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杀戮开国功臣(朱元璋为什么杀戮开国功臣经济学原理)

2023-01-29 22:53:5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3

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很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就是巩固明朝的统治,以确保明朝的长治久安。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首先在于要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朱元璋认为嫡长子继承制,是维持皇朝安全的根本制度,元朝的教训主要是“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之于乱,今宜鉴之”(《明史·太祖本纪》),皇帝没有权威,臣下作威作福,对于皇帝来说是削弱皇权,对于朝廷的来说会埋下隐患。

▲朱元璋像

所以,朱元璋极力强化皇权,极力将权力收归已有,他告诫大臣不可擅权,要好自为之。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朱元璋要逐步削弱丞相的权力,使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明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的权力相当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胡惟庸任丞相时,由于受朱元璋的器重,慢慢地膨胀起来,自作主张,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后来,胡惟庸案发,明朝不再设丞相一职。 胡惟庸被处决后,案子没有结,一批人也被牵涉进来,早已死了的大功臣李善长也没有躲过,被株连问斩的多达3万人。

▲胡惟庸像

蓝玉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功高震主,日渐骄横,欺凌乡里,侵占民田,御史去处理,被蓝玉给轰跑了;他还擅自任命、处罚手下的将官、校官。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让朱元璋心里不痛快,现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将来还不翻了天!

有人告蓝玉谋反,皇帝立马将蓝玉抓起来判了死罪,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也被定为谋反。 株连者无数,族诛的有1.5万人。 后来,朱元璋下诏列了一个名单,叫做《逆臣录》,其中的大官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蓝玉塑像

经过这两次的大案,那些开国功臣被杀的差不多了,老将汤和知趣地告老还乡,朱元璋放心地将皇位交给长孙朱允炆了。 谁成想皇帝的儿子却起兵靖难了,但朱家的天下总算是保住了。

当时大臣们都清楚李善长是冤死的,但谁都不敢站出来说话。 在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了一份奏折,详细地说明李善长决不可能谋反的。 他奏折中说:

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同德,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九死一生,夺取天下,勋臣中位列首位。 家人活着的封公,死的追赠为王,儿子娶公主,亲戚拜授官职,人臣地位达到了极点。

假如他想图谋不轨,还不一定能弄清楚,说他想辅佐胡惟庸反叛,那就大错特错了。

按照常理,人们喜爱自的儿子一定胜过喜爱兄弟的儿子,这是人之常情。 安享已到手万无一失的富贵,就不会企求只有万分之一机会获得成功而带来的富贵。

▲李善长像

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不过是侄子辈的姻亲,而与陛下却是儿女姻亲。 假使李善长确实想辅佐胡惟庸谋取大业,事成之后也不过是开国首位一功臣而已,不过就是自己当太师、封国公、封王而已,不过就是儿子娶公主,女儿被纳位王妃而已,难道能够得到比如今获得的地位更高吗?

况且李善长难道不知道天下不可以侥幸取得的道理?当年元朝混乱之时,想要谋求大业的人多得难以计数,没有一个不是自己粉身碎骨,宗族被灭,后代断绝,能保住性命的有几个人呢?

这些事情都是李善长所眼看到的,为何要在衰老之年还要亲身重蹈覆辙呢?

▲朱元璋剧照

凡是反叛的人,一定是有深仇而激发叛变之心,在万不得已时,父子之间有时会互相要挟以求避开祸患。

现在,他的儿子还在侍奉陛下,没有丝毫嫌隙,何苦要突然间干这种反叛的事情?至于说到天象昭告变化,用杀大臣可以上应天象,就更不可行了。

如今李善长已经死了,说这些没有什么益处,只希望陛下能明察此事,希望陛下将来以李善长的事作为借鉴。

奏折上报后,朱元璋将奏折扣压在宫中,什么也没说,他心里非常清楚,管他有罪没罪,朕就是要杀他!

下一篇:美国准备开战是真的吗(美国准备开战是真的吗?,最新消息)
上一篇:女人存私房钱的64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