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文:谈“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

2023-02-03 08:30:2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6

关键词: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 读音 词义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今人多注为息井切的“省”,理解为省察。 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省(xĭng),察。 省识,等于说辨认。 ”此注可商。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对仗,“画图”和“环佩”相对;“省识”和“空归”相对,“识”和“归”都是动词,“省”和“空”应该都是副词;“春风面”和“月夜魂”相对,“春风”对“月夜”,“面”对“魂”。 因此,将“省”理解为动词,和“空”就对不上了;杜诗的这个“省”不能理解为“省察”,只能理解为某一个副词的用法,具体读音、词义待考。

“省”在《广韵》中有两个读音:一是息井切:“察也,审也。 ”二是所景切:“省署,《汉书》曰:旧名禁中,避元后讳,改为省中。 又姓,《左传》宋大夫省臧。 ”清仇兆鳌(1638-1717)《杜诗详注》卷十七给“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注音:“苏梗切。 ”他的“苏梗切”相当於《广韵》的“所景切”。 杜诗“省”多次出现,《广韵》的息井切,仇氏注成悉井切,例如《故司徒李公光弼》“内省未入朝”的“省”仇注:“悉井切。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请余赋诗二首》之二“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仇注:“悉井切。 ”《广韵》中,省署的“省”是山母,仇氏是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他拿“苏梗切”去给山母的“省”注音,反映了当时他的家乡话山母读成了心母,“省”字的-i-介音也丢失了。 此例在仇注中还有不少。

仇兆鳌给“画图省识春风面”作注:“《庄子》:宋元君将画图。 《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与,乃恶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 穷按其事,画工韩延寿弃市。 瀚(文按:即上海朱瀚,有《七律解意》一书)曰:省,乃省约之省,言但于画图中略识其面也。 ”按照朱瀚的解释,“省识”即略识,稍识。 “省”是“略微”之义,但是“省”作“略微”讲,在古书中还没有找到其他证据。 也就是说,“省”作“略微”讲,只是朱瀚的个人见解,不符合词义的社会性原则。 朱氏之所以说“省”作“略微”讲,大概是想到“略”有“省略”义,由此引申出“略微”义;据此类推,“省”有“省略”义,其副词用法因而也是“略微”义。 但是,相同的词义不一定有相同的引申,因此,此解难以成立,需另寻解释。 仇氏采用了朱瀚的解释,他给“省识”的“省”注音“苏梗切”,而不注“悉井切”,显然是根据这个解释推定的读音。 既然这个“省”作“略微”讲难以成立,那么它的读音和字义还得重新考虑。

“省”当理解为“曾经”。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省”字条,其中的“省(二)”,广搜唐诗用例,证明“省,犹曾也”。 尤其是“省”和“曾”对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 但其中有些例句的分析可商。 例如他举出“省曾”连用的3个例子,以为“省曾”是“重言而同义”,有韩愈《李花赠张十一曙》诗:“念昔少年着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元稹《得乐天书》诗:“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刘得仁《赠道人》诗:“三山来往寻常事,不省曾惊市井人。 ”这是欠妥当的。 从这三首诗的节奏点来看,“省”当连上读,作“记得,记忆”讲;“曾”当连下读,作“曾经”讲。 “曾辞杯”“曾如此”“曾惊市井人”都分别做前面动词“省”的宾语。 他还举了其他一些例子,有的例子举得很好,有的恐怕难以成立。 尽管张氏所举的一些例子可商,但他说“省”有“曾经”的意思,揆诸所举整个用例,无疑是可以成立的。

张相还特地分析了“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此‘省识’字,解者多从‘省’之本义而作‘略识’讲、解,然上句云‘省识’,下句云‘空归’,句法开合相应,故此‘省识’字以作‘曾识’解为对劲。 且证之周邦彦《拜星月慢》词云:‘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 ’周词脱胎杜诗,‘旧识’正‘曾识’义也。 ”张说还可以从杜诗“省”、“曾”异文来证明。 《秋雨叹三首》之三:“秋来未省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这个“未省”,《杜诗详注》本作“未曾”,仇注:“陈浩然本作‘省’。 ”

