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张永和建筑作品)

2023-02-02 23:15:5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4

2022年05月12日 06:54:04 综合 23 投稿:青海普法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咪佳

“这是一个我在全世界各地都没有见过的校园。 ”

2021年9月5日秋季开学日,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正式启用。 陆续报到的学生们在新校区接受的第一堂课,可能正是这座校园带来的。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占地483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摄影:郎水龙

对良渚校区建筑总设计师、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华人评委张永和来说,这里同样是一个他梦想中的校园,“希望良渚的校园,就是一个老师。 ”

9月2日媒体见面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有幸在张永和先生的校园导览过程中,与他作了一场关于建筑设计、关于教育理念的独家对话。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建筑总设计师、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原主任张永和张永和于1984年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 自1992年起开始在中国实践,多次参加国际建筑及艺术展,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多所建筑学校任教。 曾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持与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现任麻省理工实践教授及香港大学荣誉教授,2011-2017年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评委 摄影:徐彦

动手

“做美术、设计工作,必须有动手能力。 ”

张永和在中国和美国读过书,也在中国和美国教过书。 基于对两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理解,以及对美术设计领域教育的经验,他认为美术作为一个综合教育的基础,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不仅仅是审美能力,而是手、脑并用的能力。 ”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定位为学院的设计板块,将容纳全部的设计学科。 校区占地483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这其中最大部分的建筑空间,属于工坊。

一个(最大的)工坊空间,可以同时提供4000个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里头,动手捣鼓出自己构想的、好奇的所有事物。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的设计体现了:未来设计教育必然具有跨界属性,教学体制及其校园空间都将在这一趋势中发生变革;建筑学对设计教育具有通用属性,无论是被实践的建筑、还是被体验的建筑都具有广义上的“不言之教”的作用。 二者都在他主题为“绵延多义、居学一体”的校区方案中得以体现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摄影:郎水龙

“我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有一回看到好多老的废墟里的石头。 我一看那石头没多大嘛,就找来仨学生,说‘咱们把这(石头)搬一个地儿。 ’

我们四个人根本搬不动,后来加两个,最后再加两个人,八个人搬动了。

所以就是说,你不搬那石头,你对它的重量根本就不会认识。 ”

张永和一直认为,建筑师首先是匠人。 “动手,影响我对盖房子这件事的认识,也影响我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 ”

“虽然我是在北京出生长大的,但与江南有很深的渊源。 我父亲生长在杭州,母亲是无锡人,都是江南人。 父亲这边的家族,几百年都是在杭州做扇子的。 ”

明末清初,张家从绍兴搬到杭州,住在扇子巷。 “(做扇子)一直做到太爷爷辈,从我爷爷这一辈开始读书了,后来我们家里人就不再做扇子了。

张永和一家。 张永和跟哥哥张保和(左一)的名字,就是爷爷取的;起源于爷爷对于世界和平的热爱——“保和”以及“永和”,寓意“保卫和平”和“永远和平”

张永和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他曾设计过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天文馆等中国的地标性建筑。 “但是我想我不仅仅继承了父亲的建筑设计的志业,也许我们家手工艺的传统在我身上也一直保存着。 我们家里到现在也还存有几把老扇子,大折扇的制作工艺是非常讲究的。 ”

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书时,张永和会要求学生设计一块建筑材料,“不光是在计算机里,要把材料真正做出来,然后再做实验验证。 ”

学生再去用这个材料画一个房子。 “即便不是真的盖房子,它也不再是一个梦幻式的想象了,而是一个非常落实的想象。 ”

“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我相信你以后再搞金融也是可以的,你会很实(际),又有想象力。 ”

张永和最希望达成的教育目标,是将来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受过的学校教育基础上,可以给自己设计、创造一个职业,“也许做这个职业的就你一个人,但是你因此起码能够生存,可能还活得挺高兴。 ”

思考

“我不用当一个建筑师(建筑师模板的产物),我可以做我想当的建筑师,而且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张永和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他在美国念书时,遇到过一位“非常奇怪的老师”Rodney Place。 他讲的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现代艺术,反正都跟盖房子没有太大关系。

“他穿(19)60年代的西装,常常戴朵鲜花儿。 他看起来很舒服的,一点也不做作。 ”

当时这位高大英俊的英国绅士的课,当时在张永和眼里非常没意思,“我就逃课,去图房画图。 ”

有一天,Place 先生就追到图房,“咵”地朝张永和跪下:“Please come to my seminar(请你来上我的课)。 ”张永和只好去上课

这是Place 先生给学生看的一张古画之一——John setting off into the desert, Giovanni di Paolo, 1454 图片来源:wikiwand

“他上课有三十张幻灯片(照片、古画),每次上课来回放,一次又一次地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其中有一张画,圣约翰走进田野,我就乱说,我看到这啊那的。

他表现出来非常痛苦。

问急了我就说:‘那你说有什么我没有看到的?’但他又绝对不说。 ”他逼着学生完成独立思考。

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直到张永和毕业以后,在旧金山获得了教职,那天他开车进入一片搭讪。 那幅画突然跳出来了,张永和一下明白了老师想教给他的是什么。

“在学校教育里,你不用很深入努力就能获得的,仅仅是个知识;费老大劲获得的那东西,是改变你的一个动力。 ”

独立的思考,需要贯穿在学生整个的校园生活当中。

“学生在学校怎么生活,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 张永和想创造一个可以连续思考的场域。

“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生活就跟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一样。 但是学生的时间(比上班族)开放得多,在他们自己掌握的时间里,能不能有一些兴趣社?

