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为什么敢打明朝(丰臣秀吉为什么敢打明朝当时国力如何)

2023-01-29 22:51:5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9

(丰臣秀吉戎装图)

一说到丰臣秀吉,可能就有小伙伴知道了,他是16世纪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日本的封建领主。 和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并称“日本战国三杰”。

那么,日本的战国时代又是怎么回事呢?说实话,真不赖他们抄袭中国的术语,其特征的确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有几分相像,因为那时的国家一把手是征夷大将军,不过此时已经大权旁落,驾驭不了日益崛起的地方领主,而天皇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也没有什么实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武家领主(通常管它叫作“大名”)开始发展自己的武装,并且不断地扩张其势力范围,和周边大名抢夺地盘。 他们掠夺财富,甚至有的残害百姓,无恶不作。

最终,结束乱世,重新建立统一政权的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丰臣秀吉。

(元龟元年(1570年)日本战国大名割据示意图。 当年羽柴(丰臣)秀吉跟随织田信长东征西战,并且在这一年领导了著名的金崎殿后)

丰臣秀吉原名是木下藤吉郎,投奔了织田信长之后,立下了赫赫战功,又先后改名为木下秀吉和羽柴秀吉。

1582年,在织田信长即将要统一日本的时候,发生意外,他和他的长子在京都的本能寺被部下明智光秀杀死。 正在高松前线和毛利辉元对峙的羽柴秀吉闻讯后,火速赶到京畿地区平叛,为主公报了一箭之仇。

(织田信长,1527-1582)

作为“报酬”,秀吉取代了织田信长的位置,继续完成日本的统一大业。

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在小田原城下降伏了北条氏,正式统一了日本。

既然“天下”归于一统,按理说,他应该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停止征战,巩固来之不易的江山。 却不料,仅仅两年后(1592年),他就动员了20多万兵马,迫不及待地与朝鲜开战。

丰臣秀吉前后侵朝两次,第一次是1592年4月到1593年7月的文禄之役,第二次是1597年2月到1598年12月的庆长之役,在我国历史上统称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其为壬辰倭乱。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血战倭寇插画)

在历史上,日本的倭寇常常袭扰朝鲜沿海,试图将朝鲜半岛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早在公元七世纪,唐朝和新罗的联军就在白江口完胜了日军。

倭国势力不得不退回本土,以后近一千年未敢与中国开战。

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倭寇又开始兴风作浪,袭扰中国东南沿海和朝鲜。 可以说,日本觊觎朝鲜半岛,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

(明朝时期的倭患侵扰示意图)

再说回丰臣秀吉,他对朝鲜和其背后的明朝已经垂涎很久了。 甚至在日本尚未统一时,他已经着手准备征朝事宜了。

早在1585年,丰臣秀吉刚刚担任关白(仅在天皇地位之下的宰相),在给他的家臣一柳未安的朱印状中,宣称在他统一日本之后,去征服唐(明)国。

第二年,丰臣秀吉出兵九州岛的时候,在朱印状中也表示“为征服高丽做准备”。 甚至在致函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的文件中,也表达了其征服中国,称霸东亚的野心,并且还指示菲律宾也要前来入贡。

总之,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征服朝鲜,进而去征服明朝,使日本成为亚洲霸主。

(明朝晚期时的李氏朝鲜疆域,北面与明朝隔鸭绿江相接,南边与日本对马国隔海相望)

在战争打响的头一年(1590年),丰臣秀吉的爱子鹤松不幸夭折,年仅三岁,这是他失去的第二个儿子。

此时他已经没有了亲生子嗣,而且已年近花甲,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再有亲生子嗣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这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精神几近崩溃,变得丧心病狂,昏庸多疑,不再像早年那样处事英明,圆滑世故。 在失去爱子的第二天,“一气之下”竟通告诸位大名于明年3月1日出兵朝鲜,并命其做好出兵准备。

(丰臣秀吉,1537-1598)

失去了儿子,他首选的继承人按道理讲应该是他的侄子。 可惜的是,他一直很器重的弟弟秀长,不仅先他一步离开人世,而且也没有留下亲生子嗣,这使得他不得不收自己的外甥三好秀次为养子,以他为丰臣家的继承人,并且在儿子去世后不久,将自己的关白之位让于他,自己则做了太阁(相当于中国的太傅)。

把“感慨人生之无常,而采取的狂热行为”作为侵朝动机,是否合理,有待于商榷。

它并不是主要原因,它对侵朝战争只是起到了推动作用。 要知道,丰臣秀吉从一个足青(小兵)发展成荣获“天下人”称号的关白,肯定具备某些常人不具备的素质,比如分析国家形势上的审时度势、人事安排上的心思缜密、分封大名领地时的顾全大局。

难道会因为这个问题,把好好的“天下人”逼成疯子吗?

