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故事简介(窦娥冤的故事简介100字左右)

2023-01-30 09:25:1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6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杂剧作品,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剧本全剧共四折一扇子,以《汉书•于定 国传》和干宝《搜神记》中的《东海孝妇》的故事为原材料,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主要描写的是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的故事。

窦天章是楚州穷困儒生,无钱进京赶考,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做童养媳。 婚后丈夫早逝,婆媳相依为命。 现在想来,为了进京赶考,把亲生女儿卖掉,也够丧心病狂。 蔡婆讨债被赛卢医骗郊外谋害,张驴儿父子救下。 强逼婆媳嫁他父子,窦娥不从,张驴儿毒死蔡婆要挟窦娥,误害其父。 诬告窦娥杀人,糊涂官府严刑逼供,窦娥为救婆婆,承认自己杀人,被处以斩刑。 本来应把犯罪人员逮捕法办,却杀无辜人。

窦娥临刑发三条誓: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死后都应验。 这虽然是迷信,我们却认为是应该这样。 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窦娥鬼魂重诉冤情,死去的窦娥沉冤得雪。 窦娥这一悲剧人物,抒发人民群众的反抗情怀,震撼人心。 我们知道,《窦娥冤》盛演不衰,据统计,我国约有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明 显得受到 “东海孝妇”故事的启发。 从“东海孝妇”的传说到 《窦娥冤》,已经带上了元代社会的强烈的现实生活色彩。 《窦娥冤》塑造窦娥这个从安于命运到与命运抗争的妇女形象。 窦娥人生不幸,“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世也波生招祸尤” ,认为是前生烧了断头香所致。 窦娥的自言自语,震撼人心。

她父亲穷书生,蔡家并非没饭吃,没衣穿,又不是少钱欠债、被人催逼,婆媳俩生活并不苦,窦娥产生“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父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的思想,不是消极度今生,而是为“把来世修” 。 我认为, 窦娥安于命运、相信天命,善行换取来生, 争强好胜,外柔内刚,活着比饿死还好。 窦娥和小白菜比较,冤情更大,是死了以后,做鬼报仇。

当张驴儿父子闯进来,她对引狼入室的婆母不满,认为她“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把人笑破口”,对于厚颜无耻的张驴儿调戏她,毫不客气地推倒他,为争贞洁名,争做人的自主权利。 我们想,窦娥满以为官府公正执法,在事实面前幻想破灭,这是多么的无助,死不瞑目。

临死前看清官府面目,官吏们无心正法,百姓有口难言,悲愤已极,发誓愿。 我认为在这里,窦娥争的是清白,表达的是无辜。 她怨忿贪官污吏,窦娥死后,三桩誓愿桩桩实现,但她没罢休。 鬼魂哭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把仇人等待,她求父亲为自己除罪名,而且高呼“衙门自古朝南开,可想而知,她是向“官吏们”挑战,向整个官僚机构挑战,为所有受冤百姓鸣屈。

窦娥刚强又善良,对婆母孝顺。 婆母讨债回来,迎接问候。 张驴儿父子对窦娥深为不满,但蔡婆病了想吃羊肚汤,她给做。 对蔡婆可谓孝顺之至极。 这是个可怜的孩子,桃杌太守听信一面之词,她宁死不招“药杀公公” 。 太守打她婆母,竟毫不犹豫招认罪名。

窦娥孝顺,自己蒙冤也不让别人受委屈。 赴刑场怕婆母伤心,要求走后街,是被压迫者与被侮辱者之间的同情心。 我认为,窦娥是善良美好的化身,冤屈伸亡魂叮咛父亲,婆婆无人侍养,可收家中养生送死。 看一看,她鬼魂为自己报仇,还要父亲保护无依无靠的老人,只要婆婆平安终生,自己死而无怨。

大家知道,窦娥的信条一是贞节,二是孝道。 她“一马不备二鞍,好女不嫁二男” 。 她鬼魂理直气壮,自认为毫无越轨,问心无愧。 张驴儿无理威逼,她用三从四德作防身武器。 蔡婆软弱和引狼入室使窦娥孤立无援。 她说服蔡婆,窦娥守节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蔡婆亲生儿子。 如果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窦娥就不可能被冤死。

窦娥知道,用大道理批判蔡婆软弱,违背她本人身份性格,说服不了蔡婆,可能使蔡婆倒向张驴儿。 窦娥对官府抱幻想,要官休而不私休,见太守细致叙述事情经过,认为大人明如镜,对官府无一句怨恨之词。 她满以为理所当然受官府的保护,是封建礼教冤死了她。

窦娥沉冤昭雪,是生前的 “不肯辱祖上” ,没有违背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 的传统,张驴儿“乱纲常” 。 如果她稍有逾越,会被窦天章“牒发城隍祠内”, “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 。 我觉得,窦娥是被侮辱被压迫者,《窦娥冤》揭露元代社会法制黑暗,纲纪松弛,官吏昏庸,流氓横行,无辜受害; 歌颂下层人民的斗争和反抗。

窦娥善良、刚强与封建道德联系在一起。 善良建立在孝顺的基础上,与恶势力斗争以贞节为指导思想。 我们想,顺从婆母屈就张驴儿,符合孝违背节。 不屈就张驴儿抛弃婆母,符合礼节违背孝。 不抛开婆母又不屈就张驴儿,是既孝又节。 这样的妇女被判死刑,冤屈感天动地!