从来没有哪个学校,可以开出可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课程,那么兴趣发生在哪?”

张永和用建筑提供的答案是:就发生在宿舍里。

良渚校区围绕“生活即教育、学院即社区”的思想进行设计建造,通过坊、市、馆、舍、所、院、园、道的营造,实现“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的校园特征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摄影:郎水龙

一走进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就能看见全校区最高的两幢建筑,是宿舍。

但它们又是很不常规的宿舍。 宿舍楼的二楼,是一片兴趣工坊。

“我在麻省理工看到好多兴趣俱乐部,其实就是玩儿。

有一群学生做玩具火车,他们的沙盘大极了,有好几个平米那么大。 他们在创造性地玩,在玩的过程中,他们有可能做出现代铁路交通。 ”

“在剑桥(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波士顿大都市区的剑桥市),年轻人骑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自行车,有的站着骑,有的躺着骑。 我常常纳闷:他们怎么上去的?(座椅)特别高。

自行车就是兴趣社的产品。 他们不但想这些兴趣,还自己做出来。 ”

建造中国美院良渚校区,贯穿了张永和对高等教育不太一样的想法,他提出“居学”——“学生中午困了,能上楼回宿舍打个盹儿;深更半夜有灵感想继续做了,马上能下楼到工坊里来继续干。

这种想法的根据,源自陶行知先生首先提出来的‘生活即教育’。 ”

开放

我跟着张永和走进了其中一个工坊。

近千平米的空间一览无余。 “将来(工坊)就是这样开放式的。 ”张永和把教育体系和建筑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用开放空间来打破专业的界限。

“我们想取得一个平衡,一个人既能独立思考、创造,还能方便随时与他人或团队进行大量沟通、协作。 ”张永和说,希望学生进入这个学校了,他就准备有可能随时进入到不同的领域。

在设计良渚校区时,张永和经常想象这样的场景:“当你走进这个大工坊,看到一个人需要有人搭把手去搬一件东西,这个东西是你从来没见过的,你是学建筑的,那位可能是学高分子的,就在那一刹那,因为大家都看得见,可以开始交流;

下一个场景,两个人已经去喝咖啡了;

再下一个场景,他们一起创造一个新的建筑材料。 ”

摄影:徐彦

而喝咖啡这件事,在良渚校区里,会有一个非常别致的去处。

张永和带我拐进了两个工坊之间,有一方小小的院落里,他称作“一线天”。 确实,这个空间就2米多的宽度。

这个狭长的条状区域,有2/3的部分“嵌套”着一条凹槽,大约30公分深。

我起先以为这个底部砌着瓦片的设计,将来是一洼观赏池。

没想到张永和率先示范——他脚跨进槽里,人坐了下来。 我们都笑起来了,张先生和他盖的房子一样,让人感到自然又亲切。

“相邻的两幢教学楼之间,都会有这样一个空间。 也许大家可以出来透口气,换一种方式聊聊天。 ”他特地补充,“抽根烟也可以。 ”大家又笑。

我也跟着坐下。 被张先生说得心动,我很想掏出背袋里的烟,请他抽一根。 时间太紧张,最终没有如愿,但是跟他对面对坐着聊天,抬头见天,非常惬意。

他绘声绘色地谈,这样小小一方天地,充满了江南味儿。 作为南方人,我感同身受,为建筑拥有的这种魔力着迷。

张永和说他特别期待学生进入校园的感受,“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喜欢,还是会跑到北京来‘追杀’我?”

采访那天,张永和说他当天的行程是“一日三州”,早上从宜兴到杭州,午饭后去温州,晚上到广州。

去吃午饭的路上,张先生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杭州人,他就特别高兴地给我留了一个作业:“你能不能去查一下扇子巷曾经的位置。 ”他对杭州还在逐渐的了解和认识中。

今年张永和的团队承担了更多的杭州项目,比如灵隐寺的相关工作。 他想继续探索,如何在建筑中,保留杭州特点的江南气息,“这是和其他地方都很不一样的‘杭州意思’。 ”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下一篇:生锈怎么办(铁生锈了怎么快速去除)
上一篇:nit成绩查询(nit成绩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