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一小时多少钱(心理咨询多少钱一个小时)

2023-02-05 22:52:4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1

大众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误解严重影响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

我国大众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都存在哪些误解?


误解一:知名度高的咨询师水平也高

北京大学一位辞职的心理学副教授的心理咨询收费是50分钟3000元,依然门庭若市。

上海一位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的对外收费是50分钟2000元。 在他的来访者须知中明确指出:您的预约通常会等待半年左右。

问题来了,心理咨询师的知名度高水平就一定高吗?

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酒香还怕巷子深”的时代。 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完全可能因为没有专业的推广和宣传而默默无闻。 而那些名声在外的心理咨询师往往不是因为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而出名,而是因为和心理咨询看似相关实则不相干的事情而名扬四海。

一些咨询师因为写书而出名。

文化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真正的自己,心理科普读物一度成为畅销书。 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李奇先生披露,2019年该社心理领域图书出版首次进入“亿元俱乐部”。 一些心理学畅销书作者几乎家喻户晓。 对于因为写书而出名的咨询师,我们只可以认为这位咨询师很擅长写作,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他同样很擅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因为写作和心理治疗显然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一些咨询师因为身为名校教授而出名。

一个名牌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在加上在本专业上的一些建树很容易就出名了。 如同一个擅长讲营销专业的教授可能卖不出一车土豆。 一个擅长坐而论道的教授不等于他擅长心理咨询。 一个心理学教授如果没有大量的心理咨询临床实践,一样也不合适做心理咨询师。

一个名声在外的心理学教授,忙于四处讲课、接待采访、准备演讲,抽不出宝贵的时间深入研究来访者个案。 长此以往,手艺就生疏了。

一些心理咨询师因为CCTV出名。

CCTV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如果你是一条狗,经常在CCTV露面,很快就会成为一条名狗。 如果一个咨询师因为受邀在CCTV做心理访谈节目出了名,并不能证明他可以有效的治愈来访者的心理疾病。

一些咨询师被包装定价而出名。

最初我们会触目于时装杂志封面人物灿烂夺目的笑容。 后来我们才明白,普通人经过专业的商业包装,也可以达到光彩照人的效果。 一些善于包装的咨询机构将一个入职不久的新手咨询师进行全方位包装,然后收出不菲的价格。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有一句名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应该作为我们的明鉴。

当然,名声在外的咨询师一定会收获名声带来的好处。 在心理咨询当中,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没有得到来访者信任的咨询师会受制于来访者的各种阻抗,偏离真正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的知名度,就像品牌知名度一样,会让入觉得这个人很厉害,来访者会容易信任咨询师,更愿意向咨询师敞开自己。

误解二:有心理疾病才去找心理师。

在大众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误解中,这个误解广为流传。

我们通常说的心理疾病常见的如抑郁,焦虑、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等,这些心理疾病属于“症状类”的心理疾病。 由于心理咨询的普及有限,在实际生活中,大量症状类的心理疾病通常第一时间并不是去看心理咨询师,而是去找精神科大夫。 其中一部分在去医院看病的同时也去找心理咨询师。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或自己无法觉察的症状,但持续的焦虑和精神痛苦,我们通常不认为这是心理疾病,有的人甚者认为人就是这个样子。 但这种持续的焦虑和精神痛苦严重影响到了个体社会功能的发挥。 他们同样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

由于原生家庭、认知扭曲、适应不良的防御机制,更加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许多人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会走入人生的困境,而且长期走不出来。 这时候,向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求助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事实上,心理咨询师接待的大部分来访者都没有人们所说的“心理疾病”的人,当他们走入人生的困境的时候,来到的心理咨询室。

一个38岁的软件工程师,10年换了5份工作,快到四十岁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去找了心理咨询师;一个大学年轻教授,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迟迟不能动手,内心对自己的期待很高,实际工作总是差强人意,他困惑、沮丧、自责不已,最终来到了心理咨询室;一个23岁的大二学生,从小自卑,没有朋友。 内心渴望亲密关系,期待会有知心朋友,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往往碰壁,孤独,苦恼。 去找了心理咨询师。 21岁的美国留学生被男朋友抛弃之后,痛不欲生,是心理咨询师帮助她缓解了内心的伤痛;一家基因检测公司39岁的HR,老公出轨后,引发心理地震,她和心理咨询师一起进行了内心世界的“灾后重建”。

“有病才去找心理咨询师”,这个误解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使得很多人在遭受严重的内心痛苦的时候,要么由于这些误解不知道去找心理咨询师,要么担心别人认为自己“有病”而不去找心理咨询师。

误解三:心理咨询师可以解决我的所有问题

这种误解分为几种情况:

一种误解是:我花了这么多的钱,你一定要把我治好!

