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400字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2023-02-06 05:28:4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9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昂, 父亲约翰·贝多芬是宫廷里的男高音手, 祖父曾任波昂宫廷乐长。 约翰·贝多芬是一个贪婪的酒鬼。 贝芬幼年时代, 莫扎特的故事家喻户晓, 约翰·贝多芬眼见此种情况, 羡慕万分,于是强迫五岁的多芬贝开始学琴,并给予大量的功课,目的在于培育他成为一个音乐神童,以便藉此赚钱。 在如此的环境下,贝多芬别无选择,只好任由父亲摆布,而走向音乐之路。 对贝多芬而言,有这样的父亲或许是不幸的事,但他因此而创作了许多旷世名曲,对于后人是相当幸运的。

贝多芬虽未能如父所愿,成为一名空前绝后的神童,但他非常努力学习,小小年纪,琴技已相当出色。 一七八四年,当他十三岁时,波昂教会任命他为宫廷风琴手,并早在两年前完成“德雷斯勒主题变奏曲”且被出版。 波昂时代的贝多芬曾师从艾登、倪富、高赫等人,其中倪富可以说是贝多芬的启蒙老师,对他的一生影响颇大。

一七八七年,对贝多芬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是年由伦敦归来,中途路过波昂的海顿给予贝多芬很高的评价,使贝多芬因此获得宫廷颁发的奖学金,也得到前往维也纳学习的大好机会。 定居维也纳之前,贝多芬的作品除上述之外,还有钢琴曲、室内乐曲、清唱剧等,大多未脱习作范围。 这个时代的作品明显地到乐派的影响。

贝多芬从小就很崇拜莫扎特,并且极渴望拜其为师,一七八七年,因丧母失去机会。 此时,虽能定居维也纳但莫扎特也已离开人世。 贝多芬因此豪不犹豫地转向海顿门下学习作曲,但是,他对海顿的教学颇有不满,当时海顿使用对位法古典名著为教材,六十岁的海顿经常遗漏了贝多芬习作中的错误。 贝多芬趁海顿去伦敦时,改向沙里埃利学习,并向辛克、艾布雷斯贝格等人学习作曲理论。 到维也纳不久,贝多芬便以钢琴手的身份活跃于当地乐坛,他的演奏颇受好评。 在波昂时期便作为贝多芬后援者的华尔斯坦伯爵更是力捧贝多芬,使他在维也纳的首次公演获得非凡的成功。 俄国驻维也纳的大使李希莫夫斯基也大力支持贝多芬。

贝多芬为了感激此二人,曾先后谱写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与弦乐四重奏“李希莫夫斯基”呈现给他们。 还有一位李赫偌夫斯基候爵也是贝多芬的后援者,他长期提供贝多芬住所,并将他的沙龙借给贝多芬举行初演。 “钢琴三重奏”(作品一)、钢琴奏鸣曲“悲呛”、“第二交响曲”等作品便是献给他的。

在贝多芬作曲生涯第一阶段的作品中,除了贝多芬独具的特质外,受到先人的影响很大。 例如:奏鸣曲式尚未把基本功仔细地发展,缺乏他后来作品上的特征,乐式的不规范性也比后来的作品多。 又如管弦乐保持正统的古典乐派手法,规模也比较小,不似后来的壮大。 贝多芬以如此的手法陆续创作出旷世佳作,成为海顿之后古典乐派的发展和引导者。

25岁前的贝多芬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并且有后援者的支持,可以说相当幸运。 但是,贝多芬25岁之后,发现患有耳疾,这开始使他陷入了病魔缠身的不幸境遇。 1800年之后,贝多芬的耳疾已相当明显,他为此而烦恼不堪,1802年前贝多芬住在当时的避暑胜地海里根休养,曾经想要自杀,并留下著名的“海里根遗言”,但是贝多芬却没有死。 一个人一旦决定死而复活,再生的意志便会变得非常坚定,且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一般。

1803年,贝多芬想交响曲的计划。 此时,拿破仑正率领军队打仗,逐一打破欧洲的旧体制。 贝多芬十分感动,他非常崇拜英雄,本来想把一首新的交献给拿破仑,未料,拿破仑自己登基并实行专制统治。 贝多芬由崇拜转为失望与愤怒,将原题名为“拿破仑交响曲”的一页撕破,改名为“回忆一位伟大人物的英雄交响曲”。

该曲叙述的特征之一:追求理想、逃避现实。 在此曲中已可看出端倪,故此曲可说是浪漫乐派的始创曲,这就是贝多芬的第三号交响曲,此交响曲明显地与前两首交响曲有着不同的形式。 例如: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中,主题的发展非常充实,第四乐章中变奏曲手法也非常圆熟。 象征伟大英雄的雄壮音响揭开第一乐章,附有“送葬进行曲”标题的重厚的第二乐章,均为十分杰出的名曲,除了他们具有最纯粹的美感之外,再也找不到其它适当的形容词。

贝多芬总共作了九首交响曲,而他使用的管弦乐技法极为娴熟,而且奥妙无穷,其九首交响曲手法上也有不同之处。 原则上,除了第九号之外,其它都是典型的二管编制。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一篇:社保卡多少钱一年(社保多少钱一年)
上一篇:一平方是多大面积?(房子一平方是多大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