后来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六篇《释虚字》更进一步证明“省”是“曾经”之义。 蒋书还指出:“‘不省’又作‘不醒’”,举了一个例子,《太平广记》卷五十引裴铏《传奇》,裴航条:“后有仙女,鬟髻霓衣,云是妻之姊耳。 航拜讫,女曰:‘裴郎不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 ’女曰:‘不忆鄂渚同舟回而抵襄汉乎?’”蒋书说:“‘醒’和‘省’同音通用。 ”如此说成立,则作“曾经”讲的“省”应该读作“醒”的音,即xǐng。 不过,只有这一个例子,结论较为可疑。 《汉语大词典》“不醒”条,将此例作为“不记得”一义的例证,这种处理有道理。 因此,副词“省”的读音和字义问题仍然需要再研究,“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还需要继续探讨。

“省”作“曾经”讲,唐诗中有不少。 “省”前不加“不、未”等否定词,单独用作状语的较少,例如:

1、李群玉《赠妓》诗:“谁家少女字千金,省向人间逐处寻。 今日分明花里见,一双红脸动春心。 ”

2、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诗:“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 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 ”

3、贾岛《寄贺兰朋吉》诗:“会宿曾论道,登高省议文。 ”

以上前两例《诗词曲语辞汇释》,后一例《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都是将“省”作为“曾经”义的证据。

有些是“未省、不省”连用,意思是不曾,未曾。 似乎比单用“省”作状语表示“曾经”的例子要多。 除了张、蒋二氏举的例子,它如:

1、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三:“闲来松菊地,未省有埃尘。 直去多将药,朝回不访人。 见僧收酒器,迎客换纱巾。 更恐登清要,难成自在身。 ”

2、元稹《楚歌十首》之五:“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 临难忽相感,解纷宁用言。 何如晋夷甫,坐占紫微垣。 看著五胡乱,清谈空自尊。 ”前两句指春秋时勇士市南宜僚不曾为利益所诱。

3、又《代九九》诗:“自隐勤勤索,相要事事随。 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 ”这里“每”和“不”相对,“常”和“省”相对

4、许浑《题宣州元处士幽居》诗:“潺湲绕门水,未省濯缨尘。 鸟散千岩曙,蜂来一径春。 杉松还待客,芝术不求人。 宁学磻溪叟,逢时罢隐沦。 ”

5、朱庆余《夏日题武功姚主簿》诗:“傍竹行寻巷,当门立看山。 吟诗老不倦,未省话官班。 ”

“省”字为什么有“曾经”的词义?这要从“省”的词义发展和音义关系入手。 《说文》眉部:“省,视也。 从眉省,从屮。 ”可见“省”的本义是察看,视察。 这个意义的“省”《广韵》读息井切。 《尔雅·释诂下》:“省,察也。 ”《释文》:“省,息井反。 ”《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释文》:“省方,悉井反。 ”孔颖达疏:“‘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者,以省视万方,观看民之风俗以设于教。 ”引申为检查,省察。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释文》:“省,悉井反,视也。 郑云:思察己之所行也。 ”

“省”还有“醒悟,想到,心里明白”的意思。 这是一个表示结果的动词。 因为经过检查、省察,就能达到对事情加以了解的程度。 例如《史记·留侯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杜荀鹤《伤病马》诗:“骑来未省将鞭触,病后长教觅药医。 ”引申为清楚,明白。 《列子·杨朱》:“实伪之辨,如此其省也。 ”张湛注:“省,犹察也。 ”又引申指记得,记住。 这也是结果动词。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省,犹记也,忆也。 ”他举了很多可靠的例子证成此说,结论很有说服力。

就词义的引申来说,这些“省”都应该是“检查,省察”义的引申义,无疑应该读息井切。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4083页,今天山西忻州“省”还有作“懂”讲的用法,例如可以说“木匠营生他省不得”,这个“省”当地读[ɕi313];4084页,江苏盐城、江西宜春都有“省得”,指知道,懂得,这个“省”读[ɕi53];山西吉县有“省不下”,意思是理解不了,“省”读[ɕiɛ53-55]。

如果“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是“曾经”的意思,那么说表示“曾经”的“省”是这些表示结果的动词变来的,是有根据的。

由读息井切、作“察看,视察”讲的这个词义变声构词,特指天子巡视。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 ”郑玄注:“天子以海内为家,时一巡省之。 五年者,虞夏之制也。 ”《释文》:“省之,色景反。 ”有些辞书不列此义,大概是并入“察看,视察”义,这显然不合于古,因为这个用法读所景切,不读息井切。 大概由此义发展出“王宫禁署,禁中”之义,《广韵》读所景切。 段注:“省者,察也。 察者,覈也。 汉禁中谓之省中。 师古曰:言入此中者皆当察视,不可妄也。 ”颜氏以为“入此中者皆当察视,不可妄也”,那就不仅仅是指天子。 但是如果将此义跟“天子巡视”一义结合起来,那么宫省的“省”来自“天子巡视”义更直截了当。

