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颁奖词感动中国(袁隆平颁奖词感动中国2021)

2023-01-21 07:52:5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4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是一个不太平静的周末。 云南、青海接连发生多次地震,幸好破坏性不大。 同一天,中国又接连失去两位院士,举国痛心。 而在这其中有一位我们最为熟悉的人。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虽然上午经过反复的辟谣,但还是没能挺过这一关。 彼时,天地同悲 山河共泣。 这位当代神农最终离我们而去了。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是感动中国写给他的颁奖词,也是每一位中国人发自内心对他的赞美。 人类文明中总有几个时代之子推动着族群的前行,完成使命后又变成天上最为耀眼的星星。

曾有记者问道:“我们还会为吃饭发愁吗?”袁隆平坚定地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难过地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上个世纪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

每每说到那段动荡艰苦的岁月,袁隆平都会激动地落泪,他经历过那段日子,知道有很多人因为没有饭吃而失去生命。

1953年,在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偏僻的安江农校教书,他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 他在任教期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眼看着不少百姓因为吃不上饭倒在了路上。

疾病、饥饿、伤痛、死亡……望着满目疮痍,人们脸上的落寞,地上躺满的尸体,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民以食为天。 儿时的田园梦,交织着已经远去的战火声,袁隆平下定决心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家饿肚子的问题,水稻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1974年秋天,袁隆平终于育成了中国第一批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表现出很大的增产优势。 普通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而杂交稻亩产一般都超过500公斤。

袁隆平成功了。 那年,他44岁。

中国因为种植了杂交水稻,能用每年增产的粮食多养活7000万人口,也帮助到了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国家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生产。

而为了研究水稻,他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光也寥寥无几……袁隆平用珍贵的青春岁月探索杂交水稻的大门,他走过了生死边缘,经历了迷惘与伤痛,遭受过讥讽与恶意,但是,他深知自己的痴心是对的。 1976年开始,全国推行杂交水稻,到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他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从多年默默无闻的坚守,到步入人生的高光时刻,高龄的袁隆平所处环境经历着剧变,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与那片稻田的距离。 他还是坚持在炎热的夏天蹒跚踱步,到田里劳作。 中暑是常有的事,他会随身带着药片防止晕倒。 凭借着这颗宁静而坚韧的心,袁隆平历经暴风雨般的挫折和困境后,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愿望,不让人们挨饿。 他还给自己设立了三个任务,高产高产超高产,研发出海水稻和第三代杂交水稻,一秒都耽误不得。

“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凉……我把这个梦称为禾下乘凉梦。 这是我的梦想,是我追求的目标。 ”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两个梦,袁隆平毕生投身杂交水稻事业。 天下田因你丰足,上亿人永无饥馑。 此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里,都有我们最深沉的追忆。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的我们当常忆袁公,当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同学们,致敬缅怀袁公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我们认真吃好每一顿饭,珍惜每一粒粮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做起。 国士无双,精神永存。 同学们,我们也要学习袁公为祖国建设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一篇:微信看别人朋友圈会有记录吗(微信看陌生人朋友圈会有记录吗)
上一篇:鳖形河南方言什么意思(河南方言排场什么意思)