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文学

2023-02-03 01:44:1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4

2022年04月22日 14:54:03 综合 30 投稿:二哥说旅游

初读《活着》时,才读大一,那几天里心情都是沉闷的,但因为阅历并未能真正理解书中的人物。

如今自己成家了,有了孩子,才明白小说中人物面对命运时深深的无力感,却只能向现实妥协退让。

福贵的一生是苦的,不论是他还是他的家庭,一生在不断经历着苦难与悲痛,他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就只剩下一头老牛与年迈的他相依为命。

这也让我不禁思考人活着的意义。 或许真的就如余华先生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创作背景

《活着》是由当代作家余华创作完成的。

说到余华,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浙江杭州,后迁居浙江海盐县成为一名牙医。

25岁时余华进入海盐县文化馆,也是这一年他开始创作。

这时余华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潘银春,她是文化馆的一名秘书,而且年轻漂亮,不乏追求者和爱慕者。

当时的余华因为写过几篇短篇小说,在县城里已经小有名气。 或许是因为被余华的才华所折服,潘银春很快就和余华相恋了。

第二年,余华和潘银春步入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的余华开始发表小说。

结婚三年不到,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在这期间,他看到了更广袤的世界,并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

而余华和妻子潘银春因为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余华想去大城市闯荡,去见识更大更精彩的世界,而妻子潘银春只想留在小县城过简单稳定的生活。

随着两人分歧逐渐变大,在1991年,两人因为一次剧烈的争吵分开了。

余华背后的大功臣——陈虹

离婚后的余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北京,还和自己的红颜知己陈虹走到了一起。

在北京生活的余华,住在9平米的出租屋里。 虽然小说写的不太顺畅,但幸好有陈虹陪在自己身边,并且还能为他出谋划策。

陈虹提议如果第三人称写不好,就用第一人称写,余华在陈虹的鼓励下,改用第一人称写,这就有了文学经典《活着》。

《活着》火了

这厢张艺谋刚刚拍完电影《秋菊打官司》,计划着下一个剧本时,想到了余华的作品《河边的错误》。

便找到了余华,而余华则拿出了自己刚完成的《活着》。

张艺谋看完后激动地对余华说:“我一宿没睡。 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写的太好了!我在福贵身上看到了中国人那种默默承受的坚韧和顽强生存的精神!我决定要拍《活着》!”

1998年,《活着》电影问世,人们毫不意外的被电影中的平凡故事所震撼。

因为电影只选取了小说的前半部分拍摄,所以人们看完电影就想看原著,这让《活着》真正火爆起来。

可以说,张艺谋和余华是相互成就的,余华写出的好小说让张艺谋拍出来好电影,而张艺谋电影的得奖让余华的作品得以流传,时至今日成为经典。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其后多年,这部书获奖无数,并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还入选了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学经典。

很多时候我们用力的活着,走到一半,却突然失去了支撑一切的力气,会思考活着的意义。

这本书的精装珍藏版只要28元,一顿快餐的钱,却可以让你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找到活着的意义。 难的是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有没有那份心境,停下脚步,去感受初心。

2020已经过去一大半,经济萧条,行业寒冬,各行各业都不景气,都在感叹日子艰难,如果你找不到面对生活和困难的力量和勇气,相信认真看完这本书,你会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光芒,找到前行的动力,或许这就是《活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和力量。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在时间的沙海中不停打磨仍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我相信,即便没有电影,《活着》也会被发掘,被流传,找回属于它的价值。

喜欢的朋友快点击下方的“去看看”,下单购买哦!

余华除了《活着》,还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兄弟》是余华自己最喜欢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的转型作品,从这部小说起,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四部集成珍藏版的《余华作品集》,原价142元,现头条好物做活动只要88元,就一顿饭钱就可以带回家。 平静下来,读一本好书,对人生又有不一样的感悟。 更好地前行。

戳下方就可以将这套珍藏版带回家哟。

下一篇:中国品牌服装(中国品牌服装网)
上一篇:ourhome(ourhome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