“省”读所景切,还有“减少,减省”义。 这个词义可能跟“省”的“察看,视察”义,以及“王宫禁署,禁中”义没有引申关系。 《礼记·丧服小记》:“陈器之道,多陈之而省纳之可也,省陈之而尽纳之可也。 ”郑玄注:“多陈之,谓宾客之就器也,以多为常。 省陈之,谓主人之明器也,以节为礼。 ”《释文》:“而省,所领反。 下及注同。 ”孔颖达疏:“‘而尽纳之可也’者,虽复多陈,不可尽纳入圹,故省少纳之可也,以纳有常数故也。 ”《乡饮酒义》:“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 ”郑玄注:“小减曰省。 ”《释文》:“省矣,所领反,徐疏幸反。 注同。 ”引申为省略。 《周礼·天官·酒正》“二曰医”郑玄注:“医之字从殹,从酉省也。 ”《释文》:“省也,所景反。 ”

引申为省去,去掉,废除。 《礼记·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 ”郑玄注:“省,减也。 ”《释文》:“省,所领反。 注同。 减也。 徐所幸反。 ”《庄子·天道》:“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释文》:“原省,所景反。 原除省废也。 ”成玄英疏:“原者,恕免。 省者,除废。 ”

又由“减少,减省”义引申为节约。 《周礼·地官·土均》郑玄注:“君子行礼,不求变俗,随其土地厚薄为之制丰省之节耳。 ”《释文》:“丰省,所景反。 ”《左传·襄公九年》“祈以币更,宾以特牲”杜预注:“务崇省。 ”《释文》:“崇省,所景反。 ”由此引申为简约。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何休注:“天道本下,亲亲而质省;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烦。 ”《释文》:“质省,所景反。 ”《僖公二十二年》“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注:“杀,省也。 ”《释文》:“杀省,所景反。 ”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省,犹少也;犹云休也;免也。 ”张相所说的这种“省”多用在祈使句当中,就含有“不要”的意思,相当于“休”。 例如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诗:“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 ”也有用在叙述句当中的,有“免去”的意思,例如杜甫《回棹》诗:“顺浪翻堪倚,回帆又省牵。 ”省牵,意思是免牵。 这个意义的“省”是从“省去,去掉,废除”义变来的,应该读所景切。

如果“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是“曾经”的意思,那么这个“省”不可能是读所景切的“省”发展来的,因为没有这样的发展轨迹,这个“省”不但语义上发展不出“曾经”的意思,也不能带动词性宾语。 因此,“省”作“曾经”讲还是应该到息井切的那些词义中去寻找发展线索。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主要是采取传统训诂学中“因文定义”方法为基础的归纳法来解释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的,这种方法在训诂工作中沿用已久,一方面提取出该词语在它出现的上下文文句中的意义信息,另一方面将该词语在不同文句中提取出来的意义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从而归纳出一个意义。 清代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叙》中从理论上提炼这种训诂方法:“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张相将诗词曲中出现某一词语的例句排在一起,既揣摩每一个例句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信息,又将不同上下文中的意义信息综合分析出来,确定其词义,解释了不少流行于唐宋元明时期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的意义,结论大多可信。 他通过排比文例的方式论证“省”有“曾经”的意思,结论很有说服力。 张书的不足之处是对于词义发展的系统性重视得不够,即如“省”为什么有“曾经”的意思,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因此他没有最终解决“省”的“曾经”一义的问题。 不完全归纳法所得结论终究还是有局限性的,还必须从词义发展的系统性角度解决“省”为什么有“曾经”一义的问题,结论方完全站住。

汉语史上,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的副词不多,古代常见的是“曾”和“尝”,现代是“曾经”。 “曾经”显然是一个状中结构变成副词的,跟单音动词虚化为副词不一样。 对研究“省”虚化为副词有直接帮助的是“曾”和“尝”。 但是“曾”的来历尚不清楚;“尝”本是“尝滋味”的意思,《礼记·曲礼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 ”引申为从前经历过、经受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再引申为曾经,《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跟“省”的虚化的起点不同,因为“省”没有作“尝滋味”和“经历过,经受过”的词义。

