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务员培训机构哪个好(北京考公务员培训机构哪个好)

2023-01-29 18:47:4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8

只有老师好不好,没有哪个机构好,面试班的水太深了。

我甚至希望你啥机构都不报,直接自学上岸得了,省得踩那些面试班的坑!

一个机构最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而许多机构的“名师”,不仅学历不高而且还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一群高考分刚过本科线的人,培训几个月直接赶鸭子上架,自己水平都不行就来给交了几W块的人上课,机构真就割韭菜割得不亦乐乎。

而真正的名师机构里当然也有,但是数量寥寥无几,能报上人更是少之又少。 我朋友拿着几W块报了个班,负责人拍着胸脯说:只要觉得老师不好一句话立马换!

交完钱后发现老师果真不行,上课只会念PPT,微信找负责人消息不回,最后等来一句“别人听得好好的,不能因为你自己就把老师换了呀“。 好吧,钱都交了能咋办?认栽呗!

一、那么到底如何选择面试班?

报班前要明确一点:面试班不是备考的全部,不用指望从面试班里学到多么牛叉的理论和思维,教来教去其实大部分还是套模板。 面试班真正的作用就是提供好的练习环境,最终把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上去。

不要盲目相信某个机构,如果之前没有经验,报班前一定要去实地考察,去试听一节课。

第一点要保证环境好,环境不好的话真的影响备考心情,天天上课都会很压抑。

小机构课程性价比高,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便宜在哪?我报的班几千块很便宜吧,过去第一天就明白了什么叫做一分价钱一分货。

上课的地方是一个贼破旧的楼,每一层都有各种各样的小店铺,美容保健针灸啥的,不知道你们见过那种没有。 上课地点就在5楼,一层从中间分开,右边七个屋子就是教室,和我初中上过的补习班一个装修风格。

大机构为什么价格贵?为什么报的人多?其实就是环境好,订个四星级酒店,零食饮料咖啡下午茶啥的都齐全,睡觉的地方都给你安排好,住进去封闭练习个一周多的时间也不会难熬。

第二点不要报时间太长的班,八天左右最合适。

根据我的经验一周的时间基本上就是极限了,那种十四天的班后期意义不大。 老师如果想讲,一天时间就能把所有题型和框架全部给讲完,剩下时间让你练就完事了,时间线拉长没意义。

第三点协议班这玩意真的不太推荐。

你说笔试第一有必要报吗?大概率就是给机构送钱,最后搞得明明考了第一还感觉像花钱买了个岗位一样。 排名靠后的人报个协议班,如果逆袭成功了那么皆大欢喜,如果考不上那么退钱时候可就麻烦了。

协议班真正完全退钱的很少,里边各种协议都会扣钱,包括课时费一节课几百、住宿费几百、还有别的等等,总之就算没考上也少不了割肉,而且最搞笑的是有的退钱手续一般要持续好几个月。

拿某公来说,一家上市公司白白拿着这笔钱几个月,想想能产生多少收益!说白了人家赚的根本就不是教学这个钱,玩的就是概率和资本游戏,所以也不用指望协议班的教学有多少特别之处,基本上都一个模式。

二、面试高分靠什么?

一靠具备高阶思维。

所谓高阶思维,其实也就是公务员思维,老生常谈的一个词想要切实做到却不容易。 报了面试班自不用说,教的都是基础的答题思路和模板,仅靠这些想要超越别人怕是不容易,想要考场上拿分比别人高,课下要自己补充理论提升思维。

相比于看教材,我更倾向于看视频课,有过笔试的经历大家也都知道,视频课非常高效,所以论优先级:视频课>教材,备考的时候要以视频为主,教材为辅。

资料选择方面:

视频课用《面霸进阶教程》,教材用粉笔《面试的经验》,我备考用的就是这个搭配。

面试的经验这本书我主要用来快速入门,跟面试班老师讲的理论对照着来学,把基础的题型分类和答题思路框架先掌握。

看面霸是学习公务员思维的重头戏,按理说备考初期就开始看面霸是最好的情况,不然中后期再扭转已经固化的思维需要费好大力。 面霸的高阶思维分两块:一是公务员思维,二是反模板思维;公务员思维是拿高分的保障,反模板思维是非常好的提分技巧,两者搭配起来思维这块便能所向披靡。

面试备考时间不长,报班基本上要花去一周多,所以前期要把面试的经验快速啃完一遍,剩下的时间看面霸;考前如果能二刷面霸当然是最好的情况,如果来不及,至少也要完整地看完一遍,好好体会里边的高阶思维,这是面试高分的保障!

