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言取名的寓意(子言取名的寓意是什么)

2023-02-02 23:46:0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4

2022年05月07日 18:18:04 综合 27 投稿:走吧网

作者:吴尚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 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 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经验与读书的方法。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读书也如此。 苦读是基础,善读是关键。 要读出成效,也需利其“器”。 这里说的“器”,就是读书的方法。 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我们可以学习善读书的智慧,找到善读书的方法,取得善读书的成效。

牛角挂书图黄慎(传)/绘

一是要有高尚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张“读书在得道利民”。 司马光在《与薛子立秀才书》中谈道:“士之读书岂专为利禄而已哉?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也。 国家所以求士者,岂徒用印绶粟帛富宠其人哉?亦欲得其道以利民也。 ”司马光认为,读书要超越一己私利,明大道、求利民。 读书既要有高尚的情怀,还要有高远的志向。 汉魏之际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明确提出“志者,学之师也”。 徐干在《中论》中谈道:“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学者不患才之不瞻(通赡,丰富),而患志之不立。 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在这里,徐干提出了学习中志向与才学关系的重要问题。 他认为,志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 有的人虽有天赋才学,却没有远大志向,因而还是不能够建功立业。 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二是要培育崇高的道德操守。 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是先秦时期关于阅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观点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参省”即反省、考察。 他认为,君子只有广泛地学习,每天省察自己,才会积善成德,见识高明,行为不会出错。 荀子关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观点告诉我们,积累知识是手段,培养道德操守、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会做到博学多闻,永不停步!

三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为学读书方面有不少精彩论述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对我们很有启迪: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 《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 其实,孔子自己就是一个谦逊的人。 《论语·八佾篇第五》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 他认为,这正是礼的要求。 二是要做到学而不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 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四是要善于利用时间。 三国时魏国学者董遇在如何运用时间读书学习方面颇有见解。 据《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记载: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董遇的读书观,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倡导书要熟读,反复读,读书上百遍,书中之义自然领会。 二是“当以三余”。 不少人表示,想读书,没时间。 董遇提出,读书要抢时间,运用好时间,岁之余、日之余、时之余,总能抢到读书的时间。

五是要有选择标准。 读好书是善读书的应有之义,我们需要了解和借鉴读好书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提出“言有三表”的评价标准,值得我们借鉴。 《墨子·非命上第三十五》记载了墨子的一段话: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在这里,墨子为我们提出了判断言论、文章和读物是非对错、真伪好坏的三个标准:第一要能追根溯本,向上去探究古代圣王的事情;第二要能向下考察百姓的实情;第三要能用之于实际,就是把它应用到刑罚与政务方面,看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 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大家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为依据,以古代圣王的间接经验、普通百姓的直接检验和国家治理的社会效果为准绳,来评价文章、言论的是非对错与真伪好坏。 墨子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们如何理解评价古代典籍文献,如何选择判断阅读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是要心无旁骛。 南宋哲学家朱熹读书广泛,治学严谨,在读书方面多有论述。 人们经常讨论善读书的问题,何谓善读书?朱熹认为,一心在书上,方谓善读书。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谈道:“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 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凭一心在书上,方谓是善读书。 ”此处,朱熹所谓“善读书”,即善在“心上”,做到读书时心无旁骛,雷打不动。 如果心不在焉,纵有千万种读书方法也是枉然。 人们对朱熹读书有“三到”的观点也耳熟能详。 《古今图书集成·训学斋规》记载了朱熹的这段话:“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所以,“三到”之中,心无旁骛最为重要。

七是要下足“寻思”功夫。 读书要读出成效,务必做到读思结合,下足“寻思”功夫。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第二》)孔子认为,如果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反之,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有许多疑惑。 明代学者薛瑄在《读书录》中谈道: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 先儒谓“读书只怕寻思”,近看得“寻思”二字最好。 如圣贤一句言语,便反复寻思:在吾身上,何者为是;在万物上,何者为是。 在此,薛瑄强调的是读书要做到边读书、边思考。 思考什么呢?就是要思考每一句话的道理所在,含义所在,思考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联系自身、联系万物去探究。 如此,读书才有收获。

八是要做到学行结合。 古人论及读书,多强调学与行相结合。 西汉哲学家扬雄提出,“读而能行为之上”。 他在《法言》中谈道:“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之,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扬雄认为,读书学习之后的成效,大致可分为四等:上等是在读书学习之后,能见诸行动,其次是著述立言,再其次是传道授业。 如果前面的情况都没有,那就是第四等,即普通人。 扬雄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是见诸行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九是要共读切磋。 古人谈读书,大多强调共读切磋的益处。 南北朝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将自己亲身见闻与立身、治家、处世之道,写成《颜氏家训》,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他主张“读书须切磋相起”。 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谈道:“《礼》(即《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盖须切磋相起明也。 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 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颜之推认为,《礼记》上讲得很明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所以,读书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如此才能到达通晓明白、相互提升的目的。 从颜之推的论述中看到,“切磋相起”、共同读书,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能提升读书学习的效果。

十是要会通古今。 读书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通。 清代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强调,“读书之道,会通古今”。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谈道:“读周、汉以前书,用古音,读晋、唐以后书,用今音,斯可矣。 大约学问之道,当观其会通,知今不知古,俗儒之陋也;知古不知今,迂儒之癖也;心存稽古,用乃随时,并行不相悖,是谓通儒!”王鸣盛在这里谈的是如何读书、如何做学问,其要旨在“会通古今”四字。 在他看来,儒者读书、做学问,常有两种类型,即俗儒和陋儒。 前者知今不知古,后者知古不知今。 王鸣盛认为,知古与知今,并行不相悖,读书做学问,要古今会通。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9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下一篇:男子上海就医病逝妻子流落街头
上一篇:大不列颠岛(大不列颠岛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