来访者的这个误解是把心理疾病当做身体的病去理解了。 身体哪儿不舒服了,去医院做检查,大夫开了药,用过一个疗程,好了!心理咨询也应该是这个样子,药到病除。

这种误解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来访者理解的“治好”是什么样的。 二是如果要“治好”,需要花半年、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在来访者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三是如果属于人格障碍问题,即便是花了很长的时间进行心理咨询,也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改善,不存在来访者理解的“治好”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来访者理解的治好和咨询师理解的治好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如果来访者因为过于扭曲的防御机制,在人际交往中经常紧张和焦虑。 通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消除了紧张和焦虑,改善了人际关系。 我们就说是治好了。 半年过后,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来访者被公司辞退了,陷入了紧张和焦虑之中,他突然意识到,“我还是没有治好!”。 这种情况下,来访者把合理的焦虑和不合理的焦虑混为一谈了。 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感到焦虑就是不合理的焦虑,而被辞退的焦虑属于合理的焦虑。 合理的焦虑是人类正常的反应,使得我们可以提前应对尚未发生的事件。 和忧虑、悲伤这些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一样,咨询师没有能力把它们移除,也没有必要把它们移除。

关于治好这个问题,既是一个偏见,也是一个在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来访者和咨询师提前就“治好”的范围和效果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另一种误解是:心理咨询师神通广大,我从此就不会再有痛苦和烦恼了

这个误解属于来访者对人生缺乏深入的了解。 人生不总是灿烂的阳光和纷飞的花瓣,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遭遇凄风苦雨和冰刀雪剑。 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不存在幸福,避免了灾难就是幸福。 托尔斯泰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 美国知名的心理咨询师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畅销书中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生充满苦难。

作为来访者首先要明白的是,咨询师可以消解你因为认知扭曲和不合理的防御机制引发的痛苦和烦恼,无法解除你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人生的痛苦和烦恼是一种常态。

一种误解是:我花钱请了心理咨询师,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期待咨询师给我一个答案。

来访者因为和老板的关系问题引发严重的焦虑和不安。 导致这种焦虑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访者对人和世界的看法存在过分扭曲的认知;二是不擅长人际交往,对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缺乏;三是来访者所供职的机构存在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来访者初涉人世,经验缺乏,不擅长处理这种复杂的关系。

这些看似相同而实质上不同的问题分别需要通过不同的学习和修炼日益改善。 来访者需要明白的是,心理咨询师只负责解决第一个问题:由于认知扭曲和内心防御导致的焦虑和不安。 其余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师的咨询范围。 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没有能力对你面对的所有问题给出答案。

误解四:心理治疗就是吃药打针

我们常常会陷入词汇的牢笼。 看到“感官享受”,就认为真的存在一种单独的“感官享受”。 与这个词相对的一个词是“精神享受”,看到这个词我们也认为真的存在一种单独的精神享受。 当我们看到一位美女有冲动时就会自责:为什么我这个人贪图感官享受呢?

当我们看到苹果这个词时,我们会想存在的一个苹果。 因此我们看到感官享受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也同样会想到存在感官享受这么一个东西。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陷入的词汇的牢笼。 事实上,我们的感受系统中不存在“感官享受”这个东西,这只是一个汉语词汇。 当我们吃了一块红烧肉的时候,当我们做爱的时候,当我们听音乐的时候,这既是精神享受也同时是感官享受。 根本不存在单独的感官享受和精神享受。 我们不能说一个吃货和一个好色之徒就是一个追求感官享受的人,我们同样不能说一个喜欢读诗歌和听音乐的人就是一个追求精神享受的人。

“心理治疗”也是我们容易陷入的一个词汇的牢笼。 一看到“治疗”这个词,就联想到吃药打针。 而心理治疗和吃药打针没有半毛钱关系。

吃药打针是一种治疗,我们并不会想到通过心理咨询让一个人走出痛苦同样也是一种治疗。 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一种治疗,忠言逆耳利于行同样也是一种治疗。 华佗对关云长刮骨疗毒是一种治疗,诸葛用16个字点亮周瑜也是一种治疗。

因此,治疗这个词就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治疗就是吃药打针;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所有可以解除一个人的痛苦、促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都是治疗。 心理咨询师采用精神分析疗法让来访者觉察到自己不合理的防御机制,从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逐步变得适应良好,这样,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已经具备了心理治疗的功效;心理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让来访者看到自己扭曲了长达几十年的核心观念,从而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变得自信和阳光。 这样,心理咨询已经实现了对来访者的治疗功能。 所以心理咨询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治疗。 如果心理咨询没有心理治疗的功效,只是倾听和安慰,这个职业的存在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我国精神卫生法所指的心理治疗是指医生不使用药物和其他生物学手段,而主要是通过问询、共情和沟通等技术进行的治疗。 精神卫生法明文规定心理咨询师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是说按照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心理治疗这个事情不是你心理咨询师干的,是具有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干的。 我国的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不可以为来访者开药。 同时,心理咨询师也不可以对来访者做出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 比如咨询师不可对来访者说“你属于双相障碍”。

心理治疗是解除人的心灵痛苦,心理咨询师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只是我们不可以把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理解为精神卫生法所指的心理治疗。 换句话说,心理治疗师达成的目的也同样是心理咨询师所达成的目的。

END

文/心理师公孙炜

关于作者:资深心理师,青少年会心团体YEG创始人和带领者。

下一篇:“史上第二贵”新股,明天开启申购
上一篇:电源滤波器 怎么接线(电源滤波器怎么接线电源滤波器接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