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里的月色

2023-02-06 02:05:3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9

2022年09月12日 10:00:03 时事 7 投稿:笨笨熊MMMZ

  马远(南宋)《月下把杯图》(局部)。   天津博物馆供图


  马和之(南宋)《月色秋声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张远(元)《潇湘八景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供图


  佚名(宋)《月下临流图》。   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李仪(明)《携琴赏月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供图

  朗朗夜空,皎皎明月。

  古往今来,我们与先人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中,皓月清辉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 仰望天上的月亮,他们心中升起无尽的遐想,写就了一首首动人的诗词,泼洒了一幅幅唯美的书画。

  千百年来,高悬在夜空上的月亮依旧皎洁,栖息在诗画里的月色依然动人。 秋渐浓,月正圆,让我们一起品味名篇佳作里的赏月景、览月人,体味秋月带给我们的世间美好、诗意寄托。

  

  秋夜赏月景诗情伴画意

  么乃亮

  暑热消去,星月皎洁,草树秋声,如此的秋夜,如此的明月,怎能辜负?

  秋夜赏月,是拥抱自然造化、美景胜境,是体悟人生境遇、情意意趣,古已有之。 历代诗人词客咏物抒怀,名句迭出,余音至今。 而丹青高手更是将秋夜赏月以指腕妙笔描绘出来,或实或虚,或轴或卷,画的是月景,表的是心境。 南宋马和之的《月色秋声图》便是一幅秋夜赏月的古画,因时代久远、保存完好、画工精湛、内容丰富、流传有序而名世。

  《月色秋声图》原为明代收藏家项元汴旧藏,清乾隆时期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清末溥仪逊位后散佚出宫,辗转入藏辽宁省博物馆。 此画原绘于亚腰形宫扇上,后装裱为对折册页。 右页为画,清初收藏家梁清标题名“马和之月色秋声”,左页为乾隆行书对题七言诗。

  《月色秋声图》绢本设色,纵约29厘米,横约22厘米,尺幅不大,画面却很丰富。 圆月高悬,月光照亮大地,似为中秋之夜。 水波潺潺,岸边一棵苍劲的榕树枝叶摇曳,以象征手法表现出水声、风声、树动声,暗含“秋声”之意。 小沙洲上一位老者侧身坐卧于斑斓虎皮之上,面前放置酒具和餐盘,童子服侍于旁。 构图很巧妙,画家将月、河、树、沙岸、人物、器具合理布置在盈尺之间,秋夜饮酒赏月之景跃然纸上。 古人秋夜赏月,不可无酒,赏月地点可在园中,可在水边,以后者格调更高,地要开阔,酒需甘醇,情必淋漓。 或对月独酌,万千思绪;或好友对饮,畅怀欢言;或阖家团聚,其乐融融。

  画作虽无作者款识,但画风技法确属南宋马和之一路。 马和之是宫廷画家,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精人物。 传世画作有《后赤壁赋图》《诗经》等,皆为长卷,《月色秋声图》是马和之少有的小景画。

  此画人物、流水、坡石及树木色线采用“柳叶描”手法,笔笔之间虚实相接,线条流畅飘逸。 这种技法是古代人物画勾勒法中的一种,因形似柳叶而得名,后也用于山水画中。 画中人物宽服长袍,姿态闲适,有“吴带当风”之美,表情恬静,似呈幽思之感。 这种人物形象被称为“高士”,指博学多才、志趣高远、品行高洁之人,多为隐逸雅士,他们对自然、对人生有丰富的感受,自然醉心于秋夜赏月。

  对于秋夜赏月,李白曾作《题宛溪馆》:

  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

  画面左上方有元代书画家赵孟

下一篇:压缩文件打不开了,怎么办呢?(电脑压缩文件打不开怎么办)
上一篇:路漫漫其修远兮比喻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