“不忆”可以看做跟“不省”是同类的引申。 “不忆”本是“没有想起”或“不去追忆”的意思,例如元稹《董逃行》诗:“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 ”白居易《思竹窗》诗:“不忆西省松,不忆南宫菊。 ”但是张鷟《游仙窟》:“未曾饮炭,肠热如烧;不忆吞刃,腹穿似割。 ”其中“不忆”费解。 郭在贻《〈游仙窟〉释词》附《待质录》“不忆”条:“不忆与未曾相对成文,当亦有未曾之意,但何以有此意思,则殊费解。 友人计君伟强谓不忆即不记得,不记得亦犹未曾矣。 似可备一说。 又考《法苑珠林》卷一〇:‘……胡大惊,与叙乖阔,问何时来,二僧答云:“贫道本住此寺,往日不忆与君相识。 ”胡复说嵩高之遇。 此僧云:“君谬耳,岂有此耶?”’按此文中之不忆亦犹不曾也。 ”(载《郭在贻文集(一)》,121页,中华书局,2002年)按:“不忆”的“忆”不能理解为记忆。 如果理解为记忆,则“吞刃”和“与君相识”都是已然发生的行为,事实上,这两种行为都没有发生过。 “不记得亦犹未曾”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如果“不忆”意思是不曾,那么它跟“未省”或“不省”是同样的引申。

“不忆”指未曾,但是“忆”字本身没有“曾经”的意思。 这种演变在实词虚化中是常有的事。 例如“不论、无论”,都有连词用法,但是“论”字单用却没有这个用法。 “不妨、无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六篇《释虚字》论证了,它们可以用作“甚辞,‘很’的意思”。 但是“妨”字本身并没有副词用法。

“省”有“醒悟,想到,心里明白”和“记得,记住”之义,由此可引申指曾经。 “省”作“记住,记得”讲,是指记住了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这大概是是它能发展出“曾经”的意思的来由吧。 因为凡是人们记得的行为或情况,那一定是从前发生的,是以前的一种经历。

“省”从“醒悟,想到,心里明白”和“记得,记住”义,引申为“曾经”义,主要经过如下的阶段:

(一)只表示“醒悟,想到,心里明白”和“记得,记住”之义。 这种“省”可以带名词性宾语、主谓结构宾语、动词性宾语。 这些用例在唐代有很多。 例如:

1、王维《哭祖六自虚》诗:“未省音容间,那堪生死迁。 ”

2、曹唐《刘晨阮肇游天台》诗:“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这里“不”和“空”相对,“省”和“疑”相对。

3、胡曾《咏史·虞坂》诗:“悠悠虞坂路欹斜,迟日和风簇野花。 未省孙阳身没后,几多骐骥困盐车。 ”

4、李郢《张郎中宅戏赠二首》之二:“谢家青妓邃重关,谁省春风见玉颜。 闻道彩鸾三十六,一双双对碧池莲。 ”《诗词曲语辞汇释》将“省”作为“曾经”义的证据,但是理解为“想到”更好,“谁省春风见玉颜”是说,谁想到春风一吹,她的美丽容颜就露出来了。

5、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黑白二鹰》诗:“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诗词曲语辞汇释》将此例作为“省”的“曾经”一义的证据;《汉语大字典》采纳了张相的意见,作为作“曾”讲的副词用法的例证。 但是这里的“省”当理解为记得,或者是看到;如果作“曾经”讲,则“人间有”不能作它的中心语。 《汉语大词典》“不省”下以为此例当解作“未见过”,也没有采纳张氏的意见。

6、韩愈《听颖师弹琴》诗:“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

7、杜荀鹤《赠溧水崔少府》诗:“只闻留客教沽酒,未省逢人说料钱。 ”未省,不知道。 “只”和“未”相对,“闻”和“省”相对。

8、吴融《雨后闻思归乐二首》之二:“一夜鸟飞鸣,关关彻五更。 似因归路隔,长使别魂惊。 未省愁雨暗,就中伤月明。 须知越吟客,欹枕不胜情。 ”这里“未省”和“就中”应该是宽对,二者都是动词性结构。

9、李频《深秋过源宗上人房》诗:“方从听话后,不省在愁中。 ”

10、韩偓《余自刑部员外郎,为时权所挤……因成长句寄所知》诗:“开口谩劳矜道在,抚膺唯合哭途穷。 操心未省趋浮俗,点额尤惭自至公。 ”这里“未省”和“尤惭”都是状中结构。

