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炀帝功过观后感

2023-01-29 16:14:3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0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西晋下接唐朝,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也是历史上最短命的一个朝代。 大多数人对隋朝的历史是模糊的,有时也是遗忘的,因为它太短暂了,短暂得来不及让人看清楚,转眼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我也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对这个朝代的第二个皇杨广更是怀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听说书人说他是个暴君,是个昏君,我也跟着认为他就是一个暴君,就是一个昏君,这种思想影响了我很多年,也是当今社会主流认识,甚至盖棺定论,封存在历史的档案和教课书中。

近日,读二十四史中《隋书》,重温了《炀帝本纪》,对隋炀帝杨广细细品读,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也是一个残暴之君,但细读之下,似乎感到他的面目不全是那么憎狞可恨,在暴君和昏君的笼罩下,还有那么一点的历史功绩让后人赞叹,在中华文化和历史长河中还留下了浓彩的一笔,成为了华夏的骄傲和文明的传承。

在隋书中是这样说杨广的:炀皇帝名广,一名英,小名阿摩,是隋高祖杨坚的第二个儿子。 他的母亲是文献独孤皇后。 杨广长得很漂亮、风流倜傥,小时候就机敏聪慧,在诸王子中特别受高祖和皇后的宠爱。 晋王喜欢学习,善于写文章,性恪深沉隐晦、严肃庄重,被朝野上下寄予厚望。 高祖还暗中安排擅长相术的来和把各王子看了一遍,来和说:“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 ”

由此可见,高祖和皇后对杨广还是很看重的,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是有意锻炼他,不断地给他提供成长的平台,让政绩铺就他的帝王之路。 再一个,杨广也是生来就有帝王之相,太子杨勇被废黜之事,是太子与皇帝之间矛盾冲突所致,应该不是杨广从中使坏。 太子被废之后,他也是当之不二的人选,参与竞争也是常理,也许是天意,也许是水到渠成。 只是后来环境改变了他,但不应从根上就开始否定他。

杨广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在北周时期,就凭借着高祖的功勋,杨广就被封为雁门郡公。 在隋朝建立之始,就被立为晋王,授予柱国、并州总管职务,当时他只有十三岁。 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统帅兵马,驰骋疆场,平定了南朝的陈国,从而统一了全国。 此后,杨广也是屡立战功,平叛乱,稳边疆,尤其是在镇守江南期间为稳定叛变局势颇有成效、政绩突出。 同时他在生活中表现得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 这也充分说明了,杨广不是平庸之辈,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对隋朝的建立还是有功的,应该说在诸皇子中还是佼佼者,他成为高祖杨坚的接班人也是当之无愧。

隋炀帝杨广也是注重节俭,很有爱民思想。 在营造东都洛阳宫殿时,他就说,宫室的构造本来是为了方便而生存,上有梁架下有屋檐,足以遮蔽风寒,高台大厦,未必就是合适的式样。 难道说只有琼台玉宇才算得上是宫殿,而居住在土台木椽房屋里的就不是帝王吗?要知道不是天下人来供养皇帝一个人,而是皇帝一人来管理天下。 百姓是国家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百姓富足,哪个人还能不富足呢!如今营造新京,务必节俭从事,不要让修建雕梁画栋的奢侈风气在今天再度兴起,而要让居住低矮宫室和享用淡薄食物的节俭风气传播后世。 官员将这些明确规定为法律条文,就符合我的心意了。

他还说,从前贤明的帝王治理国家,关键是在于爱护百姓吧?让百姓富裕后又教化他们,人们家家丰裕、给用富足,所以能使风尚淳朴、习俗敦厚,远方的人前来归顺,近处的人安居乐业。 大凡政治稳定、帝业成功,大都遵循的是这条方法。 况且国家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我未能够亲临于地,询问民间的疾苦。 常常忧虑那些隐居不仕的人才尚未被举荐,受冤受屈的百姓还不曾申冤,一件事处理得不好,就会损害和谐的气氛,天下有作恶犯法的事,责任都在我的身上,所以我日夜叹息,满心戒慎恐惧。

隋炀帝杨广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抱负。 他想成为千古一帝,时常与秦皇汉武相比,他的历史功绩不可否认。 在教育制度上,杨广开创科举制度,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使大批的寒士能够走上政治舞台。 这种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光绪才被终止,为古代中国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贡献。 他还说,统治人民建设国家,应当先抓教育和学习,要改变风尚习俗,就必须从这里着手。

在军事上,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杨广又下诏三次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 总之,杨广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 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 北边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 这些使中国的版图进一步的扩大,人口进一步地增加,周边夷族臣服,纷纷每年进贡,八方来朝,成为天下的中心。

在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原的统治,杨广迁都洛阳,营建的洛阳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 到了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曾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他决定迁都洛阳,是出于对洛阳在当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决不只是单纯出于荒淫逸乐,更不是什么迷信谶纬。

杨广最大的历史贡献之一,还在于修建了大运河,这是他心中的一个梦,一个伟大的梦。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会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后世元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京绍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还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 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 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曾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 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了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

隋炀帝杨广虽然在位时有这些政绩可圈可点,但还是抵不过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骄奢淫逸,残暴凶狠的本性,最终导致国破家亡,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也被后世钉上暴君、昏君的耻辱牌上。 杨广迁都洛阳、修缮长城、凿大运河、开疆拓土、巡游四海等,他都自认为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的昌盛,但百姓徭役繁重、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最终人民揭杆而起,反隋浪潮汹涌,国家迅速灭亡。 他到死都没有明白过来,为什么他认为所做的事一切是为了人民,而为何人民却要抛弃了他。 这都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人民?什么是人民真正需要的?这都是因为他不抚恤百姓的缘故,让百姓流离失所、让国家民不聊生的原因,他心中的“人民”就是他的江山、他的皇位。

隋炀帝杨广之所以落到这般下场,并不是他个人的根源所在,而是封建王朝的根本制度之祸。 在那个家天下的封建帝制年代,个人的命运依附于权贵,国家的命运依附于君王,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种结局,走不出几千年以来朝代更替、轮流坐庄的怪圈。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可那一个朝代的最后一位君主,都没有真正从历史上汲取教训,三代以后国运逐渐衰亡。 杨广一样没有从秦朝得到教训,走上了像秦二世一样被人杀死的道路。

隋炀帝杨广给后世留下的不仅是中华文明璀璨的大运河,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家兴衰史,这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杨广这个悲剧式的人物,在历史上有过高光时刻,也是刀下之鬼,有功?有过?任由后人评说。

下一篇:农村现在做什么能致富(在农村做什么小生意挣钱)
上一篇:为什么化雪比下雪冷(为什么化雪比下雪冷得心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