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说孙小果的家世的没有

2023-01-29 16:48:2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1

2020年2月20日,因强奸殴打囚禁未成年少女的孙小果被执行死刑。

孙小果的暴力、残忍、目无法律的行为,与她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他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

他虽然判给了母亲,但是15岁以前一直与父亲生活,父亲经常家暴殴打他,而母亲却十分溺爱他。

面对孙小果的第一次作恶,他的母亲和继父知法犯法,给他擦屁股兜底,让他朝着罪孽之路狂奔。

俗话说:家教,家教,关键是孩子第一次做错事时,家长怎么教。

所以,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会奠定孩子的人格和性格发展的底色,并影响整个人发展的过程。

《可塑的我》这本书中,作者陈婕君就讲到关于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依恋循环的行为模式;依恋循环中需求是什么;怎样正确运用依恋循环,这三方面的内容。

陈婕君毕业于国外的精神分析高等研究院,有多年临床咨询经验并创办了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做了14年的心理咨询,咨询时长超过1万小时。

她用丰富的心理知识为我们的自我发展讲述:每个人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应该怎么面临选择与挑战。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作者给我们的答案吧!

一、依恋循环的行为模式

亲密关系是对原生家庭的延续,也是突破原有模式、获得新的成长的契机。 因为每个人是各自孩子原生家庭的缔造者,所以原有模式会传承给各自的孩子。

依恋循环是影响人行为的一种心理模式。 这一模式是依恋治疗师弗里曼博士提出的。 这种模式可以很直观地描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经验组织形式的。

比如:当人遇到压力时,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越战越勇,有的人不堪一击?这就与依恋循环有关,它会决定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和幸福感。

依恋循环的行为模式包括四个步骤:需求、表达、满足(不满足)、心理结果。

当我们的需求在表达出来被满足后,我们就会感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日积月累就可以建立起我们基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及自尊、自信和价值感。

如果人们的需求表达没有被满足,人往往会生气、愤怒、焦虑、抑郁,甚至轻生。

20岁的云南女孩小刘,因不堪一人养活弟弟和两个妹妹的压力,3月23日在浙江杭州跳河轻生,幸得民警和热心市民及时伸援手她才获救。

小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

她十几岁开始出来打工养活弟弟妹妹,家里需要她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她感觉自己快要被掏空了,所以导致她轻生。

小刘在花样的年纪本该是享受父母宠爱的时候,她却担负起了做家长的义务。

她的需求和表达根本得不到满足,常年累月的沉重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导致她变得焦虑、抑郁,最终让她想放弃生命,一了白了。

这就是原生家庭影响了她的人格发展,感受不到家庭带给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以及价值感而带来的后果。

二、依恋循环中的需求是什么

依恋循环中,需求是处理外界传递信息的基础,它影响着人们人格和性格的形成。 人的需求分为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各自包括三种。

1. 生理上的需求有:食物、接触、运动

食物需求很好理解,那怎么理解接触需求呢?

《可塑的我》书中有个例子做了很好的说明。 有一位老人家,退休后的工作就是在保育室里拥抱那些因为出生时,身体状况异常而不得不离开父母、靠机器和保育箱维持生命的新生儿。

这些新生儿在得到拥抱后存活率有了显著提高。 所以,人们把拥抱当作世界上最美的接触动作。

拥抱是感情的交流,是幸福甜蜜的抚慰,它能调节每个人的情绪。

第三个需求是运动。 如果人一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肯定会觉得不舒服。 因为人们的身体有舒展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久坐或久睡,健康人会变成废人,有病的人会变成无法治愈的人。

2. 心理上的需求有:爱、联结、情感流动

第一个,爱的需求。 心理也需要吃饭,也需要精神食粮和心理滋养。

很多人长大后,活成了他们所不喜欢的父母的样子。 这其实就像人从小吃的食物会影响其身体发育一样。

一个人从小吃的“精神食粮”也会影响他的心理成长。 这里的“精神食粮”就是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所有行为。

这些都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心理环境的一部分。

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很多人在下面做了回答,他们当中有很多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也有原生家庭的缔造者。

那些原生家庭中,从小没有被父母爱过的孩子,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关注,也特别需要别人了解自己的需求。

父母的爱,本应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 然而,对于那些留守儿童的童年来说,能得到父母的爱,真的是太奢侈啦。

很多留守儿童的内心因此失衡、孤立无援、心事重重,内心得不到爱的滋养。

第二个,联结的需求,对应身体层面接触的需求。

人们在心理层面上需要另外一个人愿意跟自己产生联结,比如,妈妈愿意看着自己,周围的人愿意聆听自己说话,朋友愿意了解自己。

一岁多的外孙他就懂得当别人抱他的时候,他会给你一个笑脸或者给你办个鬼脸儿,来赢得你对他的喜欢。

第三个,情感流动的需求,对应身体层面运动的需求。 在心理层面上,仅仅有人看着自己、听自己说话还是不够,人们还需要有情感的流动。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表达和被聆听,也需要别人对自己的理解和反应,更需要和他人存在感情的流动和融合。

比如:当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有需求,他们会用哭闹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这时,了解孩子的父母就知道孩子是饿了,还是拉臭臭了或者是想求抱抱了,他们能对孩子立马做出反应并与孩子发生互动。

当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这六个基本需求,从小可以被理解、被感知并被满足时,这个人的一生基本上就可以健康发展。 否则,后果就会很严重。

三、怎样正确运用依恋循环

每个人在需求层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 比如:有的人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总是活在别人的情绪中,委屈自己。

这源自一个人在童年时和父母的互动关系及其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 父母之间缺少情感上的流动,或者他们小时候想让父母陪自己玩,想让父母陪自己读书时,父母会说“你要求太多了”。

当自己的需求多次被父母拒绝后,长大之后就形成了自己该被拒绝的习惯。 这一点并不可怕,只要一步一步把这些过去搭错的线重新理清楚即可。

第一步要先从需求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需求,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循环。

第二步,表达需求。 因为需求只有被表达了,别人才会知道。

用两个例子说明这两步的正向循环。

生日临近时,小美觉得自己已经暗示男友多次自己喜欢那件衣服了,他肯定会在生日那天送给自己,结果却事与愿违。

但是对于她的男友来说,他可能会觉得你只是喜欢所有漂亮的东西,你经常会说这个好看那个也好看,他根本就不知道你是在表达“我想要”。

再比如,小美想和男友去看电影,但是她却先找理由数落了男友一顿,让男友觉得亏欠她,男友就会陪她看电影了。

因为小美小时候的一些经历,让她有一个潜意识的观点:就是只有当一个人亏欠她时,别人才会心甘情愿对她好。

这是很多人在表达需求时存在的问题,要么不表达、让别人猜;要么是加一些内心戏,以扭曲的方式让别人主动满足自己的需求。

因为他(她)们害怕拒绝,感觉羞愧、难受,所以干脆以后就不再提任何需求,甚至根本不承认自己有需求。 只有诚实、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才是正确运用依恋循环。

原生家庭中,那些溺爱、暴力对待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一生是毁灭性的打击。

下一篇:匡威鸡年限定多少钱(求求你)
上一篇:空调遥控器丢了怎么开空调(空调打不开怎么办空调遥控器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