11、洛中举子《赠妓茂英》诗:“忆昔当初过柳楼,茂英年小尚娇羞。 隔窗未省闻高语,对镜曾窥学上头。 ”这里“未”和“曾”相对,“省”和“窥”相对,“省”有实义。

这些用法中,1-2“省”后带名词性宾语;3-4带主谓结构宾语,5-11带动词性宾语。 这些宾语中,“省”带动词性宾语的例子最值得重视,因为副词“省”就是这种用法变来的。

(二)事实上,在有些唐诗中,“省”是解作“醒悟,想到,心里明白”,还是解作“曾经”,是颇难辨析清楚的,而且例证不少。 例如:

1、白居易《寻春题诸家园林》诗:“平生身得所,未省似而今。 ”

2、又《恨词》:“从来恨人意,不省似今朝。 ”

3、王贞白《从军行》:“从军朔方久,未省用干戈。 只以恩信及,自然戎虏和。 ”

4、张祜《途次扬州赠崔荆二十韵》诗:“袖因迎顐破,肩为请挼劳。 未省求媒氏,焉能泥贼曹。 ”这里“未”和“焉”相对,“省”和“能”相对。

5、无可《寄兴善寺崔律师》诗:“沐浴前朝像,深秋白发师。 从来居此寺,未省有东池。 ”

1-2两例,《诗词曲语辞汇释》是作为“省”的“曾经”一义的例证。 但是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将它们理解为想到,没有什么不可以,至少有成立的理由。 再如白居易《画竹歌》诗:“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将“省”作为“曾经”讲的例证,但是《汉语大词典》作为“记得,记忆”讲的例证。 也许《汉语大词典》的处理更容易为人接受,因为“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和“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是骈偶,前面用“省”,后面用“忆”,都是“记得”的意思。

这些例子中,“省”都是放到动词性结构之前。 “省”是理解为动词用法还是副词用法似乎都有道理。 这说明,这两义之间有相通之处,有可能是过渡现象的反映。 如果“省”是动词,它的宾语就是曾经发生的行为或情况,这种行为或情况被人想起了;如果是副词,它的中心语只是指过去曾经发生的行为或情况。 这种区别导致有时候在上下文中难以分清。

如果是“未省、不省”,则“省”动词,它的宾语就是曾经发生的行为或情况,这种行为或情况被人想起了;这种“省”继续虚化,就会成为时间副词。 如果“省”是副词,“未省、不省”的中心语则是指过去未曾发生的行为或情况。 这种区别在上下文中偶或也难以分清。

万群博士见告:因为“省”作“曾经”讲多用在否定副词之后,所以可能存在着这种演化途径:省(醒悟,记得)>不/未+省(醒悟,记得)>“不省”、“未省”重新分析,演变为“不曾”义(和“不忆”类似)>反推,“省”获得“曾经”义。 至于为什么有的可以反推,有的没有,“忆”怎么没有反推产生“曾经”义,可以再分析解释。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还需要再研究。

(三)只能作时间副词用,意思是曾经。 例如:

1、李洞《叙旧游寄栖白》诗:“省冲鼍没投江岛,曾看鱼飞倚海樯。 晓炙冻盂原日气,夜挑莲碗禁灯光。 ”

2、敦煌变文《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要饭未曾烧火烛,须衣何省用金钱。 ”

3、又《维摩诘经讲经文》:“剜眼截头之苦行,未省施为;舍身舍命之殊因,何曾暂作。 ”

这些例子见于《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曾”和“省”相对,“未曾”分别和“何省”“何曾”相对,是“省”只做表示“曾经”的副词用法的例子。

“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作“曾经”讲不但符合社会给“省”字赋予的词义,也符合文献的说法。 《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 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 帝悔之,而名籍巳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 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 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 同日弃市。 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这可以看做是杜甫之所本,表明杜甫对皇帝曾经仅凭“画图”而“召幸”美人的做法之不满,从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心情。 《杜诗详注》引《杜臆》说《咏怀古迹》“五诗皆借古迹以见己怀,非专咏古迹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 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我认为是很好的见解。

经过以上的考证,我们可以说,“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应该理解为副词,意思是曾经。 这个“省”应该读xǐng,不读shěng。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在“省”字头下面将作“曾”讲的副词用法放到shěng一读里面,这是不对的;《汉语大词典》在“未省”条下,给作“未曾,没有”讲的“未省”的“省”注音xǐng,是对的,但是前后处理不一,应该将这些“省”统一注成xǐng。

今日苏梗价格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紫苏梗多少钱一斤、今日苏梗价格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下一篇:word2007怎么添加页眉横线的两种方法
上一篇:含笑怎么养,含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