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价格(计划经济)

2023-01-29 21:12:5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7

一、计划经济,真的如此不堪?

什么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 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 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

很多人一提到计划经济就深恶痛绝,人云亦云的痛斥计划经济,却不知计划经济到底不好在哪里?为什么实行计划经济的前苏联会解体?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生产效率低下?

似乎市场经济是绝对的真理。 果真如此?

公认的观点认为计划经济起源于前苏联。

以下引用知乎er阿疯的文章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如何评价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苏联为什么会被这套经济体制拖垮? (https:///question/53477697/answer/948254407)

苏联的计划经济绕不开的人是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民经济管理研究所经济问题研究主任。

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核心模型是资源最优分配理论。 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70年代苏联又设立了专业部委计算机中心,并且通过苏联网联通各部委的计算机中心进而设立了国家计算机中心。 苏联的计划经济成长为一门非常精密的高端科学。 也标志着计划经济体系大成。





整个核心算法来源于1938年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提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解乘数法

康托罗维奇的线性规划运筹学科学构成了苏联的计划经济。



其理由在于,进入现代经济学核心的方法论基础,这就是数量配给的构成价格的构成之间的对偶性概念

简单的说苏联的计划经济就是要用庞大的算力来模拟那只"看不见的手",进而得出最优解。

以此为基础苏联构建了物质产品平衡体(MPS体系)。 这就是国民经济计划,也就是计划经济。

既然计划经济如此高大上,为什么实行计划经济的经济实体普遍经济欠发达,或者说生产效率偏低?

苏联的计划经济固然精美当是有两个重大缺陷。

1、过于精美和过于庞大,这直接导致行动力下降。 做不完的报表,开不完的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缺乏灵活性。

2、过于迷信计划经济,导致错失了经融创新。 计划经济下苏联企业是不会负债经营的,直接导致扩展速度太慢。

其实,在我看来,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其一,制定经济计划的信息不够充分。

计划编制期间,成千上万的指令初稿、意见稿、修改意见有数不清的党委、政府机关、企业、工会组织不断的组织开会。 随着苏联经济规模的扩大其计划变得越加复杂。

然而,复杂就能意味着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仅凭较原始的传统媒介收集信息,几乎不可能收集到足够有效的信息。 故此可以推断决策者的决策信息是不充分、不完备的。

其二,在于技术方法的落后。

尽管成立了“国家计算机中心”,但几乎可以断定当时的数据处理的理论和计算理论、算法等,还不足以很好的支持海量数据的处理。

故而,计划经济实际的运行效率和理论极限相去甚远。 这不是计划经济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在错误的时代,错误的技术条件下,运用了高于时代的经济理论”。 简言之,物质技术基础尚不足以支持基于更先进经济理论的经济模式。

换个维度,对于某个经济实体的总体而言,计划经济尚不能完全适应,但在局部,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计划经济的理论依然有其合理性。

计划经济的精髓依然活跃,直观的有指导医院的排队网络,赚钱的有指导炒股的柯氏复杂性。

时至今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处理信息的手段日新月异,与当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信息化进程的新阶段,其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形成与繁荣。 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信息化3.0)。 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万物均需互联、一切皆可编程”为目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融合发展新态势。

在信息化发展历程中,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并行不悖的主线。 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建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

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5G技术带来的万物互联,使得决策者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获取海量数据,随着IT软硬件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数据库技术飞速进步,高速处理器,大容量存储以及云存储、数据挖掘等大数据处理技术使得高速处理海量数据已经不再不可能。

所以,我有一个看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获取数据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和方便化,随着信息处理技术越来越先进,决策者们一定可以按照由基层到中央,由局部到全局,由特定经济领域拓展到全面经济领域得步骤,逐步推行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实现人类大同。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于计划经济的核心思想,以经济运行数据为支撑以宏观调控为手段,更有利于基于大数据加持下的计划经济的嬗变。

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度优势!

二、定额,真的不好?

再来说说定额。

关于清单和定额 - 乘风一世的文章 -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2114769)

什么是定额?直观的理解就是“规定的额度”。 什么“额度”?相对学术一点的解释:每完成单位合格建筑产品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 值得说明的是,任何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都有“定额”,即各种要素的消耗数量标准。 这样一来,无论是清单计价,还是定额计价,都离不开定额。

先说一下一个重要文件。

2020年7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其总体思路在于:

“通过改进工程计量和计价规则、完善工程计价依据发布机制、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强化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责任、严格施工合同履约管理等措施,推行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竞争定价的工程计价方式,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 ”

并明确提出“取消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的规定,逐步停止发布预算定额。 ”

今天的工程管理界,似乎只要提定额计价就是落后的计划经济(况且,计划经济并不错,错的是在物质技术基础不足时基于更先进经济理论的经济模式),只有清单计价才是更先进的模式,采用大数据才代表未来。

大数据代表未来,但大数据能包打一切吗?

众所周知,维克托·尔耶·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但问题在于:基于相关性的测量实际上是一个黑洞模型。 我们做了测量,但是我们缺乏对背后测量机制的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华珊)。

所以,即便得出了某些“结论”,这些结论就一定正确吗?

还需要进一步从多个维度验证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以找到其相互关联关系,从而确保分析的有效性。 如果弄不好,就会出现拉肚子导致阴天这样的笑话。

设想一个简单的场景:某项工程的报价,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可观的参考依据,仅仅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是否会给恶意投标人串标带来机会呢?

所以,定额没有错,错的是使用定额的人。 用错误的方法编制定额,错误的场合使用定额,错误的赋予定额以不应有的属性和地位,然后人云亦云的说定额错了。

回到定额本身,再次回顾一下定额的定义:每完成单位合格建筑产品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 数量标准是冰冷客观的数据,如同其他的数据一样,需要科学的分析、合理的使用,而非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的全面抛弃。

下一篇:闲鱼客服介入对谁有利(闲鱼客服介入对谁有利虚拟物品)
上一篇:中国最诡异的一天(中国最诡异的一天是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