二靠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了考场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肚子里没货,为了凑点一句话换好几种说法反复说,或者用一些没有营养的话硬凑;二是脑子里已经有点了,但是说了一大堆后,发现表达出来的意思跟脑子里想的不是一回事。

我本人自认为生活中不是一个话多的人,准备面试之前也不关心多少时事,政策理论等内容也都不了解,总结一下就是个内向,话少,不理时政,整天沉迷娱乐的人。 最后能拿到84分我觉得除了运气的眷顾,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疯狂训练的结果。

①短期内想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应该注意精简式答题。

翻译一下其实很简单,申论概括题的答案,基本上就是精简式答题的标准。 核心踩点多形容少,面试答题的时候只练最关键的点,其他多余的修饰词和衔接话都删去。 学申论时就说过踩点大于文采,面试也是一样,选拔的不是文人而是工作人员,答出的内容核心要点比语言文采要重要得多。

如果备考中觉得语言表达难以提高,那就先追求简约,用最精简的话,踩最全面的点,否则即使你考场上口若悬河,也不见得能拿高分。

②回归生活和工作

朴素的语言往往能够吸引考官的注意力。 我们谈到什么的时候最放松、最愉悦?不就是和朋友聊生活、聊工作,聊一切日常琐碎吗。

面试虽正规严肃,但本质上也是一种沟通交流,用朴素的语言讲出生动的观点,无论从听感上还是内容上,都会让人有兴趣听下去,有耐心思考你的叙述。

考场上十个人八个答题都像在跟考官汇报一样,如果你的答题能够联系工作生活,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举例论证,用朴素的语言答出观点,跟考官形成一种交流的氛围,那么表达无疑会变得生动自然,考场上也会更容易拿到高分。

③大量练习少不了

最后就是张嘴练了,这部分不愿意下功夫谁也救不了你。

真题资料先用《面试真题200例》,这200道真题先练完再谈别的,考前磨磨蹭蹭练不到100题的大有人在,你不下功夫,别人就偷着乐等着上岸了!

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完整大于完美,一个完美主义的人在面试考场上会吃大亏。 实话说到了考试当天,整体的表达流畅性、逻辑层次要比你的观点深度重要得多。 每个人就十几分钟的时间,考官也不指望你能答到他们的水平,内容只要过关即可,剩下的就是语言风格和答题表现。

考场上一旦遇到卡壳整体就崩盘的人不真不少,其实在考官眼里有瑕疵很正常,谁能做到百分百完美?某个观点说得不恰当,某句话说得不好都不算事,你能够稳住心态继续把题目答完整才是考场上必备的素质!

三、面试一定要避免的误区

1、一味追求内容深度

许多人自以为聪明,备考期间一味追求内容的深度,考场上想要让考官折服。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的确非常美好,但说实话,面试就和大学的毕业答辩一样,我们在台上口若悬河、自鸣得意,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仿佛在看小学生一样。 考官也是这个感觉,他们在机关处理多年事务,我们答出的观点最多可以说符合机关要求,但想要让他们折服,恐怕是痴人说梦。

答辩老师的目的是判断你能否毕业,面试考官的目的是判断你能否进入机关工作,他们的审核标准是一个及格线,超过这个及格线就具备了上岸的资格。

所以备考不用一味追求内容深度,语言表达流畅、答题贴合所问贴合实际、自身形象面貌良好,将自己的答题水平全面提升才是正确的备考策略。

2、审题不清,答题不准

这部分最基础,但考场上死在这点的人也最多。 许多人初入面试时,答题最贴合题目所问,后期随着不断学习各种方法技巧,反而会把这一点给遗忘。 往往考场上运用各种思维技巧长篇大论,但考官只看到你偏离了题目所问。

对题目关键信息、提问方式等把握不准确;答题中分析了非重点内容,对某些要点过度分析,导致答题内容抓不住重点;题目看不懂,热点不了解,对分析造成了极大困难等等。 答得准是答得好的前提,这些问题前期一定要抓准抓牢。

3、做作

我一直认为学习有两步:一步是模仿,一步是转化。

一切面试的技巧方法和理论,都应该内化为你自己的东西。 如果仅停留在模仿的这一步,那么考场上无论是说官话说套话,还是走路、坐姿、站姿让人感觉像是受过专业训练,考官都会一眼便知。 模仿本没错,但少了转化这一步,就像是你单纯拿技巧来考场使用了一样,做作的感觉也就随之而来。

只有进行了转化这一步,考场上用心和考官交流对题目的看法,设身处地解决题目中出现的问题,整体形象沉稳、成熟、真诚,这样的你考官同样一眼就能感受出来。

4、觉得对手很菜

越是自己在家备考的人,越会有这种错觉,这也是为什么要报面试班的原因。

没有对比,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这就跟看玄幻小说一样,小世界里叱咤风云的修行者,去了大世界也只是多如牛毛的存在罢了。

许多人备考时爱幻想面试当天自己答得多么好,而别人会紧张得声音发抖。 实则能进面试,大家没有一个是弱者,拼的就是谁练得多,谁总结得好,谁准备得充分。 别人练100道题,你如果能以同样质量练110道题,考场上就一定能够拿到更多的分数。

在此不用提心态问题,比如有自信的人考场上就发挥得好,内向的人就不行等等。 我不相信你去知乎上搜了一些帖子“如何具备自信,淡定的心态”,看完直接心态就升华了。

自信来源于实力,考场上的每一分淡定都来自于平时练过的题、说过的话,这些才是为上岸付出的实打实的努力!

最后:

以上这些面试经验,大家一定要好好记在心里,公考进面一次不容易,想要上岸更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备考期间付出全身心的努力,为上岸争取最高的可能性!

觉得有用希望能点个赞支持一下,祝大家面试都能拿下全场第一!!

加油吧!!!

下一篇:匈奴是现在的匈牙利人吗(匈奴是匈牙利人的祖先吗)
上一篇:买了一堆中低风险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