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院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宣政院印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2023-01-29 11:47:0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7

谏官是古代言官的一种,言官既是专门负责监督并提意见的官员。 古代言官分两种,一是御史,负责监督政府,谏官则职在监督皇帝。 谏官并非正式官职名,而是对监督皇帝的官员的泛称。 其最早在春秋时期设立,当时齐国的大谏,晋过的中大夫,楚国的左徒等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朝时,设谏议大夫为谏官,同时,御史类官职中的御史中丞也有些谏官性质。 谏官制度得以正式化是在汉代,当时的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谏官,统一归汉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管。 谏官最活跃的时期是在唐代,当时的谏官机构不断扩大,所设谏官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散骑常侍等。 另外,当时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也都有兼职进谏的都任过谏官之职。 因唐太宗开纳谏之风,唐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谏官。 宋朝皇帝起初也很重视谏官,曾专门将谏官从门下省中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 但谏院独立后,谏官专门将谏官不再由宰相裁定,而是由皇帝任命,并且可以兼任御史,逐渐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监督宰相和百官。 后来,朝廷不再重视谏官,又开始出现蔡京,秦桧等权相。 宋代之后,谏官或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转运使

转运使是中唐以后各王朝设置的主管运输的中央或地方官职。 唐代建都长安,因关中地狭,粮食不足,每年要从江淮地区调梁入关。 玄宗时期,朝廷官员激增,加之军需民用,粮食需求增大,漕运对于朝廷的重要性随之增加,于是设专使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粮食运输事务。 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全仗江淮地区盐铁之税,又设盐运使。 后来盐运,转运二使合二为一,由宰相或重臣兼任。 到宋代时,转运使成为一种普遍的官职。 宋初为集中财政,置储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 另外皇帝出巡时没有在行的转运使,出兵征讨则有随军转运使。 宋代转运使往往由朝中位高权重者兼任。 是一种显官,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有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能等职责。 如此,转运使执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后来朝廷干脆将路作为州县之上的又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全国总分为15路。 元,明清时期,转运使官职不再流行,只剩下一个盐运使,负责运盐,虽品秩不高,却是个肥差。

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代设立的一个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吐藩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宣政院原名总制院,由元世祖忽必烈设立,后借唐朝皇帝曾在宣政殿接见吐藩使者的典故,改名为宣政院。 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因此此院地位相当高。 宣政院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 宣政院官员为僧俗并用,其中设院使2人,后来又增至10人,秩均为从一品,另有几个正二品,从二品的官职。 宣政院官职任命不走吏部程序,而是自行任命,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并为元朝四个独立的任官系统。 诸路,府,州,县置僧录司,僧正司,都钢司,为宣政院下属地方机构,负责管理各地佛寺,僧徒。 总体而言,蒙古人设立宣政院有两个目的,一是掌管全国佛教,而是通过宗教与军政结合的方式控制同样信奉藏传佛教的吐藩地区。

年表

1264年,总制院设立,以国师八思巴领之。 二十五年,尚书右丞相兼总制院使桑哥,以总制院统领吐蕃各宣慰司军民财谷,责任甚重,宜加崇异,奏请用唐朝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臣的故典,改名为宣政院,秩从一品,用三台银印。 以帝师领院事。 ,其为长者常以朝廷大臣担任,位居第二者由帝师推荐僧人担任。 灭宋后,即置江南释教都总统;至元二十八年,又分设行宣政院于杭州,掌江南各省佛教,其后曾两度废而复置。 吐蕃发生变乱,亦设行宣政院前往当地处置唯重大军事行动需与枢密院商议

1288年,总制院改称宣政院,扩大机构,于院使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等各二人。

1311年,罢僧录等司,凡僧人词讼皆归管民官决断。

1331年,复于各省置广教总管府十六所,掌管僧尼政事,由宣政院选僧俗官任达鲁花赤、总管等职。

1334年,宣政院所辖吐蕃之地,分设三道宣慰司: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称朵甘思宣慰司)、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称乌思藏宣慰司)。 宣慰司下辖安抚司、招讨司、宣抚司和元帅府、万户府等。 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

1342年,又附设崇教所,治理僧俗庶务。 若遇地方蕃寇起事,则于其地设行宣院担任讨伐事宜,平息后则废止

明天接着讲 行省制度 达鲁花赤,内阁

下一篇:适合15岁学生的工作(15岁可以干什么工作)
上一篇:城市管理执法是干什么的(城管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