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课堂的师生互动

2023-02-04 17:39:3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4

一、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师生互动策略

(一)让思维随指尖自由飞扬

师生之间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双方需要建立在共同的知识背景下,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这样才会有互动的话语权和共同语,实现互动的默契与高效,教学目标的达成才会一帆风顺。 然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介入,师生之间的互动凭借不仅仅是书本、语言和黑板,而且还有呈现多形态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互动的载体,而且改变了互动的方式,因而师生适应这种新的互动环境和互动需要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否则,必然会造成思维的迟滞和互动的困难。 因此,熟练地运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迅速找到信息技术载体上的师生共同关注点,让学生保持思维的紧凑性和流畅性,进行行云流水般的师生互动,就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例如,我们制作的课件应该简洁而醒目,通过大屏幕投影显示后,再配以激光翻页笔、体态暗示和语言提示,随着指尖掌控自如,使传统的互动方式与信息技术互动方式有机融合,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顺畅,师生互动复杂了,但却照样可以自然而协调。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进一步促成了师生与大屏幕之间的无隙交互,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呈现重点内容,通过熟练地圈划批注、点击滑动等亲密接触,与白板融为一体,在这种状态下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教与学浑然一体,师与生心心相印。 随着手持技术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通过手指的点击、拖划手持终端,在最短的瞬间参与互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思维的外在屏障,缩短空间距离,实现隐秘的、自如的信息交流,互动在举手投足间完成。

(二)对话是信息的自然流露

互动包括语言形式的交流与非语言形式的交流,而“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形式交流,实现互动的最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师生双方在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要想在课堂中进行对话互动,特别是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的对话互动,师生双方必须建立在共同的话语平台上,而且还要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对称前提之下,否则,就很难实现平等的、一致的对话互动。 在现实中,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之间的悬殊是必然存在的。 就指定的学习内容而言,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搜集材料,其掌握的信息的丰富程度也不是学生通过预习所能比拟的。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富含“营养”的学习情境,让所有学生获得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对称信息,对话互动成为信息的自然流露;二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设计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学习活动,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形成和谐的师生对话互动。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的第3自然段时,首先播放一段介绍国际互联网上丰富内容的Flash动画,拓展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接着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又以自己在网上购买翻页笔的经历,边解说边再现演示购买过程;既而又投影出示“网上下棋”“网上订票”“网上交易”“网上会诊”等图片和提示语,启发学生用“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说话表达;最后又进一步启发“突然有一段时间,国际互联网突然中断不能互通信息了,人们原本打算……但是现在只能……”。 整个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网上生活的丰富信息,而且完全沉浸在真切的情景中,特别是创设的虚拟对话活动,让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进入“话”思如泉的境界,有效达成了“体会互联网的奇妙以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教学目标。

(三)动态调整来自准确反馈

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不是无目的的随意互动。 特别是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目标,带着目的实现有意识的互动,并且是在预设基础上的、不断进行教学调整的互动。 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师或学生往往容易会迷失教与学的目的,实现的师生互动也就会偏离预定方向。 所以教师就需要摒弃干扰因素,及时、准确地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学习的教学调整。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继续运用察颜观色、巡视交流等传统手段来搜集学习情况信息,而且需要认识和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搜集和利用学习情况信息的重要作用,以便更有把握地进行动态教学调整和实施后续学习的师生互动。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习作5》“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时,先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出示四幅喜怒哀乐的脸蛋图,并辅以与神情相一致的音效,激发学生回到丰富多彩的记忆中去,搜寻习作的题材。 接着,让学生在确定自己的题材后,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附带的投票器,对自己选择的题材作出“喜”“怒”“哀”“乐”四个选项的投票。 教师在当场瞬间获得学生的选择统计结果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侧重于“喜”“怒”“哀”“乐”某一方面进行范文评析、用词造句推敲和语言材料提供等。 显然,由于投票器的使用,及时而准确地了解到了学生在题材类型方面的选择,作出相应调整的后续学习,能够给更多的学生以直接的影响与指导,也为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紧密互动提供了依据。 再如,利用投票器等手持终端,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几种典型习题的选择练习,从学生作出选择的即时反馈中,教师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哪一类题型或哪一方面存在学习困难,以便继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师生互动和后续练习。 有些学习内容,如量角器量角、温度计测量温度等精细活动,可以通过大屏幕来放大显示,有些学习内容,如归类推理等较隐密的思维活动,可以通过电子白板上的拖动圈划来外显,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学生之间互动的可能。

二、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师生互动策略

(一)用学习记录让时间定格

师生之间围绕学习活动实施的互动,并不局限于结果的得失,往往还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考察,甚至回到之前的时间段,延续学习过程的再展开。 这种时间跨度式的过程学习,固然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再次回到之前的学习情境中,但就此实施师生互动,受学生个体差异的限制,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流通也必将受到限制。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轨迹,并能根据需要储存下来以供随时调用,有效地方便了师生之间互动基础上的对话。 储存学习记录,能够让学生在其它时间段迅速进入储存的学习定格,既有利于师生快捷地进入相应的思维状态展开对话与师生互动,又利于学生整体思考,不断推进学习进程,发现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春联》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记录学习轨迹的功能,实现时间跨度式学习。 我们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介绍,通过口述来体会两副春联在用词上的对仗特点。 然后在白板上出示三幅上下联分开的、排列散乱的春联,让学生依据对仗特点,在白板上通过拖动来给春联组合配对,并标记对仗的词语。 接着,我们继续围绕课文展开后续学习,并引导学生通过揣摩《声律启蒙》和春联的尾字的声韵,发现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的规律。 至此,我们并没有急于进入新的学习活动,而是把白板切换到之前学生进行春联组合配对的、记录了阶段学习结果的画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轨迹记录面前,继续把组合配对好的春联,根据平仄特点按上下联的顺序排列好。 由于学生是在原有学习轨迹上的再学习,师生互动甚为顺利,这既是对前面学习活动的推进,又是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明白了春联的两个决定要素:对仗和平仄声律。

