一个封闭管理的住宅小区,24栋现代化楼宇错落排布,老人和孩子在景观广场里或跑或坐,各得其乐。 园区大门外是双向四车道的柏油马路,路面平坦,标线清晰。 马路对面则是一片占地9万平方米的湖景公园,绿树掩映,水波粼粼。 这幅画面里,既有城市化的整齐与繁华,也透着乡村独有的闲适与质朴。 沉浸其中,你很难想象,17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连村委会办公地点都只能向村小学“借用”废弃小屋的贫困村。

  “陈家店村下辖10个自然屯,2005年时全村有997户村民,3636人,793公顷耕地,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外债却高达100多万元。 村党组织队伍人心涣散,全村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村里部分群众长年上访。 ”回忆过往,陈家店村党委书记付升学说。

  转变从2005年4月开始,拥有清华大学MBA学位、个人固定资产800多万元的吉林宏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青远临危受命,回到老家出任陈家店村党支部书记,一场脱胎换骨的战役正式打响。

  ━━━━

  村民变“股东”

  彼时,陈家店村村务外债规模庞大,也没有继续借款、贷款的能力,该怎么迈出这第一步呢?多番思量后,陈家店人提出了集资建厂的想法,这不但在全县是创举,也是唯一的出路。

  可在当时,这个思路并未得到村民们广泛认同,毕竟投资办厂这件事都没有经验,谁也不敢掏钱。 历经多方努力,最终只有54户入股,集资220多万元。 陈家店村第一个股份制企业——陈家店红砖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式投产了。

  可喜的是,投产当年红砖厂就取得了不俗业绩,全年销售红砖3000万块,纯利润200多万元。 眼看着入股的村民们拿到了大把分红,原来持观望态度的乡亲们也坐不住了,开始纷纷找上门要求入股。

  红砖厂的成功赋予了村民极大信心,也唤起了村民走向组织联合的觉醒。 随后,陈家店空心砖厂、新型墙体材料厂等股份制企业先后投产,超过半数村民成了“股东”。

  ━━━━

  合作社+土地流转

  接二连三的成功彻底点燃了陈家店人的热情。 村党支部趁热打铁,提出了建设“东北小华西”的奋斗目标,绘制了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奏响了发展股份经济、合作社经济和集约经济的“三步曲”。

  2007年,陈家店相继成立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投资1500万元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占地42000平方米的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及拥有大型农机39台套的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

  随着合作社的相继建立,一场土地革命也随之而来。 当时,在既无相关政策支持,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背景下,陈家店人率先提出了“土地流转”思路,流转的土地除一部分用于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经济作物品种,其余统一交由农机合作社经营。 这种模式,让更多劳动力从种植业中解脱出来,转向从事二三产业。

  土地的流转使得农民的收入由单一种植收入,向土地租金收入、股东分红收入、外出打工收入、村集体福利待遇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收入转变,平均每户村民因此增加年收入3000~5000元。

  2007年末,陈家店村就还清了所有村务外债;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5700多元,比2005年翻了3番。 仅3年时间,陈家店村就由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村。 截至今日,陈家店全村3334名群众全部是股东,年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真正实现了致富路上不留死角、不落一个,实现了全村共同富裕。

  ━━━━

  村民集体上楼安居

  2009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陈家店正式启动“安居工程”,集中建设新社区,鼓励村民用置换的方式上楼。

  这显然是一种进步,可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却本能地抗拒,一方面是担心不适应楼房生活,另一方面也不愿意放弃宅基地。 所以,“安居工程”初期愿意主动“上楼”的村民数量为零。 无奈之下,村两委干部开始逐户做工作,给大家信心;村两委干部和各小队队长也率先上楼,给村民们“打样”,并且承诺村民入住后,免交10年取暖费、物业费、保险费,每户还可以得到10万元到40万元差价款,多番努力后,这项工作才得以逐渐展开。

  而今,嘉和社区已经完成4期24栋居民楼建设,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住宅楼1722套房,已入住1553户,全面实现了整村上楼。 社区还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大厅工作人员、小区内外的保安保洁等全部任用本村村民,24小时专人值班,可以办理村民几乎所有便民业务。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陈家店村完成了从贫困村到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的华丽转身。

  ━━━━

  乡村版产城结合范本

  今天的陈家店村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

  截至目前,陈家店村通过整合3家企业和3个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农安县“众一”农业开发集团公司,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通过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吉林大学等地合作了高产创建良田项目、国际现代农业标准示范基地项目、保护性耕作项目;指针式喷灌机、卷移式喷灌机早就投入了农业生产中,全村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垧产达到2.5万斤,已然成为吉林省村级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经济快速发展,成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保障。 在陈家店村,有村委会出资购买校车,每天接送本村学生安全上下学;有便民餐厅,村民每日花费10元便吃到3顿干净、新鲜的饭菜;59岁以上村民合作医疗款全额补贴,全村农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100%;每年为60岁老人集体举办生日宴会,并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日补助。 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真正达到了“生活宽裕、管理民主、乡村文明”的建设目标。

  关于未来,陈家店的发展蓝图也已十分清晰:通过继续对土地进行收储,在村及周边地区开发集居住、物流、商贸等于一身的新区;继续打造农产品-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农产品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农业全部实现现代化经营;本村城镇化率达到100%,全面实现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转型升级,以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成就乡村振兴的典型范本。

  (此文刊于中国房地产报8月8日03版责任编辑 何可信)

下一篇:发财树树干干枯了怎么办?(发财树树干干枯怎么救活)
上一篇:抖音极速版我的个人主页有没有我的音乐一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