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自己绑起来

2023-01-29 20:13:4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6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一位爸爸在辅导孩子(四年级的儿子)作业的时候把自己的手反绑起来,免得孩子吃苦头。

照片是妈妈拍的,是爸爸上传到网上的。 这位爸爸说:“其实我分享这照片,不是说这个方法有多好,而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自我反思。 说实话,我对孩子的未来并不焦虑,不拖累社会就好。 但是家长们一开始辅导作业,一看别人家孩子在学什么,忍不住就会焦虑起来,让孩子跟着别人一起跑。 其实像辅导作业这种事,好好跟孩子说,他们一样能听进去,动手真没必要。 ”

“其实绑手这个方法我从今年3月份就开始用了,到现在差不多过了半个学期,现在也在用。 ”爸爸的言语中,透着深深的无奈。 “你说我为什么要绑自己的手啊,还不是实在没办法了。 反复讲过的题,还是一遍遍地错,我心里那个火啊,忍不住会打儿子。 ”

为了提高儿子的积极性,这位爸爸可以说是软硬兼施。 他曾经给儿子做过一个奖惩表,上面详细写着各种奖惩制度,比如早起学习半小时一次奖励1元,各科单元考试95分以上一门奖励5元、满分10元,期中考试加1倍,期末考试加两倍。 对应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一次扣10元,各科单元考试90分以下一门扣10元;期中考试加扣4倍,期末考试加扣9倍……

这位爸爸在无奈之下控制自己的身体(手)来避免给孩子带来没有意义的伤害(肢体伤害),至少从最低标准来说是值得肯定的。 你可以帮不了孩子,但不要伤害孩子。 只是我也同意韩天江老师所说的,这位爸爸需要的不是绑手,而是“补脑”。 否则,肢体伤害可能是避免了,但是心理伤害仍然可能会继续着。 下面我大致来分析一下。

一、从爸爸粗糙的说明来看,孩子的学习跟一般的同学之间可能有明显的落差,甚至四年级还有尿床的现象,那需要留意孩子的神经发育是否有状况而给孩子带来了生物层面的制约。 我们作为成年人不能简单地从孩子的学习结果来对孩子进行负面的评判和打击,而要多了解一下制约孩子学业成就的客观因素,尤其是生物方面的因素。 如果孩子确实在语言能力方面、注意力方面等对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因素方面存在客观的缺陷或者不足,那么,简单地要求甚至呵斥和打骂非但是无济于事的,甚至是有害的。 这是韩天江老师所说的家长需要脑补的知识。 我们的家长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学霸”一样聪明或正常。 然后就用学霸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强人所难。 教育不能只是提要求,更要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发展性帮助。

二、除了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情况外,更重要的或许还要留意孩子做作业时的心情。 真因为我们用很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于是遇到孩子的状况不尽人意时情绪就被激惹起来,而孩子在父母强烈的负面情绪下,就像是在高压的环境中学习,心情很紧张,自然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更谈不上为孩子提供什么训练发展了。

这位爸爸虽然嘴上说对孩子的未来并不焦虑,但是,从其把自己绑起来的做法来看,还是免不了情绪激动。 如果辅导者自己不能中正情绪,那么孩子的情绪就无法确保安稳。 在紧张不安的心情下做作业,效率和效果自然会打折扣。 爸爸的情绪反应或许是很希望孩子的良好表现来证明自己辅导的有效。 但是,如果我们连孩子的基本情况也不清楚,也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是不可能有效的。 不能怪孩子不成全我们不给我们面子,更不能怪孩子故意来羞辱我们的辅导能力。 家长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辅导能力有待提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学习或请教。 教育从来就是一份技术活,不只是有一份爱心就够了。

