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男孩不肯剪头发怎么办

2023-01-29 23:34:0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2

前些天,我看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其实,做过父母的人大部分都有过这样一些经历,孩子不管头发怎么样,就是不喜欢理发,让很多家长毫无办法,甚是无奈。 但很少有家长知道孩子不愿意理发背后的真正原因或者诉求。

要不要剃平头或者理发,说实在的,并不是一件大事。

但是背后暴露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家长,千万不能这样处理父母与孩子的冲突——

不管孩子要什么,不管孩子喜欢什么。

而是只要我觉得好,就让孩子做。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但是很多人的童年都有一个“3+1”式的阴影,“3”是指三大铁律:乖、懂事、听话。 “1”是指童年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在多数父母眼里,听不听话,基本就是判断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

即使长大成人,也许也难逃命运。

有一个朋友的女儿,找了个男朋友,因为女儿一直是乖乖女的形象,一直不敢给家里人说。

恋爱了半年,终于鼓起勇气给母亲说了。 结果母亲勃然大怒,劝告女孩必须终止这场恋爱。

细聊后才发现其背后原因,只因为女孩之前给母亲承诺,恋爱之前就需要把男生情况告知父母。 这种过了半年再告知的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实际上,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都有着一种无所不能的控制感,一旦孩子反抗,就会用更大的情绪去寻求控制,形成了一个走不出来的循环。

其中的原因,却可能让你啼笑皆非。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的父母,其实根本就不是“父母”。 这是心理学大师艾瑞克·伯恩提出的“自我状态理论”(ego-state theory)。

核心是,很多说孩子不听话的父母,更多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成长起来。

“自我状态理论”主要包括三个状态,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会伴随着这三种状态存在:

1、“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 CES)

主要指包含人格中情感和欲望动机部分。

比如儿童想买一个新玩具,父母不卖,他就大吵大闹,这就是自己的情绪去实现自己的欲望;很多父母也同样如此,孩子不听话,自己也大吵大闹。

2、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 PES)

主要包括自我控制、情绪管理、自我评价等部分。

有一句话是,管理别人的核心,其实是控制自己。 通常在孩子小时候,父母都能做到克制;但随着对孩子耐心的逐渐消失,自我控制越来越弱,从而变得更爱操控别人以获得控制感。

3、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 AES)

主要包含个体的思维和分析等理性部分。 遗憾的是,多数成年人的AES都很薄弱。

简单来说,你父母的理性机制和自我控制都不完善,在面对你反抗时,只能用情绪和欲望动机(儿童自我)来和你吵闹。

这个时候他们就是个小孩,你哪里倔得过他们。

因此,从小到大我们也习惯了孩子的角色,所以也普遍采取“儿童自我”的方式去和他们交流。

这就像两个小孩在幼儿园争吵一件事情,永远很难把问题解决掉。

所以,当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你所要首先做的,就是自己把“儿童自我”切换成“成人自我”的状态,用分析和智慧的“成人自我”去对付你父母那俩“小孩”。

具体冲突中,最常见的是这三种:“让你做不喜欢做的”,“让你选个老实稳定的”,“你是孩子一辈子都要听我的”。

1、首先,我们要以成熟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心理

孩子学前期(3-6岁)——“我是谁”初问?

发展特点:产生自我中心思维,形成自我意识:面临着想要不依赖父母独立做事情和失败时产生的内疚之间的冲突,他们视自己为有自己的权利的人,并且开始自己做决定。

孩子儿童中期(6-12岁)——比较中追寻“我是谁”?

发展特点:继续发展自我,同时越来越多的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评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标准,并且自尊开始逐渐分化。 积极的自尊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擅长一切事情,建立良好的自信;如果是消极的自尊,则反之。

孩子青春期(12-19岁)——明确“我是我,我能行”!

发展特点:伴随着身体的快速发展和性成熟,体内激素水平的提高导致情绪的快速变化。 男孩会经常感到生气和烦恼,女孩往往与抑郁和愤怒有关。 大脑的变化导致孩子追求更强的独立性,直接表现为好争辩、敏感、易怒、容易冲动。 这种变化引起青春期认知能力的复杂化,这种复杂又导致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对权威充满了批判精神,不愿接受批评,并且很容易指出别人行为中的错误。

2、在此基础上,父母的处理原则

父母应摒弃自己作为专制者、控制者、胜利者的立场,应该站在建设者、支持者的角度,作为必要的“脚手架”(建筑中的辅助结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用接纳、欣赏、包容和支持的态度来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而不是抱着旧的“听话”观念,要接受“不听话”才是正常的,来对待孩子的“自我”成长。

孩子,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只要不是大是大非(三观)的问题,父母应尽量不予干涉,或者必要时采用适当方法予以引导。 因为三观问题都是从0岁开始通过父母示范、榜样来影响孩子的(不在此讨论)。 随着孩子年龄增加,父母应该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而不是更强的控制。

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父母的标准往往过高。 这样就可以避免冲突,并且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对抗过多,对孩子形成自我意识是一种负面强化,会促使他走向父母的对立面(尽管这并不是他的初衷),结果是不仅使亲子关系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还往往让孩子建立起消极的自尊,不利于他未来的发展;如果尽量少的对抗,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不仅使亲子关系进入良性循环,孩子发展的自我意识会更健康,会建立积极的自尊,也更符合他的本意

被看见,是孩子最大的动力。

尊重孩子的需求,就是尊重孩子存在的价值感。

有价值感的孩子,才能拥有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坚定前行。

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个体,很多时候在价值观,风格或者兴趣偏好上有冲突,是正常的。 如果父母强行把自己的需求塞给孩子,一定会遭到顽强的抵抗。

我们不能忽视孩子自身的需求,而把我们的需求强加于他之上。

这个时候,如何和孩子正确沟通,是很重要的。

1、3步沟通法

在和孩子有需求冲突时,可以使用三步沟通法:

就5岁男孩剪头的事情,父母可以结合三步沟通法可以这样做:

2、言行一致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赖感得分,会影响你们的沟通效果。

言行不一致,会降低父母的可信度。

言行不一致的父母,会让孩子陷入混乱。

而孩子总是按照父母做的去做,而不是按照父母说的去做。

美国儿科权威医学博士斯波克说:“孩子是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来学习尊重、爱和得体的行为的。

平时在孩子面前,保持言行一致,你才能在孩子心中获得更多的信赖感和权威感。

3、非原则问题,可以妥协

对于和孩子需求的冲突,父母要划分等级。 哪些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原则性问题,哪些是可以接受的。

父母的权威感,其实是有限制的。 当父母试图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影响孩子时,他在原则性问题上,能给孩子施加的影响会变小。

换句话说,在非原则性问题上,父母越尊重孩子,在其他问题上,孩子就越容易配合。

每一次给孩子的选择权,都是日后亲子沟通的砝码和信用分。

下一篇: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的(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谁编著的)
上一篇:买手机在哪里买便宜又是正品(哪里买手机最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