(二)学习方法是直觉的感悟

对于儿童面言,学习方法不能像知识那样通过抽象的讲解来掌握,而必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点拨启发,逐步感悟和发现。 这样掌握的学习方法,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这些学习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为达成学习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不能为教方法而教方法,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直觉感悟而形成元认知策略。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侧重于在关键点上捕捉学习过程,并形象呈现给学生反思,再通过合理的师生互动,学生才能更轻松地提炼出元认识策略,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对于学习方法的应用意义就会更有效地彰显出来。 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便利的优势,在巡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使用手机等便携设备捕捉学习关键点,并发送到电脑大屏幕,开展基于具体事实的师生互动。 由于这样的师生互动可以依赖可知可感的多媒体一手资料,超越了纯粹的口头表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展开对话,在师生互动中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和教学目标达成度。

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 布置自学任务后,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用手机拍摄来搜集学生在做笔记过程中的典型学习画面,并通过无线技术即时把拍摄的图片发送到电脑大屏幕上。 学生面对多张同学或自己的学习画面,在生动的比较和互动中,就会提升做好学习笔记的直觉,形成自主建构的元认知策略知识。 其实,在课堂中,像这样珍贵的学习情景还是比较常见的,只不过有时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听之任之,放弃学习资源的捕捉。 比如,数学课上学生学习用圆规画圆时的操作画面,小组学习过程中分工合作学习的情景,科学课上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杯中水的温度等实验画面等等,我们都可以选取典型场景抓拍下来发送到电脑大屏幕,在此基础上开展师生互动,针对性强,基于事实画面对话,学生的触动也大,利于学习方法的直觉感悟与抽象概括。

三、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师生互动策略

(一)情感是维系师生的纽带

课堂上,教师在师生互动的生命历程中,只有关注学生生命的意义,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才能显现并成就自身生命的意义及价值。 在学科教学的课堂上,往往由于学科知识教学的功利主义,造成片面追求知识的积淀,忽视人作为生命的意义,忽视人作为情感的需求。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极易夸大技术的力量,忽视技术作为物的本质,忽视技术本身在情感上的不存在。 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课堂上,极易造成情感上的双重缺失,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阻碍开展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有效互动。 为此,教师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教学目标的存在,情感也是师生得以有效互动的前提,课上必须注重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 其次,教师不能剥离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一体意义,让信息技术替代教师去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有其受限的作用点,只有使信息技术与自己融为一体,才会增强教师与技术的整体教育力量。 教师甚至有时需要限制信息技术在学生面前单独呈现的时间和夸大的作用,不让技术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隔膜,以免造成教师作为生命体的生命意义的减弱。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槐乡五月》一课时,由于上课教师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就没有采用电脑光盘来朗读全文,而是教师边范读全文边随音乐展示一组图片,教师通过自己朗读时的表情和音调传递着自己的情感。 在三分多钟时间里,学生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电脑,而是声情并茂、随时用眼神交流的老师,师生之间的情感始终在维系着。 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也没有使用3分钟左右的、展示槐树槐花的配套视频,而是有针对性地呈现几张不同形态特点的槐花图,用“有的……有的……”句式来欣赏、想像、表达槐花的多姿多彩,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体验着师生一起学习的融融快意。 虽然两个3分钟在平时看来,并不是多长的时间,但是对于40分钟的课堂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上的断裂,往往会导致学生情绪的低落和学习专注的转移,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注重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和情感沟通融入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师生互动才得以顺畅。

(二)震撼力来自情感的渲染

学科教学也有其育人价值,并且更多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来体现。 但是学科教学受学科特点限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也就有共同点和侧重点。 例如,语文学科侧重于通过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数学学科侧重于通过数学符号、音乐学科侧重于通过音乐和歌曲、美术学科侧重于通过美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又有共同之处。 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运用,教师更容易打破学科壁垒,运用各种形态的素材来进行情感渲染,促进某一学科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时,我们可以运用音乐、图画等来增强情感渲染;学习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语言、图画等来增强情感渲染;学习音乐或美术作品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数学符号等来增强情感渲染,进而在情感的驱动下实现真情流露的师生互动,促进良好学习态度和积极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船长》一课时,如何设计学习活动来学习“船长哈威尔徐徐沉入大海”一段文字呢?固然可以通过咬文嚼字来体会船长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但这样的学习活动显得情感单薄,感染力欠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 于是,教师作了这样的调整: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哈威尔船长巍然屹立舰桥的画面,并以稍大的音量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相应的文字段落慢慢从下往上升起,同时,教师用深情的话语朗诵这段文字。 稍后,让学生自由表达:哈威尔船长如果能够跟大家说一段话,他会怎样说呢?获救的人们看着眼前的一幕,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相信,在这样震撼人心的情境之下,师生在互动中就会由衷地生情,还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产生触动。

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是一名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体现。 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课堂师生互动,有其特殊性,既需要师生熟练把控信息技术的性能,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在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观照下,运用信息技术增进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实现课堂师生互动的新境界。 信息技术的运用,虽然课堂师生互动复杂了,却还能达到左右逢源的境地,那么,信息技术的整合也才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课堂师生互动,是一名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前提和保障。

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下一篇:7个秘诀帮女人养出好肌肤
上一篇:中药配方颗粒陈皮 黄芩 败酱草 薏苡仁 川楝子 北柴胡 的作用和服用方法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