三、这位爸爸为孩子制定了奖惩制度,但是我没看到他分享自己采取了什么训练措施。 没有有效的训练计划,奖惩措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更是有害的。 对于孩子日常的学习和作业行为,我不赞同实施奖惩制度进行加分和扣分,更不主张把孩子的学习行为跟结果跟物质和金钱挂钩。 那非但会降低孩子学习的动机水平,更是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 孩子不需要物质和金钱的刺激,而更重要的是需要得到有效的训练。 孩子需要的物质和金钱不必跟学习结果挂钩。 我们的学习也不只是为了谋得一份工作,而我们用心工作也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份收入,还有超越收入的诉求。 只有非物质的价值才能让我们感到更高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真正建设性的辅导不是靠软硬兼施的,孩子不是动物。 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的是训练动物的耐心,但是不能用训练动物的那种软硬兼施的方法。 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的主要是积极的正强化,而孩子能力的发展更是需要激励和切实的辅导,挑战孩子给自己去实践的机会,才能获得充实感和效能感,在不断积累经验和主动总结的基础上发展出策略和能力。 而孩子情绪智能的发展更是需要家长积极的情商才能感染和促进的。 这些发展性教育措施跟软硬兼施几乎没啥关系。

四、当我们把教育真正当作是一份长善救失的事业,那么,不管孩子在生物层面的神经发育是否有问题,我们其实都需要为孩子提供发展性支持。 比如说奖惩制度中第一条早起学习半小时的问题。 大概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早起来,而不是只让孩子早起。 也不是简单地逼着孩子早起,而是要帮助孩子体验到早起的积极感觉。 没有积极感觉的积累,早起就不可能养成一种习惯。 再比如孩子对于家长辅导的理解力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认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而要站在孩子的理解水平来看看自己是否还可以更通俗易懂一些。 就是要让自己“蹲”到孩子的水平来平等地跟孩子交流和启发。 这位爸爸说各种方法都用遍了,那肯定是过实之辞,也是自我设限了。 家长要认为肯定还有更有效的方法,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自己需要进一步学习和请教。

因为这位爸爸没有分享具体辅导孩子的任务情景,所以,我这里无法提供针对性的有效辅导建议。 不过,我可以说一下辅导原则,就是尽量不要用单纯的讲解,而是将自己要讲的内容,改编成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找到一步步的答案,最终找到题目的答案或做出题目。 这样孩子会更有成就感和效能感。 孩子在家长提问的帮助下发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才是做题目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讲解只是属于输入,提问则是属于引出,而引出之前是帮助孩子在大脑内生成。 这样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有输入有生成有输出。

五、最后谈谈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问题。 “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普遍的心理。 但是,“龙生九子”也各有不同,甚至还没有成为龙。 即便能成为龙,也要考虑成为怎样的一条有自己特性的龙。 由于大自然客观规律的现象,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学霸或都能成为社会的精英。 我们或许可以用一些逆袭的励志故事来激励自己,但是,不能照搬他人的生命规划和目标。 每个人应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义自己的人生意义,设定成长发展的目标。 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打好做人的基本基础,并帮助孩子发展出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导航的能力。 虽然目前的教育生态会有比较和竞争,但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去迎合这些竞争,而是支持孩子基于自己的选择一步步前进,去争取自己需要和可能的机会,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事业。 企业都可以去开辟自己的“蓝海”,我们个人难道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吗?

所以说,家长在孩子教育上不是有自己的期望,而是引导孩子建立对他自己的期望,就是要明确自己人生的使命,要有阶段性的目标。 孩子不必满足父母的期望,而只需要去选择自己的理想梦想并努力去实现就可。 回到当下的学业辅导来说,家长不是辅导孩子做出题目完成作业,而是通过做题目做作业这个过程帮助孩子发展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流协商的能力,甚至情绪管理的能力。 这个支持的过程需要父母最基本的是树立一个健康的榜样,然后才是发挥教练引导和训练的作用。

最后总结一下,当家长发现自己的情绪激动容易动手时,最好做到以下几点才能真正松开捆绑自己手的绳:

1. 觉察自己的情绪是出于什么诉求,放弃对孩子的苛求,致力于帮助孩子发展能力。 孩子没有义务来证明你辅导的效果和能力。

2. 意识到自己支持孩子的能力和方法有限,赶快参加相应的学习或者请教,而不只是单纯地停止暴力。

3. 用启发性提问来替代讲解和说教,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设。

4. 不断给孩子赋能,而不是打击让孩子更气馁甚至厌恶学习。

5. 给孩子时间也给自己时间一起学习成长。 只有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才能帮助一个未成年的学习者。

下一篇:中国第一个僵尸是真的吗(世界上第一个僵尸是真的吗)
上一篇:保时捷钥匙配一把多少钱(捷伴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