剧幕乍起,窦天章送女儿抵债。 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人对窦娥充满同情。 我认为,是高利贷把蔡家和窦家联系起来,组成矛盾统一体。 又把蔡婆和赛卢医、张驴儿父子联系起来。 高利贷反映元代剥削方式,不会构成窦娥悲剧。 蔡婆受欺多于欺人,是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 此人无依无靠,无欺人之心,坐吃山空。 财产虽未吃空,却被冤案牵连。 作者对她有批判,是因为她怯懦、愚善以至引狼入室。

《窦娥冤》揭示悲剧根源,元代豺狼当道、流氓横行的社会环境。 是“死的医不活,活得医死了” 的赛卢医,不知医死多少人,何尝怕被人告发,关了一日店门,还不起所欠蔡婆之债,骗她到荒村勒死了之,张驴儿以他害人未遂拉他见官,他给张驴儿毒药,事后卷包而逃,世上这样恩将仇报的人少见。

张驴儿是豺狼,要蔡婆寡妇寡媳二人招他父子为夫。 到蔡家,窦娥拒婚,起杀人之心,想药死蔡婆,不意药死父亲。 窦娥答应娶她为夫人 葬父息事。 窦娥不屈,和他去见太守,太守桃杌见告状的,说告状的是衣食父母, 表明是贪官。 “人是贱虫,不打不招”,视民为草芥。 一击二打,构成冤狱。 我认为,在这样一个从官到民、坏人充斥的黑暗社会之中。 她一个孤弱寡妇,纵然不被张驴儿、桃杌逼死,也仍然是坏人共目之弱肉。

桃杌太守,贪财昏癖,听信诬告,把无辜窦娥判死罪,窦娥成官吏流氓互相庇护狼狈为奸的牺牲品。 窦娥安分守己,遭遇悲惨,却得不到社会舆论同情;赛卢医、张驴儿没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制裁。 我认为,当时元朝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不能为无辜受害者伸张正义,蔡婆和窦娥同样是受害者,当时社会黑暗和混乱!

窦娥发出三桩誓愿,阴云四起,冷风盘旋,雪花飘飞,加重悲剧气氛。 是窦娥极度悲愤和压抑,死不甘心地反抗情绪的产物。 她归命于天,自怨“命苦”,欲修“来世”。 蒙冤赴刑, 将天地怨,三桩誓愿实现之时,屈死的冤魂窦娥显。 窦娥“信天”、“怨天”发展到“胜天” ,主宰天地鬼神,感天动地。 我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早知道自己会冤死,她肯定会反抗。

《冤娥冤》第四折鬼魂在舞台上游来游去, 激发观众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加深对屈死窦娥的同情和怀念。 暴露当时社会腐朽,人间无主持正义之人,靠鬼魂作证。 鬼魂复仇形象出现,表现窦娥不除邪恶决不罢休。 是用消极的形式表现积极思想。 王国维先生曾高度评价:“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是窦娥死前发下的三桩毒誓。

后来,窦娥带着满腔悲愤含冤而死,她的三桩誓言也一一实现。 窦娥为何要在斩首示众时,发下这三桩毒誓呢?看了这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临刑前,窦娥为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无辜,死前发出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证明窦娥确实是含冤而死。

《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发生于昏庸官吏统治下,善良的底层百姓遭受压迫、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 我认为,窦娥这个柔弱女子,借由这三桩誓愿,是为了彰显她敢于反抗不公的精神。 古时候,有好多含冤而死的女子,《聊斋志异》里的冤冤相报,和《窦娥冤》异曲同工。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是向世人表明自己死的冤枉。 是视死如归的慷慨悲歌。 面对冤狱,她无比悲愤,而为了保护婆婆,她又做出了无悔的选择。 她以死向世人昭示,在这个黑白颠倒的时代里,尘土是混浊的,白练是纯净的。 她一生命运悲惨,依然活得光明磊落,即便直面死亡,她也要死得清清白白。 留在白练上的斑斑血迹凄美,这是她在临死前,对命运不公的血泪控诉。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借天象异常来表明冤狱。 古人信鬼神而不信人心。 六月飘雪,暗示天象异常。 生活在封建年代的人们,相信逆天者,天道难容。 所以,只有这洁白无瑕的“雪”,才能证明窦娥的清白。 也只有这场六月的大雪,才能清洗干净这个肮脏的世界,让窦娥的悲剧不再重演。

第三桩誓愿:大旱三年,借东海孝妇表明自身清白。 窦娥第三愿与前两愿相比,影响的范围最大、程度最深。 整个楚州将三年不降甘霖,这对靠天吃饭的古代农民来说,意味着窦娥如果真是含冤而死,将殃及楚州的平民百姓。 我认为,窦娥在生命的最后,许下这一毒愿,是为了呼吁被压迫的麻木百姓,与封建力量作抗争。

综上所述,我认为,窦娥在直面死亡时,善良正义没有让她活下来,黑暗封建势力,也让她饱受摧残。 这样一个处于压迫之中的柔弱女子,早已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去洗刷冤屈。 她只能用极端的三桩毒誓,让正义昭彰,让善恶有报。 这就是她发毒誓的原因。

下一篇:撞人认全责风险有什么影响
上一篇:公积金2000工资是多少(公务员公积金2000工资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