(丰臣秀吉戎装图)

小田原会战以后,天下平定,没仗可打,曾经追随主公东征西讨的武士们,很多也将面临失业并且沦落为浪人,而这种失业率飙升的现象往往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此外就是功臣和归降大名的封赏问题,也令秀吉十分头疼。 土地有限造成了分封不均,这又引发了新的矛盾。 某些大名怀有领土扩张的鬼胎,准备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企图给安稳的秩序加点“佐料”。

只有通过对外的战争,才能获取更多的土地。 这才是平息武士领主阶层不满的最有效方法。 而且通过出兵打仗,不仅能够暂缓大量武士失业的窘境,还能借机削弱地方“诸侯”的有生力量。

(文禄、庆长之役(“万历朝鲜战争”、“壬辰倭乱”),此图为日军与明军交战)

前面讲过,日军在唐军面前显得毫无招架之力,是因为当时两国实力差距甚大。 日本列岛尚未开化,处于前封建时期。 而中国正值封建时代的最鼎盛期。

此一时,彼一时。

回到丰臣秀吉所处年代,中国正逢明朝后期,朝政腐败,官员贪污受贿。 维持军队战斗力的军屯制度也因土地兼并的加重而惨遭破坏,大大削弱了其边防力量。 况且,当时的皇帝正是大名鼎鼎的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帝朱翊钧。

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帝荒废朝政,国力日益衰败。 在长城沿线不得不采取守势,和蒙古瓦剌人求和;在东北,则放任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日益狂妄的领土扩张。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1620)

明朝的小老弟朝鲜更加文弱可欺,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朝廷内忙着党争,国家内部也不团结。 军队腐败,致使其战斗力低下。 这一点在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初期,仅用一个月时间攻克其京城,驱逐其国王李昖,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相反,日军已经过长达一个世纪战乱的磨炼,已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优越的战斗素养,当时的日本名将辈出,比如善于水战的九鬼嘉隆,战功卓著的贱岳七本枪(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人),都是出类拔萃的领兵高手。

更重要的是,由于西方武器的大量传入,日本从传统的冷兵器国家转变为远东能够制造手枪和使用方法的一个特殊国家。

(李昖插画形象)

丰臣秀吉作为“天下人”,他缺少望族血统,他的出身,仅仅是东海道尾张国的一户贫苦农家。 自从被织田信长接纳后,他平步青云,成为实实在在的“日本国王”。 可以说,他的成功完全是凭他自己争气,而不是因为他的起点高。

对于注重大义名分的日本,他的出身便是硬伤。 要想担任关白一职,必须是五卿氏(一条、二条、九条、近卫、鹰司)后代才行。 无奈下,秀吉认了仅比他大一岁的近卫前久为义父,并且改姓丰臣,才获得这一殊荣。

所以说,草根出身的他,要想名正言顺地接手日本,必须依靠武力征服,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最终使自己名垂青史,丰臣家族万世一系。

(明军出动前,日军进攻示意图)

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朝鲜半岛因为是战场,生灵涂炭,民生凋敝。 明朝的力量也因征战而进一步削弱,四十多年后被清王朝取代。 而日本的丰臣政权也走向了尽头。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暂理国政的五大老和五奉行宣布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征伐。 这场战争不仅以日本的再次惨败而告终,而且原本稳固的丰臣政权开始出现裂痕。 东国大名德川家康抓住了这次机会,于1615年消灭了丰臣氏,开创了著名的江户幕府。

(德川家康1543-1616 ,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

下一篇:b1驾驶证能开什么车型(b1驾驶证能开什么车型图片)
上一篇:做面包用什么面粉比较好(做面包面粉与水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